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PO早知道 ,作者罗宾,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墨迹天气自身的风云变幻,突然变得值得玩味。
作为移动互联网早期明星项目,背靠阿里(阿里创投持股15.5%)的墨迹天气是IPO路上颇为不顺的代表。在2019年10月11日,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墨迹科技)首发申请上会被否。此前,墨迹天气自2016年冲刺3年的创业板未果。墨迹天气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超95%,其营收、利润的持续性存在风险,这一点为发审委未放行的原因之一。
墨迹天气正在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办法是切入to B业务。
目前,墨迹天气已先后中标了多项政府机构订单。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墨迹天气”母公司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中标北京的一项气象服务类政府采购合同,该项目与北京市大气污染区域传输监控有关。
为什么转型才能“成功”?
墨迹科技拥有5.6亿平台用户,公司的服务流程可概括为采购气象信息、推广服务等等,再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用户还能看到品牌广告、效果广告,墨迹的平台向广告主收费。
公司的所有气象数据均来源于国家气象局及其下属单位、以及国外气象数据服务公司;推广服务则需采购线上、线下的服务,线上渠道需要为各类应用商店和移动应用的展示位付费,线下则是为手机厂商的预装机服务付费。
这种模式首先一个问题是虽然平台的月活用户量在气象垂直市场遥遥突出,但其服务议价权不一定高。一方面它要向阿里等互联网公司采购线上推广服务,一方面阿里、百度、腾讯、58同城、苏宁等又作为前五大客户在墨迹平台投放广告,而前五大客户收入占营收70-80%,公司收入对其依赖较大。
墨迹平台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气象信息、IT软硬件资源等,毛利率可达88%左右或以上,但高推广费用导致低净利率。2015至2017年(1-9月)公司净利率分别为19.73%、9.76%和21.18%,而同期的推广费用占期间费用之比分别为37.13%、42.75%和 41.12%。由于议价权等问题,推广付费还可能继续增加。
墨迹天气数年尝试IPO未果,跟其无法持续增长的业务模式不无关系。原来靠广告盈利,会受到C端用户装机量、活跃度、停留时长的很大影响,这些因素同时决定着平台对广告主的收费以及平台采购推广服务时的价格高低。此模式本身在BAT等流量巨头中非常成功,但气象的用户刚需服务是一种弱场景,也无望占据用户时长,对广告主的收费空间受限,也会导致用户对过多或未经筛选的广告的反感。
然而气象服务对企业客户生产、服务却有更大的意义。农业、航空、物流、环保、零售等行业对精准气象服务有很大需求,企业可根据预测情况合理调配资源。
“成功”还有多远
气象服务公司的to B可做到何种程度?我们从公开资料中找到两家公司为例,一家是国内的象辑科技,利用气象大数据云和智能气象预报技术,可为电力、交通、环保、航空等客户提供专业气象解决方案;另一家是美国公司Climate,可通过土壤湿度数据和历史天气数据预测产量,于2015年被美国的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Monsanto收购。
墨迹天气目前在做什么?为政府机构提供气象预测数值模型资料整理与分析。为了明确,我们参看了一些公司具体中标内容。
最新公布的2020年4月墨迹科技中标项目仍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采购项目,中标公告显示,投标方墨迹科技的工作内容包括:“基于ECMWF资料开发的业务化图形、基于ECMWF数据的WPS处理后结果(模式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京津冀国家气象站实况观测数据、精细化城市预报数据,以及相关数据的采集、解析、质控、存储、管理”。
承担气象监测机构的数据互联网化服务,对需要改变盈利方式的墨迹科技来说是更好的出路。而我们认为,一旦从C端流量平台转型至to B业务创收的方向后,公司仍需提高产品价值。气象预测是气象数据商业化价值最高的服务之一,当然,做预测解决方案一是要与不同行业的经营要素结合,一是要有强大的算法、模型,或者说,这些是to B服务商的核心能力。
看来排除BAT,流量平台to B业务转型在不同赛道并非同样顺畅。墨迹科技核心生产数据,包括提供给C端的简单天气预测信息都是来自于国家气象部门,目前中标的订单服务内容多为气象数据的集中处理,意味着公司能够具有提供完整的商业化解决方案的竞争力,还有大研发能力突破、大量的行业项目积累等等距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