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七大万亿产业”,其中信息产业排在第一位。
2018年10月11日,杭州在云栖小镇召开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大会上正式启动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五年行动计划。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是什么?在实践中有哪些思考?在2019 DEMO CHINA创新中国·未来科技节活动期间,创业邦记者专访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
刘亭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和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氛围,企业才是发展主体,政府的资金安排应当通过企业机制进行落实。
创业邦:浙江省提出发展信息产业有哪些背景?
刘亭:2014年开始,浙江省基于形势发展,觉得传统的动能在不断衰减,需要寻找新的动能。时任浙江省省长组织的一次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浙大一名教授提出,浙江省要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在场的专家学者很快附和这项建议。建议经过一定的流程很快落实为行动,在2015年全省两会上,第一次提出,我们要打造七大万亿产业,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信息产业。
创业邦:杭州打造数字经济之城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刘亭:首先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其中一大部分是科技创新型的小微企业,这些主体是后来发展数字经济最活跃的生产力。
第二,杭州有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以自身创新创富的实践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吸引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杭州创业有“新四军”之说,其中一支力量就是阿里系。
第三,政府官员对于新生事物敏感。阿里创业之初浙江省委书记问马云,希望把企业做到多大,马云报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天文数字,政府官员不觉得他狂妄,很注意倾听他对于创新的构想,并给予支持。现在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再到社会年轻人,像市场化、数字化这些词可以说是烂熟于心耳熟能详脱口而出。杭州的整个氛围、文化背景确实比较有利于发展数字经济。
创业邦:杭州发展数字经济有哪些举措?你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刘亭:杭州很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之城的目标,凝聚了全社会注意力,也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决策后,政府各部门行动起来,聚集优质资源,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好的土壤和环境。
我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和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氛围,只要有这个氛围,至于具体的人才政策,或许政府补助或许少出台一些会更好。因为政府的钱都是通过个人、企业上缴所得税得来的,政策出台补助越多,通过税收手段调控的资源越多,实际上并不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谁是人才应当由企业来认定。政府可以实行宽松的政策,比如所得税返还,调动一线企业用人的积极性。
创业邦:近年来杭州不断加码人才政策,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今年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就可以直接落户,有的观点认为如此降低门槛所吸引的人才与杭州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并不匹配,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刘亭:我认为开放户籍吸引年轻人是好事,发展信息产业、新型业态需要年轻人,年轻人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发展数字经济需要的人才也不全都是专家,也需要技术工人。
创业邦:你认为杭州发展数字经济存在哪些短板?
刘亭:目前房价太高,当然因为触及到几百上千万人既得利益,政府不可能压制房价。如果员工收入能有所提高,跟得上房价增长,形成良性循环,那就是好事,政府滴灌式的扶持应当通过企业机制落到人才头上。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