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移动财报解析:没有今天,同样也没有看到明天?

或许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今的猎豹,似乎很难指望它能交出令人满意的财报答卷。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作者互联网江湖。

或许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今的猎豹,似乎很难指望它能交出令人满意的财报答卷。

近日,猎豹移动发布了自己2020年及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猎豹移动2020年营收15.6亿元,同比下降56.6%。

值得一提的是,这似乎也是猎豹"勒紧裤腰带"后的战果,因为2020年第四季度,猎豹移动Non-GAAP总成本费用同比下降61%,环比下降33%,与之相对应的,是毛利率的提高,Non-GAAP毛利率从2019年的65.4%上升到2020年的71.3%。

只不过行之有效的"节流"难掩"开源"方面的不足,猎豹的今天,肉眼所见的范围内,充斥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压力。而猎豹的未来,在不确定的AI太空中,似乎又杯一片迷雾阻挡,只留下太多的不确定性。

眼前的苟且:海外受挫收缩,国内"老本"不够吃?

猎豹营收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呢?在此我们不妨给猎豹的财报"卸卸妆"。

猎豹移动发布的2020年Q4及全年财报。去年公司实现收入15.6亿元,同比下降56.6%,其中Q4实现收入为2.7亿元;去年全年实现Non-GAAP归属股东净利润4.98亿元。但与此同时,猎豹移动提到,因处置字节跳动的股份,以及其他业务和资产,获得营业外收入为9.8亿元,而这也是公司能够实现盈利的关键。

在外人看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似乎就是主营业务表现其实一般,需要靠处置字节跳动股份来"装潢财报"、"粉饰太平"。可猎豹又有多少字节跳动股份让它去处置?这份盈利"能力"显然具备一种不可持续性。对于猎豹而言,这9.8亿元的营业收入,从某种程度来看,似乎也像是主营业务的"遮羞布"。

曾几何时,猎豹移动似乎在国内互联网PC端的红海里突围乏力,于是选择了出海征战,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从一家看起来内忧外患的传统软件企业转型为成功的海外互联网公司,猎豹在登录纽交所上市后,市值最高峰时曾达50亿美元,股价最高曾达19.18美元。

然而如今看来,在业务和合规两方面,猎豹似乎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业务层面上,2018年12月起,与Facebook的广告合作暂停,自2020年2月起,与Google(谷歌)的合作中断。同时,对于此次业绩下滑,猎豹移动在财报中解释称,除了谷歌合作中断外,营收同比下降也是由于猎豹移动在海外市场出售了某些游戏相关业务和资产。

合规层面上,据媒体公开报道,2017年10月底时美国做空机构Prescience Point Research以"猎豹移动旗下的直播平台Live.me87%的营收财务造假,其他工具类应用的55%营收伪造"为由,对其造假套路进行了详细分析,不断将其做空。2018年底,新闻网站Buzzfeed称,他们获得了一份来自应用分析公司Kochava的研究报告,显示有8款非常受欢迎的安卓应用利用用户权限卷入广告欺诈案中,而这8款应用中有7款来自总部位于北京的猎豹移动。

不得不说,猎豹的海外游记,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如今兜兜转转返回国内,但猎豹工具产品所面临的问题仍旧存在,不以市场的改变而转移。以工具型产品起家,猎豹移动围绕工具软件为业务核心,以猎豹清理大师为用户入口,为用户推荐猎豹移动其他的安全软件、浏览器等产品,并借助广告获取收入和利润。

然而,对于工具类产品而言,顾名思义,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工具,工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方便用户,提升效率。而工具类产品的去工具化过程其实就是内容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办事效率,与工具型产品"效率至上"的原则相违背。

浏览器信息流化是不少浏览器的内容化选择,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大量优质的内容作为支撑。在这一方面猎豹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但据天眼查专业版检索显示,猎豹多次因为侵权问题产生官司纠纷,在围观者看来,可能对其内容版权实力产生一定的质疑。

2020年第四季度,猎豹移动的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6.0%至2.570亿元,人工智能及其他产品的收入同比下降49.7%至1420万元。今天的猎豹早已没有高光时刻的那份荣耀,从海外市场到国内市场,刚刚发布的财报似乎就是对当下猎豹业务境况的一种真实反映。

看不见的诗和远方:产业商业化压力覆巢,猎豹AI安能"完卵"?

工具产品内容化,堪称世界性难题,太多曾经的明星企业受困于此,于是猎豹选择"另起炉灶"的方式摆脱泥潭,发力人工智能。

目前看来,猎豹在人工智能这块似乎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猎豹商场机器人覆盖41个核心城市,近1200家商场,机器人数量近12000名,日均触达客流超5700万人次,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商场机器人网络。在教育场景,猎豹移动已与百余所院校达成合作

然而就整个AI产业商业化的大环境而言,目前实在难言乐观,即便是曾一度炙手可热的CV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也受到这一外界环境影响。或撤回自己的IPO申请,或者选择两地上市的方式,一度被人期待的AI企业上市潮似乎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这一系列现象背后,反映的其实是AI商业化蜀道的难以攀登。

AI商业化目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在有限的场景内,却拥有不少AI技术服务商。为此,旷视方面曾表示,"我们所经营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且在多个主要业务领域面对竞争。倘我们未能在现有或日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则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或会受到重大且不利影响。"

对于猎豹而言,AI产业目前的市场环境表现似乎是放出两个不太好的信号。

一方面,猎豹很难同通过AI抬高市值进而获得资本市场支持。

AI赛道讲究"论持久战",是否拥有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成了关键。不只是创业独角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同样需要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提高市值,进而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但这些AI创业明星公司的遭遇,其实也反映出资本市场目前对AI故事的态度,那就是不想再在实验室里看看PPT式的技术突破,不想再等待未知的爆发之日,现在就想看到切实的商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AI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难以断定,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或是必答题。当目前业务层面"出水口"可能要大于"进水口",猎豹的AI业务该如何坚守"长期主义"?

我们可以预计未来十年的变化,却很难把握未来一年、一月、一周的变化,AI产业就是如此。AI研发需要巨额的资金。而且这会是一个长期赛道。没有人知道技术落地的时间点,这就意味着持续巨额资金投入成为发展的标配。故而我们看到许多亏损着的AI领域公司,都喜欢用"长期主义"来自我标榜。

猎豹方面,相对于CV四小龙更侧重于技术层,猎豹选择在技术层和应用层都有所布局。在AI战略中,猎户星空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猎豹移动负责通过产品思维将技术场景化落地,但其产品线表现似乎并不是特别好。

例如之前的小豹 AI 音箱,现在我们看到智能音箱领域似乎只是天猫精灵、小度还有小米的智能音箱产品。还比如小豹AI翻译棒,也需要同讯飞翻译机、有道翻译蛋、搜狗录音翻译笔等明星产品的竞争。

AI赛道的长期性,这要求"掘金者"要有能力去打好这场持久战才行。

2020年第四季度的运营成本下降77.6%至2.713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为8520万元,同比下降44.5%;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为8990万元,同比下降73.9%。研发费用对应的技术层,市场和销售费用对应的或许就是应用层。如此这般的节流,成本确实能省下来不少钱,但这些真的是该省下的钱吗?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拿什么去跟别人比产品呢?

此外,无论是猎豹还是商汤旷视这样的AI明星企业,其实都要面临巨头的降维打击威胁。

从技术层面来看,基础层的数据大部分还是掌握在互联网巨头们的手里。数据是原料,技术是菜谱。但菜谱可以到处流传,原料不是谁都有;菜谱会不断更新完善,但始终受制于原料。如今,技术开源论似乎也是对许多技术层公司最大的威胁。此外,从技术层面来看,相对于巨头往往拥有足够的研发储备力量和持续投入能力,这似乎也是猎豹以及其它AI独角兽所没有的优势。

从应用层面来看,互联网月头的移动生态能力就摆在那,它们往往有能力直接同用户展开对接和交流,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它们也有能力把自己成熟的技术成果应用到市场当中去,而这或许也是目前资本市场对AI公司保持谨慎态度的一个原因之一,也是许多AI独角兽不愿意轻易触碰应用层的一个理由。

三年前,AI简直是块"万应锭",谁都可以拿来用,甭管之前做什么的,都可以举起AI转型的大旗。如今时过境迁,泡沫褪去,浮躁不再,产业回归理性,这时候发现未来可能并没有理想蓝图般的那样美好。

而对于猎豹而言,面对AI产业如今的情况,它的未来似乎也因为这一系列行业的不确定而变得有些扑朔迷离。最起码现在,我们似乎还看不到猎豹的明天。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