编者按,本文来源一本财经,作者米格,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今年,银行最火热的口号,就是“开放”。
目前,共有9家银行和1家金融集团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成为开放的“冲锋队”。
它们中,有“宇宙行”旗下的工银科技、“同业之王”的兴业数金,以及建行旗下多达3000员工的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金科)。
这些乘兴而至的玩家,希望拿下中国的4549家银行等金融机构。
它们同时还服务政府、大型国企,甚至小微企业。
它们的野心,是像阿里和腾讯一样,建立自己的银行生态帝国。
野心很大,但在落地过程中,它们也面临重重困难。
竞争激烈、盈利困难、缺乏互联网基因,甚至还有不少子公司困在母行的体制内,“脐带”未断。
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这些子公司最终是杀出血路,建立开放帝国,还是昙花一现,不过热闹一场?
01 银行入场
从去年开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风潮,就席卷整个银行业。
2018年4月,建信金科在上海挂牌;5月,民生科技成立。
而“宇宙行”工商银行与城商行代表北京银行,都在今年上半年,先后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截至目前,已有9家银行与1家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上场之后,各家金融科技子公司都铆足了劲,在金融科技行业,“抢人大战”已经上演。
一个刚加入某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员工透露,一年时间,公司预计招聘上千人。
金融壹账通官网显示,其社会招聘目前在招职位有171个。
某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管张烨回忆称:“最开始,我们从总行出来了14个人,作为第一批骨干。从去年8月到现在,我们已接近500人。”
而这些招聘的人才,大多数是来自金融科技行业,最吃香的是有巨头背景的,比如来自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处。
目前,这些子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主做系统提供商。
比如说,招银云创就提供了一系列金融云服务。
有些人会问,已经有阿里云、腾讯云了,这些金融云还有什么价值?
价值在于,金融云的业务稳定性、安全性更高。
“如果存取款出现问题,甚至账户被盗用,都会给用户带来直接损失。”建信金科相关负责人称。
“一家银行的系统宕机超过半个小时,就要向监管机构报备,后续根据事故报告来定级。”他表示,所以金融云的稳定性、安全性等级要求更高。
第二类,主要提供产品和服务。
如平安系的金融壹账通,有一套业务解决方案,而非底层系统架构。
兴业的探索时间更早一些,早在2010年,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就有技术输出等服务,早在那时,兴业银行就被誉为“同业之王”。
兴业数金成立后,这些业务被独立出来,势头更猛。
兴业银行2018年年报透露,兴业数金已与1906家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每家公司的业务,都和母体紧密连接,带着母体的基因。”张烨称,所以各家定位各有特点。
02 行业野心
为什么各大行要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野心?
目前,中小银行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隘口。
“现在的中小银行都比较焦虑,同业竞争加剧,加上被金融科技冲击,它们知道,再不变,就是淘汰。”一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高层许立新称。
他记得,每次开科技相关的会议时,他都被中小银行的人团团围住:“到底开放怎么做?科技怎么做?”
研发一套金融科技系统,至少需要数百万元。
建信金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发系统的资金、人力成本投入对于中小型银行具有一定的压力。”
但大银行已在金融科技方面迈出了一步,每年都对开发投入重金。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曾表示,近十年来,平安集团累计科研投入超过500亿元。
而招商银行年报也显示,2018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65.02亿元。
因此,很多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想将自己的金融科技能力输出给“同业”。
另一方面,只有独立出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
在大银行内部,承担这些技术开发任务的,大多都是科技部。
过去,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出新产品,“通常母行也就用一次,技术很浪费”,许立新称。
他们也会考虑把产品输出,结果就会遇到问题:科技部有产品,有运维,但是没有运营——他们没有对外服务的能力。
“一家企业提出需求,来寻求解决方案,结果总行各个部门都来一两个人参会,坐了一大桌。”许立新称,对方其实只想要一个人,给他说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
他们都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团队。
建信金科就是由原建行总行直属七个开发中心、一个研发中心的3000多名员工,整体转制而来。
但是,这些子公司的野心,绝对不是服务好同业那么简单……
目前除了同业之外,这些子公司还开始服务政府、国企、大型公司,甚至小微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组织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建信金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烨认为,很多巨头公司都已形成自己的生态。
比如,苹果建立了自己的系统,结果所有的玩家只能在苹果系统之上开发应用。
这是一个生态。
曾经微信想颠覆这个生态,试图让玩家在上面开发小程序。
不论各个玩家在应用上拼抢得如何激烈,最后的赢家,还是建立生态的公司。
而这些大银行的野心,也是建立一个自己的生态。
在过去,银行都“内敛”而保守,觉得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
随着“开放银行”口号的提出,它们开始像互联网巨头一样向外延伸,搭建一个开放生态。
金融科技子公司,就是它们往外延伸的第一根触角。
03 困难重重
尽管玩家野心很大,但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平坦。
“在体制内,按照流程走就行;而在体制外,我们就要面临很多问题,譬如怎么赚钱、怎么参与市场竞争等。”张烨坦言。
怎么赚钱?
事实上,市场的金融科技竞争,早就白热化。
这些子公司刚成立,出门就会遭遇强大的对手,比如在银行业的科技服务商们,其中包括擅长交易系统的恒生电子,以及擅长风控系统的高伟达等等。
“它们都是服务银行十几年的老兵,早就经历过市场的打磨和洗礼,有丰富的服务案例和经验。”张烨称。
很多中小银行在采购银行子公司的服务时,还有点担心同业竞争。而这些服务商则是独立第三方,银行没有这些顾虑。
另一边,还要遭遇同业巨头们的竞争。
“我们内部将银行对象分为三类:C端、B端和同业。”张烨称。
先来说C端的用户业务,这里早就是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天下。
据统计,现在“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个APP的日活,已达到9000万。
它们组成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外,第三大有金融属性的平台。
“金融APP的打开率很低,我觉得一年20次就差不多了。”张烨称,用户无非就是查查工资,还还信用卡,最多偶尔买个理财。
在需求如此低频的情况下,要想再打造一个类似招行的巨头APP,可能性很低。
再来看同业业务。
“现在的兴业数金已圈下绝大部分的中小银行、城商行,甚至农村信用社。”许立新透露,同业的绝大多数江山,都已被兴业数金吃下。
同业之王挡在前面,也难以超越。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B端的公司了。
“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先做B端公司。”张烨称,自己所在的公司原来就有很多企业资源,他们现在试图给这些企业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
目前,民生科技就开始和航空公司合作,打通它们的会员体系,给航空公司会员直接提供订票、订酒店、订车的服务。
这也是典型的开放银行思路:输出自己的账户、支付等能力。
它们也和一些大型国企合作,为后者的员工提供福利系统。
“这是典型的B2C,通过B端,再来触达C端。”张烨称,它们因此也触达了大企业的用户或员工,从而反哺了母行。
实际上,现在早已过了互联网的红利期。
流量基本被巨头们垄断,而更多平台获取用户的方式,都转向了B2C——通过B,再触达C,从而曲线获得用户。
除了B2C之外,还有一类子公司聚焦于政府端。
譬如,建信金科、工银科技。
媒体报道显示,1月10日,建信金科与云南政府合作推出了“一部手机办事通APP”。
“为政务服务、搭建场景,是我们很重要的一块业务。”建信金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商业模式之外,这些子公司还会面临一个问题:怎么脱离体制的束缚?
母行给金融科技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光环,也可能将其困于体制的牢笼。
实际上,很多子公司与母行,还未有明确的定位与责任边界。
譬如,组织架构、员工激励等,都未明确。
“我们已成立一年有余,但决策机制仍不灵活。”许立新坦言,“谈个客户开会,各个部门都来了。”
很多子公司也没有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目前我们公司员工的薪资仍按银行标准发放。”许立新称,KPI完全是原来那套,更别提什么期权、股份激励了。
很多加入这些子公司的金融科技人才,对这套陈旧的体系很不适应。
“我待了大半年就离开了,感觉和国企没区别。”一位子公司的高层透露,他是被上百万年薪挖过来的,但还是无法忍受漫长决策和复杂人事。
另外,部分子公司的服务意识薄弱,也没有产品思维。
“说实话,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过市场的洗礼。”许立新称,过去,他们都是“肉直接喂到嘴边来,还嫌肉难嚼”的主儿,现在得自己去市场上抢肉。
身段放不下,姿态放不低,说话都是不对味的。
市场很快就甩过来“嘴巴子”。
“前面几个月,我们设计的产品都卖不动,我们给的就是我们觉得最好的,但客户要的是定制化方案。”许立新称,吃完嘴巴子之后,大家才明白市场残酷。
必须挣脱脐带,大部分子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母行是光环,是靠山,但绝对不能不断奶,只靠母行喂奶供养。”许立新称,必须独立成长,去市场上练就本事。
媒体报道显示,兴业数金也在成立之初,让员工持股平台(合伙企业形式)上海倍远投资管理中心持股19%。
看来,未来员工有期权或者股权激励。
多位银行保险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管表示,他们正在挖各大金融科技公司的高层,给自己注入一些“互联网基因”。
银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绝对是金融科技市场不可小觑的新玩家。
背靠母行,拥有强大的资源背景,每年还有巨大的开发投入。
有人认为,它们将全面收割金融科技成果。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它们没有脱离母体,割断脐带,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将蹒跚难行。
大家都在盯着这块银行的试验田,等待最终的果实……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