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知顿。
7月,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的打压,让中国“芯”的热度和盛夏的气温一样居高不下,一再反转的剧情也让关注事件发展的人摸不到头绪。
7月14日,英国政府决定,自2021年起禁止该国移动运营商购买华为5G设备,并要在2027年以前将华为排除出英国的5G设备供应。作为美国的盟友,英国先跳出来禁止华为。
7月16日,台积电宣布若美国禁令不变,公司将在9月14日之后停止对华为供货。
同一天,7月16日,“中国造芯第一股”、“全村的希望”、“台积电的有力对手”中芯国际正式回归A股,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流通市值超过1000亿,总市值超过6000亿。
7月24日,中芯国际股价从97元跌到了72元,总市值只剩下5300多亿元,市值足足蒸发了上千亿元。
一时间评论四起——
“中芯国际8天损失千亿元!没有华为的支持,如何能够超越台积电?”
“国产芯遇困难!超越台积电只是梦?”
……
矛盾点开始向中芯国际与台积电聚焦,二者有着怎样的纠葛?中国芯未来的路在哪里?这要从两大公司的创始人张汝京和张忠谋说起。
十年共事“瑜”“亮”之争从归国后正式打响
张汝京与张忠谋的恩怨,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在行业内,两位都是重量级人物,被海峡两岸各自称为“半导体教父”,但一个“三起三落”不断被资本博弈遭“抛弃”,一个稳坐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掌控芯片发展方向至今脚步不停歇。
张汝京,中芯国际创始人,1948年1月生于南京,没满周岁的他在襁褓中就随父母去了台湾。1970年,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197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工程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这一年,张汝京29岁。
当时,德州仪器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代表着芯片行业最高的水准。张汝京的顶头上司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杰克·基尔比。
同时,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还有一位华人,时任副总裁的张忠谋,虽然二人并未有什么交集,但从资历上来说,张忠谋可以算得上张汝京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张汝京曾说,他与张忠谋共事十年,他在德仪的老板是Martin Cooper,Martin的老板叫Kirk Pond,Kirk的老板是Ron Richie,Ron的老板才是Morris Zhang,即张忠谋。
在半导体行业,张汝京被称为“建厂狂魔”,他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国家,建设了10多家大型芯片工厂。1996年,中国电子代表团到德州仪器总部参观,问张汝京:“你愿不愿意回国?”,并在临走前留下一句“我们在北京等你”。于是,回到祖国建设的种子在张汝京心中发了芽。1997年,49岁的张汝京应邀从德州仪器返回中国台湾,接管当地另一家芯片代工企业,世大半导体,与台积电成为竞争者。
而此时,张汝京和张忠谋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与张汝京的海外求学、就业经历相比,张忠谋就显得坎坷得多。据张忠谋在自传里介绍,1931年7月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张忠谋,为了躲避战乱十几年间被迫辗转迁徙,他8 岁以前逃了3次难,住过6个城市,换了10个学校。1949年张忠谋赴美留学,没能成功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只好开始找工作,因为福特的待遇却比半导体公司的待遇少一美金,张忠谋选择了自己不熟悉的半导体行业,这就是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块美金”的故事。
“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张忠谋曾感慨。
为了在陌生的半导体行业立足,张忠谋像永动机一样不停地学习,不到一年就从门外汉成长为专家。1958年张忠谋来到了TI,成为德州仪器第一个中国员工,一度做到了公司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但他还是在54岁时放弃了美国的舒适圈,到台湾接受新的挑战,担任当时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一职。上任才两个礼拜,就有一位政务委员提议办一家半导体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台积电。在张忠谋看来,这是作为院长的责任,但机会成本太高,冒的是名声的风险,赌的是余下的年华。没想到这一赌,让他坐稳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台积电成立以前,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运营模式是设计和制造为一体的,这种模式拔高了半导体行业的准入门槛,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光是建造一座半导体工厂就耗资巨大。因此张忠谋瞅准机会,提出了IDM模式,首创半导体晶圆代工服务——“IC设计和IC制造是完全可以分开的。”即芯片制造交由专业的代工企业,芯片设计企业只需负责设计,各司其职。这让台积电从半导体行业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全球第一的芯片代工巨头。
二十年纠葛:尔“汝”之交不敌老“谋”深算
张汝京不愧为建厂专家,仅仅三年时间,世大半导体就成为仅次于台积电和台联电,台湾地区排名第三的半导体公司。
世大的产量,居然达到了台积电的三分之一,而台积电已经发展了十三年。这让张忠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野蛮生长的世大,是台积电未来最大的敌人。
作为一名企业家,张忠谋始终把台积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打压竞争对手,他曾对昔日属下痛下杀手。2000年,台积电出资50亿美金,以8.5倍的高溢价买下世大。合并完成后,张汝京立刻将大陆建厂提上日程,在台湾当局的反对下,这一提案也遭到张忠谋的否决。他找到张忠谋,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最迫切的诉求。老谋深算的张忠谋这次没有反对,而是若无其事地提出了一个霸道的要求——“可以,但是台积电的股票,你不能带走。”
心意已决的张汝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合并后得到的所有台积电股票,毅然前往大陆。
张汝京迅速召集旧部到上海成立了中芯国际半导体,他凭借自身的人脉,购入了大量的低价二手设备,布置了三条八寸产线,在后来产业复苏之前,做好了丰富的产能准备,顺势起飞。前前后后,张汝京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让中芯国际拥有了四个八英寸厂,以及一个12英寸厂。而就在中芯国际成立的4年后,张汝京完成企业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棋,即赴港和美国上市。继而晋身全球晶圆代工厂的前三甲。
张忠谋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当初的放手会逼出一个中芯国际。眼看中芯国际要崛起,张忠谋没有坐视不见,2003年台积电以侵犯专利为由起诉中芯国际,经过2年的拉锯战,中芯国际以赔偿1.75亿美元的条件与台积电和解。
2006年,台积电撕毁和解协议再次起诉中芯国际,这次中芯国际付出了赔偿2亿美元和10%股份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必须辞职。这两场专利战让初出茅庐的中芯国际元气大伤,当年亏损高达9.6亿美元,再也无法对台积电造成任何威胁。而张汝京的“下课”也成为两位半导体教父“恩怨”之路的句点。
回顾张汝京的创业历程,其实就是在填补国内半导体行业空白的过程,算是国内半导体行业祖师级的领路人。如今的中芯国际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全球排名前五的芯片制造企业。虽然台积电5纳米芯片已经量产,3纳米将在2022年量产,中芯与台积电在技术上还有3代左右的差距,但对于起步晚、坚持独立化、还面临高端光刻机禁售的中芯国际来说,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
喜剧与悲剧是故事发展的两极,但这不是最后的结局。对于中国“芯”来说,自主之路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依然相信否极泰来,未来可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