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公司都已经翻倍!医药股明年会怎么走?

有这么句话“赚钱的生意,大家都消尖了脑袋往里钻”,医药这门生意同样如此。

编者按:文章来自雪球,作者:股神二哥168,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到年底了,今年的医药因为去年下半年惨烈的下跌,导致起点比较低,很多优秀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翻倍了,但是如果基于去年的最高点来说,其实也就高了30%左右,属于正常增长的年份,明年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其实都蛮关心明年到底能涨多少,其实这个是属于次生问题,首要问题是行业会不会发展,生意模式会不会得到加强或者稳固,如果首要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话,那么后面股市的价格问题那就不是问题了,别问咱会涨或会跌多少,钱都是逐利,它不会让人失望。

好多年前,老爸和老叔聊天时候,说老家乡镇上的人情世故,有这么句话“赚钱的生意,大家都消尖了脑袋往里钻”,医药这门生意同样如此,先神吹下明年的逻辑和风险吧,明年年底看看结果怎么样。

一、医疗服务(末端)

生意逻辑:这个环节属于医药的最末端,一般医药到这个地方就算结束了。这个环节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药品、器械、检测手段最终都是靠这里变现,这里是整个医药转化的交接点,也是利润分配的聚焦点,没有人会不去看病,也没有人会不吃药。

但是这个地方还需要涉及公平、福利、利润等问题,所以并不是只能考虑赚钱的事情,因此很多公共的医院都需要表明自己是不盈利的。除了两家医院(爱尔、通策)可以正常的谈谈钱的问题,当然还有复星(有些杂)收购的一些医院,美年健康(有点偏)的体检。

鉴于医院的刚需,以及稳定的盈利,是可以长期持有的标的,生意模式明年不会有很大的变更,当然如果选择的话,还是选择更纯粹的医院作为常相守的伙伴,医院不允许存在暴利,不会有亏损,有合理的增长,爆发性增长的逻辑在于兼并式扩张。

风险:像这样技术服务性的医疗机构,需要像对待生命式的对待自己的品牌,如果品牌倒塌一定是致命的。行业性的品牌塌陷、个体性的品牌黑天鹅都需要关注。好在两个公司的老板及管理层人品还行,通策二股东捐了好多股给福利事业,爱尔每年也在做善事,都是给自己品牌在添砖加瓦,都是靠谱的事情。另外,多句嘴通策的董秘有点好玩;爱尔的光头老板有点意思,哈哈。

策略:遇到行业性低点或者股灾适当加仓。通策目标1000股,爱尔目标3000股,为医院服务的金域医疗观察。

二、药品流通(零售)

生意逻辑:目前买药店的逻辑并不是药店卖药赚钱有多厉害,看看上市公司的财报就知道,净利润其实并不高,大概只有约5%左右,其实匹配这个赚钱能力的市盈率二哥看最多给他20倍市盈率,但是目前药店的市盈率都不是这个事啊,所以想在买药店的逻辑在于兼并,兼并结束之时就是市盈率稳定在20PE之日。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呢?应该是市场前5的零售药店要占总规模的90%左右,咱们离这个距离其实还挺远。所以生意逻辑并未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兼并(或新开)之路还在起步阶段,好好的等待就行了。至于兼并谁家最强呢?这取决于BOSS进取的心,汇集资金的能力,管理团队的体系建设能力,兼并后的消化整合能力,以及战略拓展眼光的问题。

市场上的这几家,大参林(东南地方军),老百姓(中南-全国性),一心堂(东南地方军)当然还有复杂的国药、上海医药、华东也有药房等等一些地方的药房,想抢占这些地方或是国资的药房市场一定是一场又一场的价格血拼。还是选择攻击性更强点的中原军益丰药房吧。

风险:药房的风险在于盈利无力维持(兼并后管理能力差),资金断裂(跑的快扯着蛋),政策风险(婆婆管媳妇太多)。其实最最大的风险是移动互联网降维打击的技术风险,因为药品是标准品,类似图书,如果能解决运送途中的质量保证、及时性、使用时的技术在线服务,那所有的药店都得死,类似20年前的报刊亭以及电话亭。不知道哪家药店能转型成功,只能寄希望扩张到位的每个药店能是分基地吧。多句嘴,好像益丰的大股东们没有减持的计划,还是蛮团结的。

策略:继续选择益丰药房持仓,不加不减,等待攻城略地吧。

三、血液及疫苗

生意逻辑:正宗的疫苗其实盈利能力很强,一直不敢买入这样的公司,当然是在长生出事前就不敢买的,疫苗公司的毛利润都是可以拿来血拼茅台和恒瑞的。

其实是门很好的生意,但是这个生意伴随着其实是很高的风险的。其一是生产风险,疫苗属于生物类药物,很标准化,尽管可能标准化了,控制指标或者范围也很狭窄,意思就是不容易做出合格的产品,当然过程中有各种手段进行隐瞒或者纠正,最后送检都能合格。

但这都是雷,随时都是可以爆的,什么时候爆只能取决于老天了。其二是销售风险,这个不多说,大家都懂的,嘿嘿。其三运输和使用风险,多年前山东爆出来的那件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因为我买的华兰生物今年也开始做疫苗了,所以顺便说说。75%的血液制品渡过了2票制这个事情,现在缓慢恢复盈利水平;25%疫苗也在开始卖了。迅速改变了盈利结构,明年的报表应该是比较好看的了,华兰的生意逻辑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在三季报出来时,已进行加仓,就耐心等待吧。按华兰的慢性子,明年也其他期望改变盈利模式的产品应该还是出不来吧(单抗)。

风险:疫苗的风险,其他应该没有吧

策略:继续持股吧,等待利润持续释放。可以看到外资在持续的加仓了。

四、化药药厂

生意模式:现在化药龙头都在向人才密集、资金密集、产业密集的道路狂奔。

首先在仿制药进行隔断式压制,以前所有能搞文号的药厂都可以活着,一年赚个几百万也是老板,现在首先没过一致性的,不可以卖,想过的话直接做不起研发了,小小企业,挂;过了一致性评价的,比如过了两个,三个,以为可以吃肉了,集采一巴掌扇在脸上,你想活着必须卑微的活着,想继续扩张研发,人才没了、资金没了,中小型企业,混着;龙头,挖更多的人,开更多的分基地,什么集采,nono问题,每年只赚几百万?这不是问题,蚊子也算肉的,别嫌少,没看到龙头的研发人员都在急剧增长?仿制药的路最后走下去,应该类似qq玩死其他公司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因为你做3个仿制药,我可能一个季度就做三个仿制药,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成本,集采?也不是问题,只有更低,没有最低。当有100个仿制药的时候,每个仿制药赚个1000万,那也是10亿的利润。当然不止这些,对于品牌重复性加强的影响,会对医院的销售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所以,不简单的是数量,而是流量。所以仿制药的逻辑将不会以销售为驱动的盈利模式了,而是量,这个量不单是单个品种的销售量,还包括品种梯队的数量,可不可怕?看看正大天晴的批文数量,恒瑞的获批数量,扬子江的获批数量,还有后面隐藏的几千万的研发队伍未来的爆发力,仿制药不是不可以期待的。当然活的是谁?死的又是谁?

其次,新药开发主要是眼光,有人说新药研发是人才的争夺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中国目前这个阶段的新药说起来是新药,其实都是对国外新的治疗机理或靶点的跟随,你说是新药,其实都是人家在前面立好标靶,咱们努力把箭射到靶上而已,只是出箭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这个其实也很难。

所以这个事情上目前还是需要80%的选择决策,外带20%的人才资金等等,风险不会像真的新药那么悲催,因此有这样选择能力的化药管理层及老大并不是很多,更多的其实是在跟随。

综上,仿制药的逻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最求以量取胜的这条道理上,必将抹杀很多企业;创新药的逻辑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能玩得起的药厂越来越少了,资金,眼光,人才,缺一不可。

风险:未来一年应该没什么风险,当然各家企业自知各家企业的事,二哥只针对自己的持股进行分析。

策略:考虑恒瑞因为新药盈利能力的持续释放,目前70左右的PE,未来一年的盈利的加速,可以继续持有,目标4000股,尚有700股未能到达合适的加仓位置,等待机会。

五、技术服务(CRO)

生意模式:去年和今年泰格基本没什么扩张,扩张的形式就是建了个医院,主要是服务临床药代的需求,另外去年进行了定向增发融资了部分资金,子公司也在港股上市,现在又准备母公司也在港股上市,赚的钱难道不足以支撑发展速度吗?说明扩张还是需要大量的钱啊。

从资金需求上来说,应该还是有想法的。不知道怎么实施,在等待着看吧。有人在说临床BE随着集采的打压,小厂都不玩了,还有人做临床吗?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做的家数一定少了,做的项目数量一定会更多,更急。因为想做的,不缺钱。重要的话说三遍,不缺钱,想活命;不缺钱,想活命;不缺钱,想活命。

以后泰格要做的事情可能就是想出洋的找我,我熟;想进中国的找我,我头牌,也熟。这就是生意。

风险:这个样品研发技术服务和医疗服务一样的,风险就是品牌。珍惜自己的品牌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品牌就是盈利的保证。任何一家企业不愿意花了几年做的事情,因为服务的不规范毁于一旦。泰格可以投资失败,可以试验失败,但不能出现毁品牌的事情。

策略:根据全球战略的布局,会不会逐渐成长为全球的牛逼公司?有点期待,但明年肯定是不行的。持有吧,如果有股灾,就加一点吧。持股没有上限,下限7000股。

上机这个股就不分析了,持股就行了,也没啥好看的,期待明年分红改善生活。综上所述,整体来看所持公司生意模式基本都向好,持仓为主略有加仓理由,无卖出理由。努力吧骚年们。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