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数据支持:刘磊,编辑:董芷菲。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爱上了吃辣。冒菜火锅串串香,烧烤香锅夜啤酒成了周末夜生活的必选,一夜之间中国遍地是沙坪坝春熙路宽窄巷,麻辣干辣鲜辣任君挑。
如此大势的川菜是否已经如占领大街小巷一样,占领了我们的餐桌?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在菜谱类app扛把子“下厨房”中筛选出了最受欢迎的500道菜谱, 结果发现,除无法归类的家常菜之外,鲁菜以微弱优势战胜川菜,成为用户烹饪首选。
在前50强的席位里,虽然川鲁两家各占13席,但鲁菜的人气度大幅突出川菜。越往前,鲁菜的优势越加明显,排名前10的菜谱中,有4份都是鲁菜,川菜靠着硕果仅存的鱼香肉丝和麻婆豆腐两道菜赢回颜面。
在中国人的饭桌上,鲁菜战胜川菜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鲁菜素有“八大菜系”之首的称号,一方面是因为鲁菜做法极其考究,是其他菜系不可比拟的。 鲁菜大厨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粗菜也要细作。这不仅体现在黄焖鱼翅、葱烧海参这种名贵菜肴上,还体现在煎饼、咸菜、豆腐这种家常菜上。
另一方面,鲁菜的影响范围极广。明清以来,大量山东的移民到了东北、京津地区,也把山东的饮食生活方式带到了这些地方,大大影响了如今的东北菜、天津菜、河北菜、河南菜等地方菜系。人口流动影响口味流行,川菜的走红也是这个道理。不过,相比百年前就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鲁菜,川菜随着四川人迁移至全国各处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川菜这一局输的不冤。
鲁菜的没落又是显而易见的。
八十年代之后,山东从当年的人口流出省,变为流入省。原先的山东菜馆早已被默认为京菜,山东人不再是主要外来人口,四川人、湖南人重新定义了外来菜。
鲁菜中做法简单的菜肴由于混迹民间太久,已经被改良得面目全非,最后变成了主妇们随手来一锅的家常菜。譬如,排名中最受欢迎的鲁菜菜谱——可乐鸡翅,这一脸网红相的菜谱居然是山东济南的一个厨子无意中发明的。
失去辨识度“沦为”国民菜还不够惨,鲁菜的市场竞争力更令人捉急。
有文章分析,对食材和烹饪手法的过分讲究,是鲁菜失去竞争力的原因。一个油爆双脆,为了讲究口感,帮厨往往要花上一个小时专门去掉鸡胗子上的一层薄膜;而鲁菜讲究高汤吊鲜,但味精的发明严重降低了门槛,一晚上熬好的高汤有时候还比不上一小勺鸡精的鲜味。
以大众点评北上广深杭五个城市为例,只有北京把鲁菜单独作为一个菜系放在搜索第一栏。上海、广州、深圳这三个城市把鲁菜放在“其他美食”的栏目里。而杭州索性 “剥夺”了鲁菜的美食title。
“过于精致”让鲁菜难以工业化,也让正餐鲁菜的价格难以消化。 据统计,在北京,鲁菜是仅次于自助餐和西餐之后人均消费价格最高的菜系。价格高,耗时长,外餐吃鲁菜对普通大众来说,实在算不得是第一选择。
高档路线难打通,平民路线也没那么好走。
还记得2013-2015年前后满大街的黄焖鸡米饭吗?凭借着合理的荤素搭配、搭上外卖市场的快车,它成为了鲁菜为数不多出圈的爆款。但现在声势也大不如以前。粗放式发展、营销推广的缺席是烧糊黄焖鸡最大的两把火。前者导致了黄焖鸡山寨遍地、加盟混乱;后者则注定了黄焖鸡难敌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政府撑腰的“正规军”。
主营鲁菜的连锁没有发扬其“食材的精致和讲究”,让它和精致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做出品牌影响力。今天还挂着黄焖鸡米饭招牌的店家也早已开始多品类的经营。北京大众点评前10名的黄焖鸡门店,其中至少7家不是纯粹只卖黄焖鸡,还卖黄焖排骨,黄焖猪脚,更“跨界”到牛肉饭、面条。
当葱烧海参、九转大肠、山东酥肉、糟溜鱼片真正消失的那一天,我们只能在番茄炒蛋外卖里缅怀鲁菜的精魂。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