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接招,作者方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此改变了东西方格局。但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三件“小事”:香港的三家地产公司长江实业、新鸿基、恒隆地产同时在港交所上市。
随着恒基地产和新世界地产先后在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上市,香港几大地产家族全部进入了资本市场。
前后整整20年,香港股市的火车头初步形成,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从1980年新鸿基、新世界两大财团参与中国第一代五星级酒店——广州大酒店兴建开始,一直到2010年前后,是香港房地产家族在大陆翻云覆雨的30年,更是资本与资产相互成就的30年。
以长江实业为例,2013年内地业务总营收占集团总营收首次超过50%。到2015年,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市值总额达到1.2万亿港币,而1972年李氏家族第一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的市值只有1.5亿港币。这背后,是整个内地市场特别是土地资产带来的指数级增值效应。
内地土地资产的价值有多大?看看李嘉诚在北京的代表作就知道了。1993年为了拿下东方广场地块,李嘉诚投入20亿美金,如今每年光租金收益就近30亿人民币,而东方广场的总价值据说已经超过2000亿人民币。升值的不是房子,而是土地。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股市甚至经济的火车头就是地产股,而从90年代开始,大陆土地市场的开放让香港的经济奇迹得以延续。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陆地产公司接过了香港地产家族的枪,成了香港股市的新宠。
2005年,富力地产在港上市;2006年,世茂地产在港上市;2007年,碧桂园、远洋地产、SOHO中国在港上市;2009年,恒大地产和龙湖地产在港上市;2010年,融创中国在港上市……目前在港上市的大陆房地产公司80家左右。
这个数字,甚至多于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数量。
2002年到2012年是中国经济真正崛起的十年,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狂飙突进的十年。而此间香港股市的最大风口,依然是土地——大陆的土地。
2002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招拍挂总面积是1.8万公顷,2008年是11.5万公顷,2011年,达到了33.3万公顷。这十年间也是大陆地产公司组团赴港上市的密集期。
2017年,李嘉诚旗下在内地土地储备面积1000万平米,同时期许家印的恒大王国土地储备超过3000万平米。斗转星移。
从70年代香港本土地产公司的崛起,到新世纪大陆地产公司的逆袭,前后40年,香港股市的关键词就两个字:土地。与其说是“港交所”,不如说是“地交所”。
大陆改革开放40年,释放的两大红利分别是土地和人口:前者成就了房地产奇迹,后者造就了互联网奇迹。如果港交所也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是土地,下半场是互联网。也就是说,香港从内地获得的巨大红利,要远远大于纽交所、纳斯达克。
土地红利已经把中国最赚钱的地产公司带到了香港,人口红利正在把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往,中国互联网公司去美国上市的时候,大多还在亏损阶段,很多公司还称不上巨头;现在,无论是同步在港上市还是单独在港上市,早已经实现规模性盈利,都是巨头。
盈利和垄断效应的一个好处是,有更多精力和资本迎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现在手握用户和数据的互联网巨头,就是手握海量土地储备的地产公司。
20年前李嘉诚家族在一级市场投资TOM在线和腾讯没能获得巨额回报,说白了是“赌中国互联网的城镇化赌早了”;10年前恒隆地产的陈启宗家族与其说是押中了小米,不如说是押中了中国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新时机。
土地和人口哪个红利更具决定性?看看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就知道了:人口才是真正的红利。传统地产的逻辑是,一个地块做商业就是商业,做住宅就是住宅。
互联网的逻辑不是这样。同一批用户,既可以成为电商流量,也可以成为游戏流量,还能被算法精准推荐。互联网的逻辑是,流量和数据可以被同时、多维开发,几乎没有边界。
地产公司的时代可能结束了,互联网公司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港交所想要的,内地都有。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