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大周期巨浪下寻见光明,带你了解《债务危机》和《摩根财团》

周期会重演,规律恒久远,太阳终会照常升起,经济、社会、科技和军事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宏大历史剧中只不过是“周期规律”这个导演最喜欢的俗套戏码。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希贤书屋(ID:BooksLight),作者关子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周期会重演,规律恒久远,太阳终会照常升起,经济、社会、科技和军事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宏大历史剧中只不过是“周期规律”这个导演最喜欢的俗套戏码。

近两个月因为特殊突发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知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未来12~18个月的全球经济深表担忧,担心的程度甚至与一战、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1929年大萧条以及二战前(或时)相对比,面对当下全球政治经济的颓势和新科技革命的瓶颈,对比古今确实有颇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令人担忧。

但停工失业事小,真要是地缘政治擦枪走火,可就是今年投资真正的黑天鹅了。

国内近年来被炒坏的康波已经不够用了,更大视角的分析、更长周期的复盘或许更有助于我们面对未来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而做好准备,或许哪怕只是心理准备也好。身处历史大周期风云际会前的巨浪下,推荐两本笔者过去读的书,都是特别耐读的大部头巨著,从过去的洗礼可寻找到当下之路、未来之光:

第一部书是达里奥(Ray Dalio)的《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做为《原则》的姐妹篇,这本书虽然也带有“原则”两字,但阐述表达的重点不再是达里奥近乎变态的自律和执行力,而是其深厚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尤其是达里奥对周期理论的深刻理解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甚至是震撼。本书关于债务大周期(解释模型),100年来3个重要案例(深入考察20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共和国、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48个历史案例和数据对照分析,将其称为一部高质量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著作也完全堪当此任。并且近日达里奥在其个人领英账号上又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悄悄变化的世界格局与宏观周期》("Changing World Order")

图书封面

这本书作者达里奥从世界一百年来的宏观历史场景出发,取用丰富详实的数据对债务周期的早期阶段、泡沫阶段、顶部阶段、萧条阶段、去杠杆以及最后的“推绳子”阶段进行了细致和深刻的分析解读,并且非常明确地阐述了“看得见的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作用。关于信用的创造与破灭,债务危机的形成,长期债务周期可能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政策制定者们能够采取的措施,作者在书中都有了非常言简意赅的阐述,这里不做赘述。其实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普通人,在大周期下生存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每天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被政策制定者导演,无论战争与和平(当然战争下的生活惨烈的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我们都必须在历史大潮中过完这一生,无从选择。无论是通胀型衰退,还是通缩型衰退,大规模债务重组后的国民经济无疑都是痛苦的,虽然债务危机虽然政府能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不会受到伤害。

既然历史大潮与经济大势不可逆,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通过了解研究政治经济的发展规律,理解科技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双方的深度依赖,进而“久病成良医”认识到危机的内在规律,提前应对做足准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算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周期”脾气的积极妥协。

另外一部书是罗恩·彻诺(Ron Chernow)的《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1838-1990)》金立群校译此书名字容易被误解,它绝对不是什么火车站畅销书,也绝对不是《货币战争》这种“故事会”脑残书,而是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第40届获奖作品(1990年),是一部横跨金融、历史、政治、外交和经济的经典巨著,尤其是引人入胜地刻画了之前大周期拐点时,摩根家族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与当时政要及政府之间的周旋与交易,全书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历史展现生动形象,豆瓣上获8.8的高评分。

这部书我是在08年刚参加工作时(当时在摩根大通旗下资产管理板块的中国一家子公司上投摩根实习时知道的此书)懵懵懂懂开始翻读,前前后后耗时快两年读完的,无论是从物理角度还是内涵角度来看,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厚重的著作。十多年前笔者初入社会工作而看此书,更多是看热闹,就好像看电影《华尔街之狼》一样,更多的是被其中的珠光宝气所吸引,被政治和华尔街的贪婪与野心为底色的精彩商战所迷恋,但其实该书表面上看是近150年的摩根银行史传,而其实更是一部恢弘壮阔的西方经济、社会、金融150年的发展史,一卷充满洞见的西方金融历史全景图,与达里奥的《债务危机》相比,更像是《债务危机》的纪录片版本,文笔挥洒下一部恢弘而壮美的纪录片。

新版封面

我读过的旧版封面,更喜欢这版封面

作者通过引用了大量摩根财团的内部珍贵史料,其中不乏摩根家族和高层与各国政府首脑要员之间的历史通信,按照领主时代(1838~1913)、外交时代(1913~1948)、赌场时代(1948~1990)四个历史阶段完整复盘了摩根财团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金融发展史。在这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摩根财团的分分合合就可以看到世界的经济、金融、权力的中心从大西洋的英法逐渐移步到了彼岸美利坚,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美国钢铁、铁路、煤矿以及后来的汽车、航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银行家、资本家、政府首脑甚至战争狂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反复地重演着(对摩根历史上的一位污点领导人拉蒙特和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国家首脑的合作,作者彻诺直接批评说拉蒙特“他的良心已腐烂变质,逐步丧失殆尽”),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分不清当下是历史的重演,还是书中对未来的准确预言,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周期的神奇力量在发挥魔力。

近年来巴菲特重仓摩根大通,也是基于宏观大周期和微观企业经营及管理团队共同判断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本公众号正在连载的《莫比乌斯环上的先知与教父》,文中有大量关于巴菲特投资哲学和方法论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摩根大通的发展历史上也少不了中国的身影,摩根大通的前身之一 Equitable Eastern Banking 公司早在1921年就在上海开设分行,8年后在天津开设第二家分行,但是

“... ...当我们读到本书中汤姆·拉蒙特对中国的态度时,可能会很不舒服。拉蒙特在1920年到中国访问,还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他对中国的印象很差。书中说到,拉蒙特从来没有对中国人产生过好感,提起他们往往不乏轻蔑口吻(见第十二章《奥德赛》)。相反,拉蒙特对日本的态度就绝然不同,结交了不少日本的朋友,对他们极为友善。本书作者彻诺的立场比较公正,他写道:当时,在许多方面,摩根财团和日本一样对中国抱有偏见,西方金融界都是这一态度。在九一八事件(即书中所谓“柳条湖事件”)之后,日本受到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此时拉蒙特居然私下起草了为日本开脱的新闻稿,日本大藏省哪里写得出这么好的英文辩白,大喜过望,只是对文字略加修改,就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误导不明真相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民众。直至日本在上海狂轰滥炸的镜头在美国的电影院里播放,拉蒙特和摩根的另一位高管莱芬韦尔才不得不修正对日本的看法... ...”(摘自《摩根财团》试读:再版随想录,金立群,2014年1月)

希贤书屋认为:中国,作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曾经有过非常重要的地位,非常重大的文明影响,以及非常辉煌的帝国荣耀的国家,曾经历过历史王朝兴衰更替最丰富而又保持连续无间断的民族文明史,这片土地上壮美辽阔的名山大川、人民骨子里的基因血脉、甚至村落里升起的袅袅炊烟里都深刻蕴含着历史大周期的气魄和格局。西方经济史里所谓的“大周期”或许只是中华经济史的南柯一梦,甚至只是打个盹,而更让地球村邻居们感到隐隐可怕的是,曾经称霸世界的中华帝国的后世子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在生产、贸易、技术、军事和地缘政治等多方面重演《摩根帝国》中世界权力中心的大挪移,摩根财团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默默创业开始,随着历史大周期的车轮跨越了大西洋,只不过这次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甚至科技的中心,未来跨越的可能是太平洋。做多中国赌国运,将是我们不得不、也必须要做的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方向,而我们在急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低头翻书,看看大周期里西方曾经走过的弯路。

简单推荐述评说到这里,更多的原文精彩自然还是要靠读者您亲捧好书来自己体会了,下面说说作者和译者。

达里奥自然不必多说,这几年他已在国内火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我们投资界人士对其创办的桥水非常熟悉和尊敬,虽然最近很多关于达里奥和桥水的各种谣言,但必须客观的说,桥水的全天候交易策略(the All Weather investment strategy)风险平价策略模型(Risk Parity)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业界,都是当今非常科学前沿的投资框架,并且一定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风险评价不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多因子选股,而是作为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的科学方法论。但之所以说达里奥非常厉害,正是因为达里奥创业桥水基金的早年,学院派并没有风险平价策略的理论支撑,达爷(永远是你大爷)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摸爬滚打加上天性的深刻洞察力,自我修炼修成了风险平价模型理论一炉神丹,全天候交易和风险平价也是桥水能够面对旗下管理众多大类资产及其所处的不同周期分布异质存在而稳坐钓鱼台的法宝。

作为中国的深度爱好者,达里奥和家人和中国有着几十年的不解之缘和频繁的往来,两年前我还作为铁粉参加了《财经》杂志举办的达里奥《原则》中文版签售活动,喜提爱书一本。应该说达里奥是中美两国交往尤其是财经界高质量友好交往的典范,为加强中美双方的理解和有效沟通,遏制争议求同存异,一直以来都在做着建设性的努力,早在中美毛艺战的烽火初期,达里奥就通过多篇桥水的《每日观察》(达里奥坚持多年的习惯,2018年6月18日《每日观察》如下)对此深表忧虑并为改善双方沟通,缓和中美关系建言献策。

接下来,笔者要特别多些笔墨介绍下第二部荐书的译者金立群先生,是笔者非常敬佩和仰慕的一位国内财经技术型官员(另两位是高西庆和吴清)。

金立群,现任亚投行行长,曾任中国国家金融公司董事长,财务部副部长,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兼党组副书记等;是迄今为止中国首位担任亚行副行长的副部级高官;著有《新国际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编著《英汉法汉财务金融词典》。

《摩根财团》一书的翻译对金立群的金融观影响甚巨。1996年,在财政部从事对外融资管理工作的他开始组织翻译此书。这本书的中文译本长达800多页,金立群自己曾说,“这本书的翻译,花费了两年时间,‘三译三校’。J.P.摩根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米・戴蒙(Jamie Dimon)也是金立群的老朋友,金立群请他拨冗为本书新版作序,吉米・戴蒙欣然允诺,为本书增色不少。

1978年恢复高考后,金立群以优异的成绩被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毕业的时候,经许国璋教授推荐,金立群进入财政部,被派往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金立群努力学习西方现代经济学,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中国人。1987年至1988年,金立群还曾作为汉佛莱学者(Humphrey Fellow)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了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还有报道说,在之前工作过的亚洲开发银行的办公室里,金立群一直保留着两套书:一套是毛泽东批注的《通鉴纪事本末》线状影印本;另一套是英文原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而在国内的办公室里,他的书架上除了几个不同英文版本的莎士比亚文集,几本投资书籍,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书籍,包括《容斋随笔》、《史记会注考证》、《庄子校正》、《资治通鉴》,以及中华书局版的魏史和汉书等。深耕金融领域的同时,金立群对莎士比亚以及英语文学的热爱从未停止。他曾在文章中透露,自己收集了“英美出版界半个世纪以来出版的最好的莎士比亚全集,各种版本一应俱全”。此外,他还以恩师王佐良《英诗选集》为蓝本,对原作进行修订、注释和解读,出版《英国诗歌选集》。

摩根财团自1883年在伦敦成立之初便提出了“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历经百年,这句话仍是摩根的金科玉律。作为《摩根财团》的译者,金立群很欣赏这句话,“这种精神是可以感染我们的,做事就要认认真真,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至少可以放心,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的。”其实早在金立群于财政部任司长时,曾要求司里的年轻同志每年工作之余必读5000页“严肃读物”,并做笔记,他本人也一直坚持读书不倦,称得上涉猎广泛、学贯中西。

金立群在被任命为亚投行主席之前,以亚投行中方筹建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开展了数月的工作,很短时间内就令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迅速扩展至57个,遍布五大洲。这期间,金立群和他的团队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在这场赢得连中国人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战役中,主持亚投行筹建工作的金立群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穿梭于不同的国家,努力说服它们加入该行。这位彬彬有礼且行事老练的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和前亚洲开发银行(ADB)官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也不错。”应该说与共和国同岁,留下了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烙印的金立群, 是当时国内外,东西方公认的“符合市场预期”的首任亚投行中方候选人,并成功当选亚投行首任主席。能驾驭亚投行这么复杂的局面非同一般!!(下图核心黄色方框)

如此优秀的图书,如此优秀的译者,如此呕心沥血的翻译过程,《债务危机》和《摩根财团》这两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最后回到今日推荐两本图书的主题词:大周期(比康波要长),毕竟康德拉季耶夫(前苏联著名数学家、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即康波之父)只活了46年,而康波周期分析的最大事件跨度是60年,现在当下我们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社会甚至科技革命重大变化的前夜,康波显然是不够用了,因此推荐上面这两块大部头巨著供各位读者打发时间。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希贤书屋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