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线1年,却靠一张黄色车票刷屏!即刻All in社交,但日子未必好过

在6月10日,突然刮起一股黄色风暴,很多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被一张黄色车票刷了屏。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 Leonard,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6月10日,突然刮起一股黄色风暴,很多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被一张黄色车票刷了屏。

这是因为兴趣社交应用即刻在下架近一年之后,正式官宣恢复运营,重新上架营业了。

(即刻官微截图)

那张刷屏的黄色车票,是即刻官方做得一个宣传H5,每一位用户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车票,车票上记录了每一位用户加入即刻社区的天数,以及用户的即友数、关注的圈子、发布的动态和收到的点赞,创业邦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加入天数最多的一位用户,接近1700天。

也有人忘了最初的账号,现在只能做一个0天的“沙雕网友”。

(即刻H5截图)

不过,H5上的那些弹幕确实让人很意外,其直接说明即刻这款APP的用户忠诚度很高。

把时间调回到2019年7月12日,即刻小秘书发布消息:即日起将进行技术升级,升级期间即刻App暂时无法使用。

不仅从各大应用市场下架,搜索“即刻”二字没有匹配的结果,就连原有已经安装的用户,也无法连接到服务器。

这意味着,即刻在这一年期间,首先断掉了新用户的来源,也要面对一部分老用户的流失。

时过近一年,为什么即刻还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接下来又会走向何方?

如何起家的,做了什么?

在2015年3月,即刻iOS版应用上线,一个月之后安卓版上线,其核心功能是资讯聚合、主题订阅和推送提醒,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用户的兴趣,以极简的方式向用户推送内容。

企查查数据显示,即刻的崛起最初很顺,上线4个月,就获得了来自真格基金的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016年1月31日,获得来自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2016年5月,获得来自祥峰投资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数千万人民币投资,最近一轮融资是在2018年2月来自腾讯投资的3000万美元C轮融资。

至此,即刻估值已超1.5亿美金。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在最初的两年里,即刻的用户数量增长比较缓慢,到2016年12月,总用户量也只有200多万,但是到2017年之后,即刻用户增速加快,到2017年9月已经有1000多万用户下载安装,到2018年2月,总用户数已经接近3000万,月活。

2019年下架之前,即刻的日活用户数最高超过200万。虽然整体上来说,即刻的体量在众多平台当中并不大,但从日活用户数以及总用户数量上来看,即刻的用户认可度是很不错的。

其实在2015、2016年时,各类信息聚合平台就已经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即刻又是怎样做出自己的特色的?

即刻与其它信息聚合平台的最大不同,或者说,即刻对于用户的吸引力源自于以下几点:

1、内容,精准推送+优质

算法推荐内容,是当下很多信息聚合平台所采用的分发方式,因为在海量信息的环境之下,唯有通过技术的力量才能保证效率。

当然无论是在用户体量还是信息量上,即刻都无法与头条等大平台相比,在算力投入上的差距自然也会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推送内容的选取上,即刻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即刻是以主题为内容载体,类似于频道,又不同于频道。其涵盖的内容类型很广泛,但又不是宽泛地偏向于某一个大方面的资讯。

即刻的主题设置更加细化,不是简单的一个大概的标签,更像是帖子,比如“XXXX深度评测”、“豆瓣评分X以上的电影推荐”等等,不仅仅局限于用户的兴趣范围,而是细分到足够精准的一个点,更贴近与用户对内容的实际需求。

这些主题的设置也并非完全由即刻决定的,而是根据用户向即刻的客服“即刻小秘书”提出之后,经人工编辑和爬虫共同来创建并且筛选内容的。

所以早期选择加入主题中的内容也都是经过筛选的PGC内容,从而减少用户从海量信息中过滤低质、无用内容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即刻平台上,算法技术并非主导,其内容的来源,也都是优质平台上的优质内容。

2、体验,小细节背后的用户为中心

优质的内容是一种体验,精准的内容推送也是一种体验,但这里的体验是指内容以外的APP使用体验,即刻做了一些细微的动作,但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上,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用户获取内容是平台基于自己的订阅主题推送的,而不是被动推荐。

要发现新的其它的主题,则可以通过主题分类界面进行查看,各类主题的排序则是按照上线时间排序,最新的排在最前面。

在不断进行迭代之后,即刻又加入了评论功能,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也让内容更加丰富起来,包括后来的传播推广,热门推荐,根据个人需求自定义内容提醒等,也都在不断优化和丰富用户的使用体验,在一些细节方面尤其显得很用心,比如消息推送的通知。

通常情况下,很多应用产品都有新消息推送通知,在功能设置上也很简单,要么打开消息通知,要么关闭,通常在手机上的应用设置中就可以直接做出选择。不过这当中就构成了两种极端,打开消息通知,就会每天不停地收到各种推送通知,可一旦关闭消息通知,就会彻底收不到。

即刻做了一个小动作,在每个被用户关注的话题下,都有一个可以设置是否接受推送的按钮,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各个话题的感兴趣程度进行设置,选择接受推送或者不接受,不接受推送也不影响后续在APP端浏览相应主题下的内容,这其实更像一个消息免打扰模式。

降低读者获取感兴趣的优质内容的难度,不断迭代提升APP使用体验,这或许就是即刻赢得用户的两个核心。

这也是即刻回归能够引发刷屏效应的关键所在,老用户还是非常捧场的。

(即刻H5截图)

求生欲:

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转型社交

2015年刚开始上线的时候,即刻定位于纯资讯平台,又无广告植入,专注于年轻人兴趣,且内容推送精准,这种介于微信公众号与今日头条之间的一种资讯模式天然具备差异化,因此收获了一批用户的青睐。

但逐渐地,随着订阅主题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多,信息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也在下降,不光推送负担加大,且缺少有效的分发入口,渐渐地也会被信息洪流淹没。

更重要的是,内容生产的门槛是在快速抬高的,流量及营收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头腰部平台,并且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具备强大生产力的作者们也在向这些平台集中,并且留给即刻的用户越来越局限于对资讯有强烈过滤需求的人。

并且,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的,从传统的门户资讯平台,到头条类信息聚合分发平台,再如B站这种年轻世代聚集的文化社区等等,即刻需要建立内容以外的优势。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从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即刻的活跃用户数始终维持在80万左右,次月留存率达到60%,已经侧面说明当时的即刻有一批稳定的老用户,需要更新鲜的血液。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基于爬虫功能的资讯订阅平台,即刻如何持续获取高流量?

转型,势在必行,而社交似乎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所以,在2017年3月,即刻的第一次转型正式开始。当时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即其品牌logo彻底变样,从黑白两色更换为黄底白字,slogan也从最初的“期待每一次推送”改为“就想看点好东西”。

这才是后来的“黄即”,从原来的资讯平台转向了更偏向于年轻人的兴趣社区。其实即刻原本的主题本身稍加改变就是“圈子”,第一次转型中,“主题”彻底变成了“圈子”。

这一步,即刻走对了,从一件功能型产品转型社交型产品,无论是在产品功能上的不断做加法,还是在产品定位上的不断做减法(弱化资讯应用的功能型定位),都是在试图打破原有模式的边界。

比如,品牌logo的改变,更加年轻化的定位,以及营销上更加倾向于潮流年轻人的一些综艺节目,如《中国音乐公告牌》。

事实也证明,第一次转型,即刻成功了,到2017年9月,即刻的APP安卓下载量已超过1000多万。

后来又增加达人用户的培养、问答模块,即刻的社区氛围越来越浓厚,“即友”也因此诞生。UGC内容在即刻上的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重,每天由用户产生的UGC内容超过百万条。

到2018年2月,即刻的安卓总用户数已经超过3000万,月活跃用户数在600万左右。

社交属性加强,用户生产内容的参与度增加,第一次转型的成功让即刻看到了新希望,至少说明向社交转型是正确的。

但第二次转型,并没有再次让即刻爆发式增长,反而令即刻大受打击。

2019年7月,即刻再次进行转型,也可以说是在第一次转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改版,在产品形态上更彻底地向着兴趣社交方向调整,即刻6.0上线,所有页面都进行了大改版。

但这一次大改版,即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用户吐槽,在APP STORE上被打了大量老用户的一星差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版本首屏展示的是系统推荐的圈子,也有用户自己加入的圈子,但新版本首屏展示的内容除了系统推荐的圈子还有陌生用户的动态,查看自己加入的圈子需要多一级操作。

从优先展示用户订阅和想要看到的内容,到将大量算法认为好的内容推送给用户,这种把更多内容展示给用户的信息流展示逻辑,在老用户眼里,却是浪费时间,因为很多人给6.0的评价是花同样的时间,却得不到原来的快乐了,没有打开的欲望了。

互动方式和个人形象上的更新,是新版本的两大亮点,“即刻日记”,一个类似于朋友圈的功能,用户可以发送图文信息,用户可以看到互相关注的人的日记,24小时候,日记会自动转为仅发布者自己可见。

但个人主页变得更加复杂了,原本极简风格的界面变得更加拥挤了,各种功能被排在一起。

这些新变化的确让很多老用户极度不适应,但这并不是即刻下架的原因,事实上即刻在第二次转型还没有显现出长期效果时,就已经下架了。

至于为什么下架,官方并没有给出原因,但在2019年7月,广东网警通报当年第二季度超范围手机用户信息APP清理整治工作情况,其中就有即刻

随后就是长达近一年的“技术升级”。

(即刻官微截图)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年的技术升级,到现在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下架之前,即刻的社交转型已经渐渐走向深水区。

并且,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为了尽可能不让核心用户流失,即刻还做了一个简单的即刻替代品Jellow。

如今以7.0版本重新上线并刷屏,是很多人没想到的。新版即刻,上线了新功能,如“我的足迹”、“心情日记”、“我的电台”、“头像弹一弹”等功能,完全的社交属性,即刻已经彻底完成社区转型。

并且,即刻也打造了自己的应用矩阵,真人恋爱交友App“橙”、线下约会交友App“Comeet面即”、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购物返利App“快鸟返利”、 好物分享社区“即士多”、好友组队打卡工具“PingPal”,并且在下线期间还收购了匿名社交产品“一罐”,至此即刻的产品矩阵已经覆盖社交、电商、播客、生活等多个领域。

但是,回归也只是开始。

社交难做,未来走向何方?

曾经红极一时的社交网站校内网在大学校园走红,用户精准,功能垂直,后来在2009年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大众,改名为人人网,校友录,兴趣圈子,完全UGC的内容,人人网成了当年最火的年轻人社交平台之一,在2009年火遍全国的网页游戏开心农场,巅峰时期拥有上亿用户。

后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一度成为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排名第二的存在,仅次于百度,也国内市值仅次于腾讯和百度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从2012年到2013年左右,人人网母公司千橡网开始对旗下社交网站进行整合,开心农场也很快下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人网站内信功能下线,市值大缩水,到2018年人人社交网络全部资产出售,仅2000万美元,人人网APP也随之下架。

故事总有相似,在2019年10月,人人APP在苹果商店上架,紧接着在2019年12月30日,人人APP 1.1.0版更新上线,再一次回到了人人网早期围绕同学关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定位及其功能,正式回归社交市场。

但是,仅仅回归半年,人人APP近日又疑似全网下架,尚不明原因。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即刻,虽然各有各的细分方向和用户人群,但本质上,他们都处于一个相同的市场里。

其实,移动资讯市场早在即刻诞生的那一年已经完成普及,用户增速明显放慢,行业进入稳定期。据艾媒咨询数据统计,在2015年中国移动资讯用户规模就已达到5.42亿,同比增长15.6%,但增速较上年下降10%,此后增速一直持续下滑。

流量红利消退,人口红利耗尽,社交之战已经从最初的大刀阔斧争市场转向下半场,厮杀异常激烈,过去是获取流量,如今是抢占,而一个社交应用的兴衰存亡直接取决于其流量抓取的能力和用户粘性,快手、抖音在这场争夺中暂居优势地位。

而最近几年折戟的多闪APP、马桶、子弹短信也说明一件事,尽管即刻所处赛道不同,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一样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类应用也在不断涌现,但是如何才能流量与用户粘性兼收,还需要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或者从产品思维角度说,要明确的是,其所抓住的是用户的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比如罗永浩的子弹短信,打了一点叫做“高效沟通”,但最终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上线初的用户暴增,最后几乎演变成,超过50%的人用两天就将其卸载。

再如同内容创业大潮之初,标题党、震惊体的流量总相对更好些,虽然可能没什么影响,但它能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而现在,标题党和震惊体对于吸引流量的作用远不如前了,想吸引用户打开内容阅读的难度越来越高,对创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吸引用户阅读,形成内容转发、新用户留存。

写在最后

在这个快速消费资讯的时代,兴趣社区要面对的竞争早已不止是同类产品,更强的流量竞争往往来自于隔壁赛道,如直播、短视频。

加之流量几乎已经被几家巨头把持,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产品矩阵的覆盖广度,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和网络,如头条系,各类产品之多使字节跳动曾被称为是APP工厂。

再看资讯传播,从传统门户时期的分发方式,到算法推荐、精准推送,资讯内容形式从图文到短视频,再到直播,即刻的兴趣社区让人有一种逆潮而动的感觉。

如果即刻真的能让用户慢下来,那么或许就可以说,它成功了。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Leonard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