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们要成为中国的迪士尼!我们要成为打造中国的漫威!我们要做一个伟大的电影公司!”
和中国很多导演梦想着拿奥斯卡一样,没有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板不在做着成为一个伟大中国影视公司的梦。
首先我们要想清楚的是,怎样才是一家伟大的优秀的影视公司?
从市场的角度看,是票房大卖;从观众的角度看,是作品口碑优秀,思考深刻;从更多的角度,可能是在国际上不断获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可能是建立了一套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体系,不断的能产出优秀的内容;可能是手握一系列有价值的IP,可以持续地开发影视作品。
但对于很多影视公司而言,梦想和目标可能永远都只能停留在PPT上,陷入平庸几乎成为大多数公司最终的结局。
不能否定大多数的公司上上下下都在努力,都在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只不过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影视公司想冒出头的难度更大一些,更不容易攀上行业顶部。
目前全国的影视公司往少了说也有个数万家,每年能在院线上映电影的可能也就几百家,其中赚钱的几乎也就几十家,这个行业已经不是二八定律,几乎二八万定律。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影视公司最终都会陷入平庸呢?
1、影视行业创作者“出局”的速度比任何行业都要快
作品永远是衡量影视公司的重要维度,而作品最终都会落在人身上。在国内,很简单的,假如你可以绑定几位知名的或者上升期的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等创作者,产出优秀的作品,你的公司马上就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公司。
但,影视行业创作者“出局”的速度比任何行业都要快。这里的出局,有一种方向,是他产出了口碑差劲的作品,被市场淘汰出局;另一种方向,是创作者在合约期满后,自立门户,和原本的公司告别,撒手出局。
更多时候,要再绑定一位“有价值”的创作者,需要时间,更需要运气。而一旦这类公司离开了创作者,在市场里扮演的角色可能也会越来越“平庸”
2、搞不清电影的真正含义
电影在中国曾经一度具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市场化后我们力图去掉此影响,不过市场化氛围让影视公司进入该领域容易侧重于市场而非文化。
电影最终还是文化产品,虽然它落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过对于影视公司而言,电影应该是实现和表达创作者意图并反应现实的最好工具,遗憾的最终被大家所曲解成一些简单的报表和数据。
影视公司自己也很容易被股东、媒体和公众所影响,会把本来应该自己所掌控的局面因客观原因的干扰而变动,尽管我们希望影视能够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但混淆和曲解电影本身的含义是大多数影视公司特别容易出现的错误。
3、不懂开发IP,更创造不出IP
几年前,中国电影市场,有过“IP”热,天价IP满天飞。接着,又过了几年,IP开发的影视作品口碑大多惨败,IP人人喊打。
但多数时候,真相是。并不是IP出了问题,而是大多数公司,根本不懂如何开发IP,把IP更多当作一个宣传的工具,在IP火热的时候拿大笔的钱买了IP,只能迅速的拍影视作品,而一旦作品失败,翻过来看花了更多的成本,公司面临困境。
优秀的IP是可以给一家影视公司在创作内容时提供源动力的,他也不仅仅只有影视作品这样简单的可能性。可可能对于更多公司来说,开发IP并没有自己的规划思路,也有一些公司,幸运的打造出一些IP,最终被平庸的影视作品浪费掉了,更别说大多数公司连创造IP的能力和运气都没有。
4、核心管理层对于行业方向的把控需要随时转变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道理,但一旦执行起来会出现各种的问题,能够给影视公司去制定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是其能否在未来一个阶段内实现平稳发展的重要方针。
看别人做什么,你在去做什么,对于影视公司并不是什么保险的做法甚至是愚蠢的做法,虽然我们市场很大,但电影并不像其他实体产品会让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权,电影是一个很容易头部聚拢的产品,同样出现几个产品往往大家只会选择一两个。
大部分影视公司都不具备对行业方向的预判性,都会觉得我跟着大公司跑总没错。中国电影行业有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这一点和整个世界范围内电影发达国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独具一格之处,对于行业把控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头部公司做得略好。
5、经验主义压倒一切
做文化产业是很需要一种冒险精神。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勇敢,而是对于新的事物方面而已,缺乏勇气和试险是我们企业的通病。
很多影视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不敢试险,对于有风险的项目一律不投,对于没有知名导演演员的项目一律不投,对于动画片一律不投,对于新题材一律不投。
当《流浪地球》《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无名之辈》等一些初期很开放的项目赚大钱时,这些公司又后悔不迭。虽然在股东和投资人方面来看,风险项目赚钱属于意外情况,但对于企业本身而言,把资金搁置在公司里面无异于一种贬值,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搏一把。
6、过度纠结行业本身的弊病和风险
中国电影行业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公和对行业倾轧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会让中国电影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也会在主观和客观上让影视公司束手束脚,发展不利。
但必须也要看到,这种制约是全方位和不分彼此的,除了极少数的“国家队”拍摄方案和必包场电影之外,大部分影视公司大家还是都处于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状态。
不过很多影视公司却过度纠结于这些问题,把公司自己发展不利归结于制度的羁绊和审查的制约。在中国做电影虽然是需要打通各种关系和环节,但聪明和学会变通也是挺重要的,可惜的是大部分影视公司都做不到这一点。
7、公司内部缺乏真正的文化理念
中国企事业各种中小公司老板的办公室内估计都有一个横幅和牌匾,几乎这个就会被定义为公司的理念或者一种企业文化,但这种理念对影视公司可能是一种可怕的羁绊。
在中国做电影一定要尊重观众和遵循观众第一的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企业自身发展有点背离的,影视公司的发展更多注重自身,同时也要兼顾老板的意志和追求,但从客观情况来看,大部分影视公司的老板很容易去苛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公司大部分员工可能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
这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企业文化,真正的企业文化一定要融入社会并服务社会,在此来看,中国的大部分的影视公司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没有形成一种更强大的企业自身、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力。
8、不信任&不了解合作伙伴
近几年影视公司扯皮和纠纷更多的浮出了水面,以往可能只有像张艺谋和张伟平这种顶级大佬之间的隔阂才会让普通民众知晓行业内部的不和睦,但现在片方、宣发方、影城和院线之间问题和嫌隙不断。
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在往深了说,可能是彼此合作很难达成默契,毕竟在分配利润的时候,大家总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最大最辛苦的。但利润的分配又很难做到大家都满意,很难做到绝对的平均和协调。
有利润的尚且如此,赔钱和出现问题的合作便可想而知了,大的纠纷三个月一次,小纠纷几乎每个礼拜一次,影视公司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于此,这何谈良性发展,陷入平庸几乎是必然的。
9、没有“不下牌桌”的耐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背一段文言文,想必其意义不用多做解释。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一直都要恪守的做人准则,那便是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不过在中国做影视公司的确是一个非常“熬人”的行业,大家很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获得成绩,甚至您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远超其他幸运儿,但最终的收获可能寥寥。
定力和坚守仍然是中国电影最需要的,我们只看到了《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但大部分是没有看到这些项目的持之以恒,很多公司一旦两三年没有什么出色的业绩,便会沉沦下去。
10、没想明白,资本对于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似乎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兵多将广和资金充裕都是好事,但实际在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一些影视公司并不完全是好事。
有了更多的资金,也意味着会出现更多的股东和合作方,也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方面的牵扯,特别对于更多要强调独立创作的电影而言,在资本上能够实现独立也非常重要。
几年前中国电影为什么会让大家感觉虽然热闹,但是有点乱,很大程度上是热钱的过多侵入,并不是说钱这个东西不好,而是在当时钱的目的可能是太复杂和太市侩。
当一个影视公司遇到机遇,他可能突破了瓶颈,但也有可能卡在瓶颈之处。翻过这道坎可能就一步步迈向了腰部和头部公司。不过大部分影视公司可能都极难处理好自身的一些问题,毕竟我们的行业才刚刚起步,留给大家的时间和机会仍然很多很丰富。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