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救不了内容创作的崩盘

关注
在文章发布的这一刻,《你好,李焕英》的票房46亿了,然后将在本周末冲50亿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 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

在文章发布的这一刻,《你好,李焕英》的票房46亿了,然后将在本周末冲50亿

即使本周末到不了50,下周也是见证历史的时刻。

这是意料中的事,当《李焕英》突破30亿的时候,就已经势不可挡了。

在电影上映前谁都没想到,贾玲,这个和导演完全没什么关系的喜剧演员,只用了一部电影就完成了一次超级跨界,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地球上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连她自己都没想过能有这种成绩,当初宣发的时候她当众夸下海口,说票房要是能到30亿就要“瘦成一道闪电”,当票房真的30亿的时候,我估计她是有点愁的。

如果是我,我会说我最喜欢的作家刘慈欣老师写过《球状闪电》。

而且合情合理,50亿,那肯定不能是普通的闪电,要有逼格,要科幻,那就可以变成球形闪电了。

早在2月14日,我就写了文章专门夸李焕英,后来又在B站做了个视频夸李焕英,这部电影我是被打动了。

但我看到一个让我迷惑的现象。

就是很多人开始给《李焕英》套上了内容暴打资本的壳子。

有人说贾玲给中国电影界上了一课,让那些成天流量思维的人吃了瘪,告诉他们真诚的感情胜过花里胡哨的技法,朴素的故事胜过巨额投资,资本那套糊弄不了人民大众,观众想要的东西就是一个能打动人,让人能笑能哭的故事,搞那些流量明星、特效加成,活该扑街,没什么用。

《李焕英》痛打春节档,意味着平民的胜利,草根的胜利,是正常审美对流量审美的暴击。

我理解这种情绪,甚至我做视频夸《李焕英》都是这种情绪下的产物。

但清醒下来,一个尴尬的事情是。

《李焕英》救不了电影行业的内容差,就像《流浪地球》救不了中国科幻一样。

不是《李焕英》不好,而是有些东西的烂,不是因为没有英雄站出来。

2

先丢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资本认不认可内容?

大部分人会第一时间认为资本和内容是敌对关系,资本是故意不让我们看到好内容,故意拿那些很劣质很low的东西给我们吃,因为他们喜欢用更垃圾的东西收割我们的钱包。

这个概念大错特错。

资本的目的是要钱,要低风险,确定性的,钱。

而不是讨骂的。

资本是很现实的,大众都喜欢好内容,资本就会想要用好内容来赚钱,而且最好这个好内容只掌握在自己手上,谁来都不能抢走。

好内容是竞争壁垒,资本不傻,资本知道。

“内容为王”这句话喊了好几年了,而且也并不是空喊,各路资本都对内容创作者投以大力扶持,重金挖角,试图把好的内容生产者都变成自己人。

你说他们不想要好内容吗?

他们很想,特别想,谁不想名利双收啊?

但现实是,资本只能想想,并没有用。

原因很简单:好内容是不可以复制的。

不管是故事,段子,综艺,还是电影,总有人试图总结出他们的成功公式,试图批量生产这种成功内容。

但是结果却很残酷,不管总结了多少公式,最优秀的那批内容出现依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很多神作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鼓捣出那个东西的。

很多作家和导演就是一本书一部电影吃一辈子的,之后创作出来的所有东西,都是资本在买单挨骂。

大家自己思考下,是不是这样的现象。

一波爆红的人很多,但能持续做出水准之上的人,真的很少,整个行业就那么几个。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就是内容创作者最痛的领悟。

就连创作者自己都不可复制自己的内容成功,对资本来说就更难以控制。

汪海林老师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我经历了各种投资人,有煤老板、房地产商,到现在是互联网企业,但最好的还是煤老板,他们除了要求找女演员以外,没有别的任何要求,他根本就不干预我们的创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煤矿里面如果瞎干预会出人命的,他有一个安全生产的意识。真的,他是特别尊重专业的人,因为挖煤这个事真的不能瞎干预。”

汪海林

那么问题来了,不干预创作的煤老板们,给钱的煤老板们,在十几年前,扶持出了惊天动地的艺术精品吗?

大家都是看着电影长大的,过去的烂片一样多,电影院里的质量也没比现在更好。

所以,“创造好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风险性的项目,因为没有人知道那个天才创作者会在哪一天,哪一个时辰突然之间灵感爆发,更不知道这个天才一样的主意能不能火。

我自己就是头部创作者,还横跨了图文和视频,在2个平台都在短时间做到头部,别人问我我都说是运气。

我真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我越创作,越是感觉到,灵感这东西,就是没道理。

你去问任何一个创作者,灵感和观众缘,这俩东西就是没道理的。

大家确实有公式,但公式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而非灵感和观众缘的问题。

资本是人性的极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更是资本的本能。

不是资本不想要好内容,谁想要垃圾,问题是资本做不到,内容这东西就是随机性。

资本挖不出也等不到优质内容,所以只能选择流量,选择宣发,选择把内容怼到观众家,选择了公示。

注意,是把内容怼出来,而不是把垃圾怼出来。

资本觉得自己是在做内容,无奈内容这东西,真没法标准化。

哪怕好莱坞工业那么发达,每年失败的大投资还是一堆一堆。

在内容领域,撒币没他妈用啊。

工业化能生产水平线上的内容,但也只能起到托底的作用,尽量降低烂片出现的概率,但真正的神作往往都是很特殊的,那些好莱坞大导演和制片人之间的撕逼故事也是电影行业的一部分。

《你好,李焕英》这样用平实的故事触动到大众心底情感的电影,属于可遇不可求,在创作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感情到底能传达给多少人,在创作之后,也没有几个人能分析清楚它到底赢在哪里。

因为人心,不可捉摸。

饶晓志上一部《无名之辈》名利双收,这一部《人潮汹涌》更强的剧本,更大知名度的演员,一样扑了个痛快。

过去成功不代表未来,这也是内容行业的残酷。

持续的高质量内容更是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幻梦。

大家都是普通人,资本也是。

3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根本看不完的好故事。

好故事从来都是稀缺的。

在人类历史上,故事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量产的东西,人类历史上流传的故事量其实非常少,其中一些还是另一个故事的魔改版。

比如齐格飞和齐格鲁德的故事,完全就是某个外乡蛮子听了之后回家一顿改编转述出现的同人版本。

《一千零一夜》和《伊索寓言》这些外国神话,长期流传于我们身边,多年不变,这是经典故事的传播力。

故事,本来就是稀有而精华的,稍微差一点的就会被淘汰掉,最后留下那些受到大众认可欢迎的好故事流传下来。

而这个淬炼出精华的过程,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慢的多。

随着互联网把创作门槛狠狠的踩下去一大截,故事创作变得似乎只要识字都可以来耍耍,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通俗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有爆发式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永远的,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偶然。

网文书虫们想一想,20年前网文刚起来的时候,从《风姿物语》,《小兵传奇》,《飘邈之旅》,《搜神记》的启蒙时代。

到《亵渎》,《紫川》,《诛仙》,《鬼吹灯》,《佣兵天下》,《兽血沸腾》,《狂神》,《升龙道》,《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回到明朝当王爷》为代表的黄金时代。

再到《凡人修仙传》,《无限恐怖》,《放开那女巫》,《雪中悍刀行》,《庆余年》,《将夜》为代表的后黄金时代以及细分领域的开放时代。

再到这两年,《从前有个灵剑山》,《我的师兄实在太稳健了》,《诡秘之主》,《我有一个恐怖屋》,《大奉打更人》的末法时代。

是不是神书每年越来越少了?

前段时间阅文整的那个什么十大作者来着,我的第一反应这帮人是谁。

当年是诸神争霸,现在是诸神黄昏。

是因为有才气的年轻人少了么?

不是。

而是红利期过了,能讲的故事都讲完了。

把现在的作者丢到过去20年,他们中很有可能成就不同的大神。

就像大数据发展起来后,只用了几年就消耗掉了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大部分数据,然后迅速陷入了找不到数据源的尴尬境地。

故事的爆发,也只是在消耗过去人被信息传播效率限制的创作力。

当大众开始以极快的速度消耗故事,把故事从需要细细品味,拿过来反复揣摩的艺术品变成一种用来打发时间、消遣娱乐的娱乐道具的时候,我们对故事的消耗速度已经远远大于故事的生产速度。

尤其是三分钟读电影这种奇怪的东西出现后,我们写故事的速度已经完全跟不上看故事的速度。

快餐剧、小视频、小白文的爆火,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高速消耗信息时代导向的必然结果。

我们越来越快,一起滑向失败。

4

资本有自己的力量,不是他不知道你讨厌吃屎,但是当喂你屎能简单快速的从你口袋里掏出钱的时候,当做菜的投入和最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喂屎。

是资本不肯下厨做菜吗?

不不不,只要给钱,资本啥都干,资本不肯下厨,是因为下厨赚钱太不容易了,大众也变得不想好好吃饭了。

等着吃饭的人变多了,饭量变大了,口味不那么挑剔了,原本腌一个月咸鸭蛋他们等的不耐烦了,还变得一天不吃新鲜的瓜就全身难受。

这时候资本该怎么做?当然是量产这些快消品啊。

生产不了故事,那就从现实中找故事,明星八卦承担的就是这个填肚子的工具,它一点营养都没有,但“突发热点——想了解前因后果,想知道当事人会怎么选择”这种模式切合了人们想要看故事的心理预期,它们的时效性和随机性又可以保证持续的热度发酵。

只要让明星走到台前,大众就可以一直消费这些由明星组成的真实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新鲜的,迅速的,只需要跟就行了,没有剧本的明星总能搞出更出人意料的大瓜,就算偶尔抽不中SSR的大爆点反而出了小乌龙,那也无所谓,上上阴谋论,大家撕撕逼,时间也就过去了。

这时候,去生产一个好内容,去创作一个经久不衰的好故事还有什么必要性?

又浪费时间,又赚不到钱,有弊无利,市场自然会被短平快的劣质影视剧统治,哪怕偶尔出现一两个精品,也改变不了整个环境的劣化。

这种劣化不仅仅是国服特色,在世界范围内“无法量产优质故事,市场对故事的需求大,被市场验证过的故事消耗太快”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缺好故事,不是我们的问题,是全世界的共有问题。

好莱坞对抗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疯狂旧瓶装新酒,压榨老IP,把几十年前的超级英雄拖出来玩了一次又一次,不断拍摄大IP续集,动辄重启故事,一次来确保市场反应在自己的预期内。

漫威和DC的宇宙策略就是里面的典型操作,把世界花样翻新,但近两年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只有狂笑之蝠。

迪士尼更是有经典的记忆轮回策略,不定时把老故事用新技术翻拍一遍,保证每一代年轻人都能看到这些IP。

日本动画业界则已经濒临被挖空,老IP逐渐被淘汰失去话语权,新IP却没有建立足够的影响力,《死神》、《火影》完结后竟然找不到够资格的超长篇接班人。

当然,《海贼王》就没这个问题,我一直怀疑这漫画能送我走。

从这个角度看,《猎人》甚至能送《海贼王》走。

庞大的漫画内容库逐渐用尽,让许多越来越多刚刚开始连载的普通漫画得到动画化的机会,轻小说更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

日本的窘境在国内也在发生,国内影视剧先是用光了编剧的头发,然后用尽了晋江的长篇小说,现在已经开始去男频网文里面寻找改编的素材,而这些男频网文不管是从题材上还是从文字量上对改变的挑战非常大。

《赘婿》已经是编剧超神发挥了,但展示出来的还是像郭麒麟的定制剧。

当然,我看的很开心,我很喜欢郭麒麟,他的观众缘非常棒。

但我知道,这不是《赘婿》。

为什么要顶着巨大的困难去改编这些男频网文?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IP,要蹭老读者的情怀,但男频网文的受众读者和目前电视剧的主要受众大相径庭,仅用IP来解释很难服众。

事实是,整个内容产业都面临着内容池枯萎的窘境,任何新鲜的观点,新鲜的故事出现在大众眼前的瞬间就会被拆分解构,迅速传播,然后在短时间内失去新鲜感。

对追求长期收益的资本来说这就就更糟糕,因为世界变化太快了,那些经过验证的,已经证明过自己商业价值的内容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切入那些不适合的领域,强行把这些故事拿出来重组,寄希望于能够创造奇迹。

短平快的运作模式不但摧毁了普通人的阅读、观影习惯,还打碎了资本已经跑通的商业模型。

资本的幸运是,资本总是很容易适应新规则。

我们的不幸是,资本总是很容易适应新规则。

5

资本永远不会放弃好内容。

好内容对快餐内容就是拥有降维打击的能力,之前几年几部爆款影视剧都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一鸣惊人的《流浪地球》、《红海行动》,还是已经打出品牌的正午阳光剧,当高质量内容出现的时候,市场会立刻被这些高质量内容统治。

好内容打爆一切,这不需要重复赘述。

真正的问题是,好内容难以复制。

在等不到好内容的时候观众的故事需求依然存在,这时候就有资本就跳出来用大量低质量内容来填饱观众的肚子。

打磨几年的剧本有没有?

当然有。

可是,你有没有看到过那些不出色的,或者只是因为运气不好、院线不给排片、赶上天灾人祸,结果不小心“没能出色”的电影电视剧?

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成百上千自以为自己会成功的垫脚石。

他们可能做的很用心,很认真,打磨的很仔细,可是最后就差那么一点,结果就满盘皆输。

输在基本功不足,好歹可以愿赌服输,可这个时代很多失败是没有道理的,一切都变化的太快,让人根本就跟不上,你在电影里放几个时下流行的段子,可能拍出来送审上线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前两年出现一批歌颂匠人精神,全程日本民俗展览,把日本拍成旅游胜地的电影,其实这并不是主创团队思想有问题,而是这个项目立项的时候,那时的主流真的就是人人都觉得日本是个小清新的好地方,匠人精神是一种大师的执着。

可惜,从筹备到拍摄,两年随随便便就过去了,等电影正式上来,这些风口已经吹过了头,从人人向往的圣地转头就变成了假文青、装逼犯的吹牛大赏看,最后票房扑街扑到妈都不认识。

这些沾着时下流行试图蹭热点的影片还只能吃尾气,更何况是不蹭热点,就硬磨剧本的“艺术家”,等终于打磨出来了才发现不合时宜,那是真的痛苦。

当年赛尔乔·莱昂为了拍《美国往事》筹备了13年,蹲投资蹲到头发都白了,为此还错过了执导《教父》的机会,没想到蹲太久,被《教父》之后那堆跟风片喂恶心了的观众已经不喜欢黑帮题材了,这部电影史上超一流的神作最后惨淡收场,别说票房了,连美国本土的奖都没拿到。

这部片子的经历都不该叫美国往事,该叫魔幻现实。

放到现在,别说筹备13年,筹备3年就已经注定被时代的车轮碾死。

不是什么事情,都越快越好的。

6

好内容和坏内容将会长期并存,我们只不过从泥潭里爬出来而已,救星远未到来,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资本热爱好内容带来的统治力,但资本厌恶打磨好内容需要承担的风险。

大家都是出来赚钱的,剧组几十上百口人靠你吃饭,前期、后期、宣发、院线,上下游上千人要受到影响,你就把这一切寄托于编剧团队认真打磨的灵感?

就算资本不问你是不是做慈善,你自己也会问自己到底怎么干。

所以最后大家就摆烂了。

继续用大量快餐内容填充市场,用流量明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用热搜和八卦掩盖内容的虚无,通过快餐市场积累更多资本后,部分投资向有潜力的内容作者。

能磨出来一个,就赚爆了。

磨不出来也无所谓,大量快餐内容带来的收益依然可观,这碗汤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就是苦了观众。

不幸的是,对观众来说,一堆侮辱智商的故事里能看的那几个好片,确实就是雪中的炭盆。

所以报复性的喜欢。

观众总会对这些炭盆里的火星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这些火星能变成燎原的大火,烧掉这个沉郁的冬天,烧出一个更温暖的新世界。

我也想,我作为内容创作者,比谁都想看到一个内容大爆炸的时代。

但,这现实吗?

内容走向商业一定会功利化,网络小说的辉煌年代是一群不求赚钱,只是想要自我表达,同时自身有其他收入和社会经历的人创造的,而当写网文成了赚钱的手段的时候,多开、速切、枪手、工作室就开始迅速占领前台。

一个根本没考虑过怎么结尾的作者怎么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东西呢?

这怪他们吗?不怪他们。

当年那批大神,放在今天,可能也是一败涂地。

《诡秘之主》要不是因为乌贼前几本书积攒的超高人气,大家信他,假如其他小年轻来写,第一章小高潮都熬不过去就得死。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这个世界的逆行者,每一个做出真正值得感动作品的作者都值得尊敬,但对这些逆行者怀抱太大的希望是一种负担。

理想主义,也得脚踏实地。

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战狼2》还是其他,这些被寄予厚望的电影都被赋予了太多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份期望让他们此时风光,但未来只要有一点点不称心就将会反噬回来,把曾经的荣誉一起吞掉。

都说屠龙少年变成恶龙,怎么就不想想,人家可能本来就是个村民甲,见到了一个火箭炮炸死了一条龙,你就非要让他去拯救世界,他自己也被忽悠瘸了。

放过理想主义者,放过那些敢做自己的英雄。

好内容肯定还会继续出,还会继续有理想主义的英雄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而呕心沥血,最后一飞冲天。

但是好内容再多十倍,也解决不了市场鱼龙混杂的问题。

这个市场上用来填肚子的位置上,依然会有那些方便操纵的流量明星,善于营销的幕后团队,蝇营狗苟的高层交易,贵圈真乱的小道信息,在这个供需极度不平衡的市场上,烂就是一切的基本盘。

你以为美国更好?别闹了,是你能看到的能引进的美国大片,都是百里挑一的了,大量为了骗钱的制作你看都看不到。

所以放宽心,不需要那么急着鞭策那些突围者。

像好日子明天就来一样期待。

像好日子永远不会来一样生活。

这样的惊喜,也不错。

不是吗。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