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秦朔朋友圈,作者悟00000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上一篇《走出七万年前的大脑,感受爱》讲到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提高情绪意识,感受你的感受。那么当你意识到自己即将陷入一种不利的情绪状态时,接下来怎么做呢?
比如你意识到自己要大发雷霆了,可能要说会让自己后悔的话、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了,那么怎么办呢?
1、黄金抢救期
这时候要赶紧采取行动,分秒必争,不要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首先是深呼吸,呼吸本来是无意识、自发的,现在得用意识干预一下;
其次,调动五官,色、声、香、味、触,眺望远处,倾听鸟鸣,嗅嗅香袋,吃块巧克力,摸摸项链、佛珠等佩件,具体的做法因人而异,反正就是让五官忙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人有三个大脑,生理脑、情感脑和理性脑,情感脑和生理脑的联系比理性脑和生理脑的联系更紧密,情感脑会“劫持”生理脑,人就出现各种“症状”,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等,损害健康的正是这些症状。
如果理性脑能在第一时间察觉情绪发作,抢在情感脑之前控制生理脑,让生理脑忙着接受自己的指令而没有时间接受情感脑的指令,那么伤害就不会发生。这就好比占据了生理脑的通讯频率信道,这样情感脑就无法劫持生理脑了。(见前文《放过孩子,放过自己》)
深呼吸、调动五官让生理脑忙碌起来不被感性脑劫持后,赶紧找一个好朋友“话疗”,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次都有这个条件,好朋友不够多,或者大家都在忙,这时候你可以去运动。
运动也是阻断情绪的好方法,你很难一边跑步一边生气,好比两个摁键,一个按下去另一个就跳起来,不可能同时按下去。你可以出去暴走几公里,或者跑几公里,或者跳广场舞,或者狠命练一筐球(往往这时候练球能练出精准发力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
总之运动起来,出一身大汗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差不多忘了之前愤怒的原因了,要想一想才接得上。如果还是要发火,那赶紧再深呼吸,重复一下这个流程。
2、你的情绪不是你
在通过调动五官、“话疗”、运动等一系列方法阻断情绪发作后,接下来的一步就是马上启动理性脑,进行以下的思考:
1. 情绪不过是生化反应而已,从这个角度讲,人好比是一袋化学物质,随时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
2. 某种生化反应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特别是强烈的反应,越是强烈的东西越不会持久,你不会一直这样愤怒下去的,或者抑郁下去的,不要害怕,这一刻并不代表你存在的全部;
3. 既然是生化反应,就很容易被操纵。比如现在就给一个暴跳如雷、或者悲痛欲绝的人吃点XXX,他马上飘飘欲仙。只是打个比方,千万不要这样做,毒品对身体危害太大。那么如果有一种药,只会让人感到快乐,没有副作用呢?
1932年,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阿道司·赫胥黎出版了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书中将“快乐”当成最重要的价值,政治的基础不是选举、警察,而是一种称为苏麻(Soma)的合成药物,这种药物不影响健康和生产力,每天所有人都服用这种药物,他们感到十分快乐。
书中,世界大同,由一个统一的政府统治,不论生活环境如何,每一个人都很快乐、满意。战争、革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罢工、示威游行都完全不可能发生。
这当然是科幻小说,但是说明一个道理,人类的情绪太容易被操纵了。时到今日,人类还没有发明出苏麻,但是发明出了百忧解(Protac),用于治疗抑郁症。
抑郁的人吃足够多的百忧解,就不抑郁了。然而,他也不会感到快乐了,因为百忧解把所有的感受都钝化了,而不是选择性地精准钝化,没办法,目前生物科技只能做到这一步。
这三点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肯定不是你的情绪,或者说你的情绪肯定不能界定你,因为产生情绪的生化机制那么多变、那么容易被操纵,怎么可能是你呢?说你是那袋化学物质,就好比说你就是你的细胞,然而人体的细胞一直在更新,在整个人体中,每分钟有1亿个细胞死亡。
指甲细胞的寿命为6到10个月,肝细胞寿命为150天,味蕾细胞的寿命为10天,肠粘膜细胞的寿命为3天,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的只能活几小时。
正如你的指甲不是你,你的脸不是你,你的手臂不是你,你的肝脏不是你,你的肺不是你,你的心脏不是你,你的情绪也不是你。
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浪漫主义运动,强调直觉、想象力、感觉,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感受、体验,鼓励大家尽量多地去感受各种情绪,去体验各种经历。
然而,某种意义上,不是你体验情绪,而是情绪体验你。一个人每天会产生16000至18000个念头,绝大部分来无踪去无影,生化反应的过程太复杂、微妙,根本无法准确地解释。佛魔一念间。
3、管理好了情绪,你才能正常、正确思考
就像你接受了你的脸、并给予它必要的护理一样,你应该同样接受你的情绪、正视你的情绪、积极管理你的情绪。几千年来,人们倾向于忽视、贬低情绪,认为情绪是人类动物性的遗留,是低贱的东西,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感性和理性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很多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情绪,试图用理性思考来取代它,结果迷失在自己的思考中。不断增加的压力和焦虑会大大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无法停止的焦虑导致睡眠缺乏,让人变得越来越愤怒、退缩,最终甚至可能会让人完全停止运转。
当强烈或持久的压力与无助感同时出现时,人们常常会受到重创。神经系统既想快速运转又运转不了,这会让我们处于停滞、冻结的状态。打又打不了,逃又不知道如何逃,只好僵在那儿。僵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可能几秒钟就恢复压力平衡状态了,长的可能几个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十年一觉扬州梦。一个人(主要是女人)可能会困在一段创伤性的恋爱或婚姻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醒不过来,她们把自己关在虚拟的笼子里真实地痛苦着,虚度光阴。醒来时,女神都变成女巫了。丧子之痛更让无数人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她们无法接受这种痛苦的情绪,永远被困在那里,动弹不得。
只有正视、重视、管理情绪了,你才能正常、正确地思考,做出明智的人生决策。你不正视、重视、管理情绪,情绪不会自动消失,你忽视、压制它,它就会像被堵截的洪水猛兽扑向你,耗尽你所有的心理能量,把你的人生夷为一片废墟。
4、提高“不适阀值”,与狼共舞
有时进化形成的生存本能是我们的敌人,生存本能让我们对很多东西、事情、局面产生不适感,以提高机体的警惕性,及时适当应对,提高生存概率。但是,当我们的“不适阀值”降得越来越低,低到不合理的程度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难以忍受,我们将陷入不良的行为模式,对自己和周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好了,令人感到不安全、不舒适的因素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弱了,导致人类的“不适阀值”越来越低,人为灾难越来越多、越来越惨烈。大巴车司机和乘客吵架,就把大巴车开出大桥,冲进江水,全车人死亡。飞机机长被降职、炒股失败想自杀,就让飞机一头栽向地面,让机上所有人陪葬。
所有动物都有三种应激反应模式,打、逃、僵,但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还进化出了第四种模式,和。与不适的东西、人、事情、局面和平共处,与之共舞,相克相生,形成平衡,让它们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
比如疾病,有很多病彻底根除是不可能的,只有带病生存。治病救人,治病是手段,救人是目的。不能搞成“手术很成功,病人死了”。不要试图消除其实是不可能消除的东西。人生也是一样,不要抗拒,越是抗拒,问题越严重。
关掉挣扎的开关,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事实,接受自己的平常相貌,接受自己的爆裂脾气,接受自己不够优秀的儿子,接受自己不够温柔的老婆(或者不够爱自己的老公)……更重要的是,要接受以下这个事实:所有这一切可能更糟糕,而且可能瞬间就消失。
5、冥想与佛教
识别压力过载、管理情绪的前提是提高情绪意识,感受自己的感受,而冥想正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好方法。
冥想最开始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修行,目的是减轻痛苦。现在普通人的冥想是不带宗教色彩的世俗练习,让身体放松下来,让思维安静下来,把焦点转向内在体验,帮助我们对自我有更敏锐的观察和意识。
冥想让我们在感受到威胁时还能保持平静和专注,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不再失控变成恶魔,说伤人的话,做伤人的事;这样才可以让别人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爱,看到我们最好的状态。
据说有研究表明,长期冥想可以改变大脑结构、布线,让你成为更睿智的人。冥想是佛教修行的一大法门。佛教对人脑的理解似乎比现代脑科学早了2500多年。有人开玩笑说,当科学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发现佛陀已经端坐在上面了。
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不过是生化反应的结果,是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浮云,不是你本身,不要太当真;而佛教早就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仅仅是色即空,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一切都是虚幻的,你又何必为了追求或逃避虚幻的东西而苦了自己?
根据佛教的说法,宇宙有三个基本现实:一切事物都会不断变化(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本质(诸法无我);所有情绪都是苦的、没有什么能永远令人满意(诸漏皆苦)。
就算你能够探索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的大脑、大脑细胞,就算你能够探索一切,你也无法找到永远不变的东西、永恒固定的本质,更无法得到永远的满足。
人类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因为总觉得在某个地方会有永恒的本质,而只要自己能够找到,就能永远心满意足,结果一生受苦。比如很多人追求永恒的爱情(特别是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青年),结果屡屡失败,最后只好说“起码那些经过属于我”。其实某种意义上,不是那些“经过”属于你,是你被经过了。
只有明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的道理,才能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这就是佛教的“四法印”。当然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对这个“四法印”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这里就不区分了。
一般人任由外部环境发生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心情,像任由外力演奏的钢琴;积极心理学家说,这是不明智的,诚然,你无法控制外部客观世界发生什么事情,然而你可以控制你对客观发生的事情的主观感受,客观世界是虚幻的,主观感受才是真实的;佛教的境界更高,强调主观感受也是不明智的,你的主观感受也是虚幻的,不仅仅你的感受是虚幻的,你的想、行、识都是虚幻的。
所以离苦得乐的终极方法是不去感受,不去想、行、识,彻底切断压力刺激源,拔掉电源,不玩这个游戏了。比如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一念放下,万般从容。39岁出家,62岁圆寂。
弘一法师病重弥留之际,他告诉身边的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绝笔是四个字——“悲欣交集”。修行23年,似乎并未能进入五蕴皆空的境界,可能是太早圆寂的缘故吧。
被他抛弃的日本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日本后,被父母抛弃(父母认为她与李叔同私奔有伤风化),在冲绳岛隐姓埋名做护工抚养两个孩子,在对他的日日思念中活到了106岁。
大部分人应该是做不到出家的,也没有必要出家,大隐于世,躲到佛寺修行不算本事,真正的本事是在这滚滚红尘中修行,在这滚滚红尘中悟见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