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决策”失误,我有一些“血泪教训”

常规来说,我理解一个广义的“决策”包含以下环节: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执行解决问题-复盘。

data5.jpe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 woshipm),作者奇文天翔,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常规来说,我理解一个广义的“决策”包含以下环节: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执行解决问题-复盘。

用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解释——买房,过去房价高速增长的年头里,尽管媒体上、身边随时都可以看到房子涨价的信息(发现问题,房子在涨价),但是大多数人在没有到谈婚论嫁必须买房的时候是会逃避问题(我需要买房吗?)。

当然,关于是否买房的这个“决策”就中断了,中断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房子太贵了,总觉得想等等房价降了再买。结果后来才发现无论到哪个时候当下来看房子总是贵的,曾经的房价才是划算的。

一、有哪些决策误区?

以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领域信息掌握程度、自我程度两个维度来拆解下可能遭遇的误区。

其中从领域信息掌握程度,主要是指:你对存在矛盾冲突的背景信息的了解程度、自我程度主要是指对自己固有经验、认知、情绪的坚持程度。

1. 领域信息掌握程度高,自我程度低

这里了常犯的误区是逃避问题,就是你接收到了很多背景信息,也认识到了现状有问题,但是却选择性逃避去面对问题。

比如:自己曾经在一个“血雨腥风”的环境里工作,工作中有很多龌蹉的地方,自己背负了很多负面情绪,但是考虑到换工作存在的成本,自己逃避了问题(我是否需要换工作?),最终自己还是以一种很惨烈的局面收尾,后悔莫及。

另外,在工作中曾经有一个合作伙伴,她为人是属于说一套、做一套,口蜜腹剑,自己踩过一些坑,但是却始终害怕承担与其决裂的成本所以逃避了这个问题(我是否需要与她划清界线?),但最终自己还是在踩了一个大坑后才真正的选择与她“决裂”。

在这个里边主要是因为担心面对问题(定义问题)后需要支付的成本,所以选择了当“鸵鸟”。

同时,扩展的来看的话,今天在字节跳动系在信息分发、短视频四处开疆拓土的今天,微信对于短视频、信息阅读方面的暂时落后是否也是因为逃避了问题呢?

2. 领域信息掌握程度高,自我程度高

这里常犯的误区是先入为主,因为固守自己已有的经验、认知所以排斥新的观点,所以不能正确的分析问题。

比如:

自己曾经在做一款面向智能家居场景的保险产品的时候,团队具体负责产品设计的小朋友认为当前的背景下用户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发现了问题),所以主张提供自定义选择的功能(定义了问题)。

而我坚持认为极简主义才是对的,少即是多,就只需要提供固定套餐给用户选择(分析后的结论)。

当然最后因为小朋友的坚持,我妥协同意在固有套餐后提供了自定义选择的功能。事后从数据来看,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用户选择了自定义套餐,事实证明个性化仍然还是有用户的需求基础的。

同时,扩展的来看的话,百度曾经错过移动战略也是如此,李彦宏错误的认为移动互联网仍然会是以浏览器为中心入口。

而相对正面的例子是张小龙敏锐的抓住了移动IM的浪潮,在腾讯有手机版QQ的背景下,做出了微信。

3. 领域信息掌握程度低,自我程度高

这里常犯的误区是: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至于自己没有发现问题。

当然造成这种错误的一种原因也是经验主义——拿自己在别的领域的经验来套用在新的领域上,所以导致自己都不曾去收集新领域的信息(属于主动拒绝新信息)。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看的话,自己团队曾经做过一款手机的延保产品,因为转化率不高(因为手机的更换周期相对较短,一年半到两年之间)。

所以,后来在例行做电视机的延保产品时,同样以为转化率不会高,结果上线后却惊讶的发现电视机延保的转化率是手机的好几倍。

后来补做了面向几千名用户的问卷调研才发现:百分之六十多的用户对电视机的延保有需求,同时收集了行业的相关数据才发现电视机延保的市场需求度也是很高的。

4. 领域信息掌握程度低,自我程度低

这里常犯的误区是忽视问题,当然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不通畅,导致自己接收不到有效的背景信息(属于被动未接收到新信息)。

其中一个例子是曾经团队有名同学,为人勤奋踏实、学习能力强、自我要求高、执行力很强、性格大力开朗。

某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到她有一些负面情绪,后来跟她沟通后才知道她认为我在管理上对于负责客服服务同学D存在明显偏袒。

比如:具体如D同学每天工作内容不饱和喜欢与人闲聊严重影响到C同学的工作,加之那段时间压到她身上的事情有些过重,所以引发了她的负面情绪。

产品工作中也有两个例子——

有一款产品开发过程中,前端同学在购买区域控件区域设置方面复用了另外一款产品的,结果那款产品的控件根据产品要求做了区域限制。产品上线后一段时间,有用户打电话咨询为什么无法购买,才发现了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曾经在使用 OCR(证件图像识别)服务时,上线后接到用户反馈才知道因为接口服务限制了图片大小为5M,而高分辨率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大小超出了这个而导致无法上传。

二、如何避免误区?

如何避免以上四种误区呢?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 首先,是减小自我,空杯心态,永远对新领域抱有敬畏之心,不要因循守旧,尤其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

  • 再就是广泛的去收集信息,建立固定的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多走出去交流、多长见识 ,由上至下的去问行业专家,同时由下至上的多去实地调研(调研时要注意样本选择和调研方式);

  • “精益”行动,创建低成本的试错方案,快速去验证(减少因为成本高而造成的对自己进一步行动的阻碍),去取得真实反馈。

三、实践案例

用这套方法来看看两个具体的例子吧——

1. 如何避免持续多年错失购买房子的好时机

  • 在观察到房价在持续上涨后,假设自己要在今年买房(定义问题);

  • 收集各个渠道(专家、媒体、朋友、书籍等)关于房价走势的信息;

  • 实际去中介、售楼处看房,了解实际购房的流程;

  • 对于未来房价走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 设定一个观察期,如三个月,看房价走势是否符合自己的判断。

经过这么一系列流程,相信自己可以对是否需要买房子会有一个更加深刻清晰的理解,而不会是总是被动的错失趋势。

2. 关于写书

前几天自己突发奇想想写一本书,因为在查看豆瓣关于一些主流产品经理的书籍时,发现很多评论是说书籍更多是概念的堆砌,而没有实际作用。

这个时候自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本印象很深刻的经济学科普读物—《小岛经济学》,这本书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将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生动讲解。

所以自己想到“可不可以以小说的形式去串讲产品经理成长所需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呢?”有了这个想法自己做了这么几件事——

(1)找了6个0-10岁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调研,问了以下三个问题:

  • 作为产品经理,当前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迷茫或困惑的地方么?

  • 对于这些困惑你有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么,比如咨询身边的人、看书、看文章,这些方式对你解答疑问有帮助么?

  • 我打算想写一本关于产品经理成长之路的书,以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方式写,主要是授之以渔,着重讲一些底层的思考学习方法,还有把一些看上去主流高端的方法融会贯通,你觉得有搞头不?

(2)综合了几个调研对象的回答,得出的结论是:

有搞头(实际上自己在调研方法是出现了问题,选择了与自己熟悉的人,出于情谊、面子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客观评价)。

(3)快速编写了一个文章的大纲,二十多章

(4)发给一个不熟悉的行业专家帮忙评估

(5)行业专家给出了观点:

产品经理群体都是目标很明确的,属于缺啥补啥,小说形式反而导致可读性很差。

最后,自己从最初为找到小说那个切入点的亢奋中跳脱出来,冷静的回顾来看,自己在是新人阶段时也会有“功利性”很强的阅读特点。

所以,对于这个切入点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自己表示存疑,而不再盲目乐观,比起犹豫不决或者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狂奔而浪费自己的成本,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