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年入2亿:这4个和钱有关的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关注
12月18日,《福布斯杂志》公布2020年YouTube博主收入排行榜,年仅9岁的瑞安-卡吉登顶榜首。

图片来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焱公子(ID: Yangongzi2015),作者焱公子,姜榆木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2月18日,《福布斯杂志》公布2020年YouTube博主收入排行榜,年仅9岁的瑞安-卡吉登顶榜首。

瑞安拥有4170万粉丝,单个视频最高点击量20亿,全年收入近3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亿多。

早在2015年,瑞安开始上传玩具开箱视频,坚持更新4个月后,视频流量开始激增,玩具厂商争相合作,为他带去源源不断的财富。

今年,已是瑞安第三年蝉联YouTube收入榜首。

网友纷纷感慨现实的魔幻,6岁,也就是许多人在校门口喊“妈妈别走”的年龄,但男孩已实现成年人都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

但这种魔幻不是偶然。瑞安的成功离不开对受众群体的精准把握,他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视频吸引同龄孩子。

有家长就说自己孩子每天要看瑞安的视频几个小时,感觉他像身边的朋友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做玩具测评,瑞安能在诸多播主中脱颖而出。

瑞安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但把他的经历剖切开来分析,你会发现其实赚钱这件事,往往就落在几个基本概念上。

只要把最本质的道理搞明白,成功很多时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1 人的努力,随年龄不断“贬值”

知乎有个热门讨论:35岁前年薪百万的人,都具备哪些能力?

有个高赞回答让人印象深刻,除去个人的成长经历,答主特意强调了个人努力。

他说:

“人这一生看着很长,能冲锋的日子就那么几年,而且努力这玩意是逐渐贬值的,越往后越不值钱。”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要论哪个阶段的努力对现在的自己影响最大,必然是求学时期和刚入职的时候:

读书时,努力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

职场中,领导也总对努力的新人投以嘉许的微笑。

可对于一个老员工,情况便完全两样了,对他们来说“努力”甚至算是贬义词。

归根结底,是因为量化维度发生了变化。

求学时期,成绩是个人能力唯一的评判维度,作为成绩的强相关因素,努力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同样,职场新人没有太多项目经历,领导只能先以工作态度来判断一位后生是否值得培养。

但随着工作深入,业务环境的复杂梯度不断攀升,个人竞争力逐渐很难用单一或几个维度来体现,而只能具化为实际的价值产出。

职场剧《平凡的荣耀》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领导问刚进组的孙奕秋:“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卖点?”

孙奕秋挺着胸脯说:“我会比所有人都要努力!”

领导听了大为失望,反问道:“能来我们公司的谁不努力?”

要知道,你所处的环境已是层层筛选后的结果,大浪淘沙之下,努力的价值在不断稀释后,不过是一张入场券。

若想在职场持续增值,努力是本分,关键还在于摆脱将努力作为唯一筹码的局面,越快越好。

纵观所有行业,概莫能外。

2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搭建自己的系统

努力贬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努力并不一定输出价值。

而一个人的收入,却永远等于他的价值产出。

有人会问: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能有什么价值,凭什么那么有钱?

但事实上价值要通过系统产出,就像我们学了本事,如果不工作,个人价值也无从谈起。

放在富二代身上也是如此,即使他们啥也不会,但父辈留下的产业和决策团队已构成完整的价值输出体系,只缺一个名义上的继承人使其运转。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和富二代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天生拥有系统,我们则要自己搭建系统。

而每天逼自己上班,到头来不过是帮别人运转系统,所以比起这种努力,更重要的是搭建自己的系统。

系统的优势在于一旦建立起来,即使你不去操作,也能自动调集资源,产出价值。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工厂技工平均每人每天生产20个扣针。

可通过将扣针的制造工序拆分,每人负责某一环节,那么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0个扣针。

这个体系的设计者没生产一个扣针,资源却在他手中实现利用率最大化,他的价值输出就大于所有技工输出的总和。

为什么埋头搞技术的人总混不过技术一般却能说会道的人?

因为“能说”本身就在搭建一个门槛较低的系统,当一个人说话能正向影响领导和同事,资源就在无形中调用了。

职场中,满足岗位需求的人做线性叠加,牛逼的人则用系统来做乘法,甚至幂运算。

图片

当然任何系统都需要底层逻辑的支撑,这是一个要下功夫琢磨的过程。

譬如做自媒体,看似门槛低,但为何很多人赚不到钱?

不妨扪心自问:你拆过多少爆款文章和视频?用哪些维度考察平台调性?受众群体偏好怎样的风格?如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价值?

如果只是想当然认为随便写写就能获得流量和收益,毫无体系化思维,受众凭什么为你买单?

3 所有成功,都是基于认知的变现

曾有朋友对我说,“赚钱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是最大的谎言!

我读这么多年书,怎么说也比9岁孩子有见识吧,凭什么我一年赚那么点?

这个判断的错误在于,把信息的累加等同于认知的累加。

认知不是“认识和知道”,而是看破本质的能力。

市场化社会中最本质的是供需关系,这几乎是所有系统的底层逻辑。

瑞安的测评切中全世界小孩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讲,有几个大人比他更懂玩具?

在成年人主导的世界里,能察觉被频繁忽略的孩子的需求,更是认知力的最高表现形式。

美国销售界传奇人物西德尼-弗兰克曾从德国引入野格酒。

这款酒的口感极具刺激性,甚至说得上难喝。

当地杂志社甚至写文章批判,认为傻子才会买这种来自黑暗料理界的酒。

这种情况下想让野格酒有个好销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可弗兰克偏偏就做到了,用的还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方法。

他把骂野格酒的文章印了好几百份,在各个大学门口张贴。

结果野格酒的销量立刻暴涨,成为青少年群体热捧的对象。

因为被官媒批判的事物,会给他们带来个性释放的快感,以至于那个时期,喝野格酒成了年轻人彰显自我的标志。

当所有人对野格酒的认知停留在口感需求的层面上,但弗兰克却敏锐捕捉到叛逆群体的心理需求。

你说,赚钱是不是认知的变现?

相比前面提到的“努力”和“系统”,“认知”就没那么有迹可循了,需要一个悟的过程。

一个能促进“悟”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心体验生活。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当你在生活中某个瞬间突然觉得有什么戳到了痛点。

那么恭喜你,这很可能是成千上万人的感同身受,此时你或许已站在一个风口前了。

4 获得机会的前提,是配得上

每个白手起家的大佬都有传记,可为什么他们的奋斗史让人看着没代入感?

或许是因为,很多人只看到了他们的“开挂瞬间”。

就像很多人看到李嘉诚遇庄静庵,就把《李嘉诚全传》给丢了,心想反正这种好事也轮不到我。

但把思路倒过来想想,假如贵人此刻就在面前,你能通过展示什么让他助你平步青云?

关于机会,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就是它时刻存在于周围,同时又带着层次壁垒,没到那个层次,我们是看不见的。

譬如追一位女神,你总抱怨没有表现的机会,但其实每次擦肩而过都是机会,只是你很平凡,没引起她的注意。

有人说:“追上女神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女神。”

同样的道理,想获得机会,也得先配得上机会。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并非看不到机会,而是得不到即时反馈,就对自己做的事产生怀疑,因而坚持到一半就不再往更高层次攀爬,最终止步当下,甚至退回到原地。

哪有那么多天选之子?最牛逼的成功背后,永远都源自傻瓜一样的坚持。

而把这些最本质道理想明白的人,即使机会迟迟未到,他们也一点不会焦虑,因为他们知道绿洲在前面,继续跑,就肯定会到达。

愿每个默默坚持的人,都将遇上生命的绿洲。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