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进入“泛档期”时代

档期时间的跨度,不断展现了其特殊“流动性”,促成了档期“泛档期化”的概念。

图片来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一起拍电影,作者坦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就在所有人都期待着国庆档六部影片会在9月15日统一开启预售之际,多部影片的突然改档,将原有的计划全盘打乱。

其中,《夺冠》率先提档,抢先起跑;《木兰:横空出世》延后两天,避开锋芒;《一点就到家》更是开启了长线点映,将公映日期延后到了国庆档中段,预备后发制人。


而这多部影片在档期上的微调,与过去国庆档影片统一固定在9月30日开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在无形中让今年国庆档的时间范围更加“宽泛”。从9月25日《夺冠》公映,到《一点就到家》10月4日的公映日,国庆档新片的公映起点被延长到了10天,而考虑到今年国庆档后续影片的缺席,国庆档影片也可以拥有极为宽松的后续档期环境,预计可以长线放映到10月22日甚至更久,“泛国庆档”的概念也逐渐成形。

事实上,近两年不少传统大档期都在进行着一定程度上的“求变”。今年春节档前夕,多部新片提档至除夕提前公映,打破大年初一统一开画的“行业规则”。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贺岁档,从2018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开始,各大片方也在12月31日跨年档这一概念上进行深耕,逐渐挖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约而同之间,中国电影正在走进“泛档期”时代。




定义“泛档期”


对于电影档期的概念,大家早已熟知。

随着内地影市票房大盘的逐年增加,档期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表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电影的档期也越来越多,从十多年前仅有的暑期档+贺岁档两大档期,发展成目前春节、暑期、国庆、贺岁四大档期以及包括情人节、清明、五一、端午、七夕、中秋在内的数个小档期共存的格局。可以说,电影档期的体量、地位是会随着观众的消费习惯以及档期爆款影片的出现而逐渐变化的。

而档期时间的跨度,也不断展现了其特殊“流动性”,促成了档期“泛档期化”的概念。其实,“泛档期化”的概念,早在十多年前便已经形成。

十年之前,贺岁档还是当之无愧的全年第一大档期,但在贺岁档的诞生之初,基本都是在12月中下旬,一般只是持续1-2周。随着电影票房年度大盘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拥有破亿体量的头部国产电影应运而生,在21世纪的头个10年,70%以上的国产电影爆款,都诞生在贺岁档。因此在贺岁档原有1-2周的时间内,注定无法撑得下如此多的国产电影头部项目,贺岁档也在不断地进行泛档期化的拓宽,时间跨度向前伸到了11月中下旬,往后可以一直延续到2月中下旬春节结束,长度横跨三个月。

而2013年以后,春节档全面崛起,贺岁档也正式与春节档在概念上获得了区分。这个一般情况下与传统12月贺岁档仅有1个月半月间隔的档期,夺走了贺岁档的光辉。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岁档不仅仅失去了档期王者的地位,甚至已经落后于原来的暑期档、国庆档等二排梯队。

而原本落在第四梯队的国庆档,不仅仅反超了贺岁档,从2019年开始还有着与暑期档“一战高下”的能力,虽然整体体量上因为时间跨度不同,无法与暑期档同日而语,但是在20亿+影片的贡献能力上,国庆档已经完全不输暑期了。

相比时间跨度更长的暑期和贺岁,国庆档的优势在于拥有着7-8天的法定节假日,拥有着极高的影片爆发力。但同样,这也成为了原有国庆档的局限所在——时间跨度太短,一般情况下,国庆档只能容得下2-3部大体量影片同时爆发,如果一部影片在国庆档被排到了第四、第五顺位,由于档期容量所限,很难取得超出预期的票房成绩。这或许也是今年国庆档泛档期化,逐渐把时间拉长的一个原因。

在今年国庆法定节假日的10月1日到10月8日这八天内,预测大概只会拥有去年六成左右的票房大盘成绩,不过随着这次国庆档在时间跨度上的增加,再加上上座率限制进一步放宽松到75%,最终国庆档影片的总票房或许能达到去年同期的八成,这对于复工刚刚两个月的内地影市来说,已经算是巨大的成功了。




传统大档期不必拘泥固有发行规则


中国电影的档期、发行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好莱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已经持续了三四十年的全球发行规则,内地电影市场的一切发行规则可以说都是用来打破的。

从2013年开始,春节档电影几乎一直都遵守着了大年初一统一开画的“行业规则”,在大年初一这一天,4-8部重量级电影同一天开画竞争。从2016年开始,春节档影片几乎都不会选择在公映前进行口碑的释放,即便是大多数业内人士,也得等到影片公映后才能看到该片。

但是这一策略从今年春节档开始被一一打破。首先,包括《紧急救援》《囧妈》《夺冠》在内的多部新片选择提前进行大规模的路演、首映、看片活动,提前释放口碑。其次,春节档七部影片中,有三部选择了提前一天公映,在除夕就与观众见面。

事实上,三部影片也基本符合提档以便扩散口碑的基本发行策略,大年初一7部影片竞争激烈,而在排片压力较小的大年三十提前释放,一方面能够提前在购票平台开出较为满意的评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提前观影的观众在春节这个高效的社交氛围下,更好地向周边受众扩散影片的好口碑。

并且,纵观台湾和香港电影市场,春节档的贺岁片,基本也都是在除夕当天进行公映的,符合华人“除夕也即是过年”的传统。

虽然今年春节档因为疫情原因而整体荒废,但种种操作也给未来春节档发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果明年春节档也会有2-3部影片提前开画,除夕当天大盘预测至少能有3亿量级,将原本可能只有3000万量级的除夕翻了十倍,这对于影院来说也算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未来后年很可能也会有影片直接在宣发期或者正式预售之前就定档在除夕公映,这对于春节档的整体提升都有着明显的提振作用。

甚至,未来春节档也会出现部分影片,将春节前的那一段原本只有2000-3000万单日大盘的“春运档”开发出来,提前一周公映或者进行连续的点映,把春节档的概念进一步拓宽。


而国庆档也在不断拓宽着本身的边界,一般情况下,在国庆档前一周很少会有影片定档,因为害怕会遭遇国庆档多部影片集中开画会对自身排片造成极大的冲击。可是考虑到,一方面今年9月中下旬影片的极度缺乏,另一方面9月30日和10月1日这两天,总共也仅有3部电影公映,并不会对《夺冠》在排片上造成“毁灭级”的压力。因此,《夺冠》提前5天公映,不仅仅是基于自身电影的考量,还有的是,这套模式在实际操作上能获得成功,那对日后大档期的定档策略,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 电影档期新形势


可以说,中国电影原有的档期布局,与好莱坞进口片相辅相成。经过多年的布局与摸索,已经形成了大档期国产片扎堆公映,贡献极高票房大盘。而好莱坞大片则分散在各个冷档期,在普通周末保证着大盘的正常运行的一个稳定模式。

而因为疫情而导致的好莱坞分账大片的集体缺席,不仅仅对北美及海外影市会是毁灭级的打击,对中国电影档期格局,也将产生极大的冲击。如果重大体量国产片依旧选择固守国庆、贺岁等大档期,那么冷档期则会真的出现“无片可放”的情况。电影局强行布局几部2-3亿体量的经典重映片,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对大盘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之间的两个月,又会重现工作日最多只有三四千万、周末勉强破亿的的凄惨境况。这对于刚刚恢复到90%复工率的影院来说,无疑又是重大的打击。


如今,泛国庆档的存在也给予了这种现状一定的缓解。在新的档期环境下,影片不必过度扎堆,也可以在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中慢慢释放。据悉,已经有部分中大体量的国产影片会计划选择在例如10月16日等普通周五档期公映,即便是1-2周时间,也够足够票房释放。而《金刚川》《决战上甘岭》《英雄连》等主旋律影片,也有望在10月底11月初陆续公映,在泛国庆档之后,再掀起“抗美援朝纪念档”。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影片能够在10月、11月陆续定档,给内地影市的100%复苏再添一把柴火。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