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泥塘”到“中国硅谷”,揭秘深圳粤海街道办成长史

关注
如今,粤海街道正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下,这个被戏称为中国最牛街道办的小小区域,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图虫创意-427642351822963003.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深响,作者赵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 粤海街道人均GDP为6.32万美元,辖区内有9家超10亿美金独角兽。

▪ 辖区内科技企业的成长,受益于时代大潮和与生俱来的深圳基因。

▪ 目前,粤海街道乃至深圳市正在增强基础研究能力、抢抓大湾区建设机遇。

由深圳世界之窗向西直行两公里,东起深圳沙河西路至后海,西临南海大道,南至东滨路至海边,北到北环路,这个面积14.23平方公里的区域,便是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粤海街道。

粤海街道范围(百度地图)

辖区内户籍人口23万,资产总额超过1.1万亿元,这是外界观察粤海街道的一个粗浅侧面。若是仔细探究,粤海街道的“实力”可能会更加让人惊讶。

在这小小的方形区域内,曾经入驻或目前仍在粤海街道办公的企业包括华为、中兴、大疆、腾讯、研祥、大族激光、航盛电子、金蝶软件、迈瑞医疗、中国长城、创维数字、顺丰控股、深桑达、优必选、海能达等一众高科技公司。

华为、腾讯的业界地位不必多言,其他企业中:

  • 研祥是国内最大的特种计算机企业;

  • 迈瑞医疗是医疗器械领域的佼佼者;

  • 大族激光是国内最大的激光器械企业;

  • 航盛电子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电子企业;

  • 金蝶软件是国内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

  •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粤海街道拥有企业园区超过169个,产业楼宇超过318栋,辖区内近万家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1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

因为多重原因,粤海街道办被网友戏称为最牛街道办,而追溯过往,短短三十年前,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只是一座海边村落。

从源流来讲,粤海街道的名字出自一个叫做“粤海门村”的地方。1984年8月,深圳南头区的一部分被划出设置蛇口区,这其中就包括粤海门村。1990年,南头区和蛇口区再度合并,成立了新的南山区。而直到1991年2月粤海街道正式成立时,这里还是一穷二白的泥塘和村落。

粤海街道是怎样“起家”的?作为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一个行政单位,粤海街道的崛起能够提供什么经验?新的时代背景下,粤海街道又会进行哪些迭代?

“烂泥塘”的华丽转身

1984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蛇口视察时,当年的粤海门村只是一片荒滩。

20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军队的任正非南下深圳,进入南海石油集团。据《新民周刊》报道,任正非刚到深圳时,粤海门村附近只有一条五米见宽,两边都是黄土的小道,名为“深南路”,亦即如今东西向宽阔的深南大道。南头古城附近的人民路和解放路路口,有几幢墙皮破烂的两层楼民宅,伸出的竹竿上晾晒着主人刚洗的衣衫和短裤,湿漉漉的,正滴着水。

由于地处开放前沿,粤海街道的“烂泥塘”形象很快得到了改变。

1985年,深圳西南部的深圳湾附近,由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创办的大陆第一家高新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成立,这是整个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

深圳科技工业园成立初期,粤海门村这片“烂泥塘”还属于蛇口区管辖。五年后的1990年,规划后的新南山区成立,次年划分片区,科技园的位置正好落在粤海街道辖区。

1992年,深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立市”的目标,希望改变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

1992年6月18日,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实行城市化统征工作,将特区内68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全部转为居委会,4万多农民全部转化为城市居民——深圳经历了第一次城市化,粤海街道辖区也不例外。

这次城市化改革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根据规定,“深圳的农村管理体制改为城市管理体制,已划给原农村的集体工业企业用地和私人宅基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仍属于原使用者。”这意味着,改革后,深圳的土地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由此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注册、开办企业。《暂行规定》出台后,粤海街道坐拥深圳科技工业园之利,逐渐吸引到一些勇于开拓的创新者来此奋斗和扎根。

1987年,任正非用向人借来的21000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1992年,华为从南油大厦搬到粤海街道管辖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深意工业大厦五楼。根据华为员工的回忆,彼时,从深圳市区坐中巴到深意大厦要一个多小时。大厦楼顶有一个标牌,是繁体字的“华为”,远远看上去,一不小心会看成“华鸟”。

深圳工业科技园的发展主要是靠政府推动的。为了给科技园招商引资,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几十亿人民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时,飞利浦、微软、三星等外企以及华为、中兴、长城等公司依次落户。有数据统计,园区成立后,高新产品的产值迅速增加,三年后达到园区成立之初的4.7倍,占深圳全市高新产品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1996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就是如今的南山科技园)在南山区应运而生。此后,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以及多个创业孵化器也在十几年间相继成立。这些科技园、软件园、IC产业化基地,铸就了粤海街道办的科技底色。

随着辖区内创新创业氛围逐渐浓厚,原本散落在其他深圳各区的高新技术公司逐渐被吸引过来,产生群聚效应。

2009年8月,腾讯第一座自建写字楼腾讯大厦落成;同年11月,大族激光科技中心落成,成为大族激光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2010年,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奠基,一年后,大疆搬入南山科技园,2015年6月,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成为大疆的栖身之所,并见证了大疆不断扩张的历程。

三十年时间,粤海街道从海边村落变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之地。

粤街道的深圳基因

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南山区GDP达到501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身处南山区中心的粤海街道办贡献了半壁江山。

截至2019年6月,南山区共有156家上市公司,超过半数在粤海街道。在南山区培育的估值超10亿美元的14家“独角兽”企业中,有9家在粤海街道。

得以达成如上成就,粤海街道内高科技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非常重要。作为深圳市辖区,粤海街道下设深圳科技工业园和南山科技园等多个产业园区。

今年6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即表示,粤海街道的成就应当归因于辖区内的科技园,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都是依托于科技园才逐渐成长起来的。此外,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效应也不容忽视。刘筱表示,“一个龙头企业会有大量的上下游企业为它服务,比如有不少前华为员工以华为作为龙头,依托于华为构建起产业链,承接它的部分业务。”

2002年,华为将公司总部搬到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2018年,华为通过三次搬迁将12600名员工搬至东莞松山湖,但对于华为是否离开深圳的质疑,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华为总部永远在深圳。

在粤海街道甚至整个南山区,科技产业能够快速发展,与生俱来的深圳基因功不可没,其中,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个重要因素。

这种支持首先表现为尊重企业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据《2019年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南山区政府发起设立40亿元民企发展基金、5亿元融资担保基金,为民营经济加油打气、提振信心。2018年,南山区拥有民营企业总数接近38万家,平均4名常住人口拥有1家企业。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48家,排名全国区(县)第二,其中,九成以上是民营企业。顺丰、瑞声科技等8家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超全省1/8。马化腾、许家印、陈志列3人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其次,深圳市政府强力的财政政策也十分重要。

针对创业公司成立之初资金紧张的现状,深圳市政府会进行扶持。比如,深圳市在2015年出台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便曾规定:无论是未享受过创业扶持补贴的自主创业人员,还是在深圳创办的正常经营并依法缴交社会保险费的初创企业,都可以享受到初始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场租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多项政策优惠;对自主创业贷款从10万元提高至20万元,同时政府财政提供不超过两年的贴息支持。

根据彼时的媒体报道,该项措施出台后不久,便有多名自主创业人员提出申请,其中一半以上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这部分人群中,尤以互联网O2O项目为创业目标。

《2019年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区政府“理直气壮、真金白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双创债、绿色债等发债融资,解决融资难问题;去年安排4亿扶持资金帮助高层次创新性民营企业;专门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比例超过60%,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最后,深圳风险资本活跃。

根据深圳官方在2015年披露的数据,该年,深圳金融业的资产超过9万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3位;境内外上市企业超过320家,其中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VC、PE达到4.6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约占全国的30%。2018年的公开信息则显示,深圳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4377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管理基金12143只,基金管理规模约1.7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5.9万人。

南山区政府也通过设立投资公司的形式,参与到创投链条中——2015年,南山区政府成立深圳市汇通金控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底,已过会基金36只,过会出资金额约72.1亿元,撬动973亿元基金规模在南山区注册。

不难看出,南山区和粤海街道在孵化、扶持企业发展方面的诸多做法,充分发扬了其与生俱来的深圳基因。

不断进化

尽管已被戏称为“最牛街道办”,粤海街道的进化步伐并未停止,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规划、扶持、投入是一个典型代表。

根据深圳南山区科创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南山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41个,占全市的26%。具体到粤海街道辖区内,则有949家高新技术企业,囊括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电信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尤其以集成电路产业(即芯片,缩写IC)最为典型。

    来源:《深圳市南山区统计年鉴2018》

追根溯源,集成电路产业的繁荣是深圳产业支持政策的结果。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03年,深圳IC基地在粤海街道建成,基地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EDA(芯片设计必要的工具)租赁平台,而且给企业以投片优惠等支持,政府这样的做法无疑可以帮助集成电路企业节约一大部分设计成本。因此,南山区大部分芯片设计企业都诞生在深圳工业科技园一带。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170家IC设计公司,南山区有47家设计公司和3家封测公司,企业数和销售额都位居深圳各区首位,龙头企业江波龙、敦泰等都在粤海街道选址办公。

从配套环境来讲,相较北京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长三角一带有“909”工程等政策支持的情况不同,深圳民营企业众多、科研基础薄弱、高校数量较少,因此选择了更为务实的发展路线。

不过,这样的“务实”有时候会演变为另一种“目光短浅”。由于深圳离海外市场比较近,很多芯片设计公司并不追求芯片的核心性能,而是紧盯电子产品市场,研发产品以应用为导向,缺乏对产业前沿的探索,基础原创能力比较薄弱。正因如此,深圳的IC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

  • 前沿、关键和核心技术研究缺乏;

  • 中小IC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

  • 产业链不完善,制造和封测环节尤其薄弱。

深圳市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准备推出多种政策补齐这块短板。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2019年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表示,从今年起,深圳要改变过去政府较少投入基础研究的政策,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

腾讯创始人兼CEO马化腾也在会议上表示,“粤海街道科技园具有比较独特的地位,但能明显感觉到深圳高校之间的联动目前还是不太强,未来要长期发展,可能还是要加大人才教育方面的投入 。”

另外,粤海街道办书记黄宏信也曾谈到过其他层面的挑战:粤海街道辖区既有大量高新企业、高档住宅,也有深圳最早的商业楼宇、老旧小区和大冲、后海、粤桂等三个农城化社区,目前粤海街道遭遇了严重的“城市病”:企业密集、管理人口多、交通拥堵、公寓等配套急需更新升级,公共服务也不足。另外在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城中村的改造也是难点。

可以看出,粤海街道、南山区乃至深圳市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

寻求产业升级,基础研究能力必不可少。过去两年,深圳相继成立了2个省级实验室(从事网络空间信息研究的鹏城实验室和从事生命信息、创新药物、医学工程等方向研究的深圳湾实验室),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也包括菲尔兹奖和图灵奖),以及13个基础研究机构。此外,在吸引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上,深圳也设立了一些税收的优惠政策。

深圳市南山区委书记王强曾介绍,南山区将加快构建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升级迭代。

如今,粤海街道正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下,这个被戏称为中国最牛街道办的小小区域,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深响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