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霞光社,作者丨照川,编辑丨贝尔,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一位快车司机,给我展示他的“战利品”:一袋贴着黄色价签的进口饼干饮料,都是在临期食品商店购买的。
原价十几元的进口饼干,标价只要5.5元,他略带炫耀地说,“又便宜又高级”,可又疑问道:“离保质期还有大半年呢,怎么卖这么便宜?”
售卖临期食品,俨然成了一种生意。如今,各大一二线城市的临期食品超市已遍地开花。临期食品线下店龙头好特卖,在全国拥有超过170家门店,还在持续高速进行店面扩张。线上临期食品APP甩甩卖、好食期等,均标榜用户量过亿了。
临期食品这门生意,眼看越做越红火了,可被称为“零食店中的奥特莱斯”的临期食品店,发财真的是靠卖“临期食品”吗?
1.卖不出去的库存货,被当成了新生意
“加了一个卖牛奶的群,保质期六个月的牛奶,还剩两个月保质期的时候就会打折出售,将近五折的折扣,家里人多,很快就喝完了。”
一位网友讲述自己在微信社群购买临期食品的经历,这是最初始最简单的临期食品处理方式。许多超市为了处理临近保质期的牛奶,也有“买一送一”捆绑促销手段。
从商超的零散促销,到独立发展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独立行业,需要大量临期食品的供应。想要知道临期食品从何而来,就要了解行业内的两个规则:
一个是工商监管系统对于食品保质期的规定。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要求,食品销售者需要对临到保质期的食物,进行分开售卖,并做出明确标示。北京工商局则做出了对各类食物“临界期”的明确标准:罐头、糖果、饼干等保质期本身就超过一年的食品,临界期也较长,是到期前的45天。而像酸奶、点心、面包等本身保质期就不到一个月的食品,临界期只有5天。
以上是关于食品期限的显形规定,在零售商超,还有一个关于“允售期”的隐性法则。
就是保质期时间的三分之一内属于食品允售期,超过允售期的食品很大可能会被退回给供应商。被退回的零食饮料大量堆积,如果无法顺利再次销售,只能等到彻底过期后销毁,直接造成了食品浪费,加重了供应商和厂家的成本。
去年受疫情影响,实体店及商超销售不畅,再加上海外进口货物运输受阻,流通环节过长,产生了大量库存临期食品。于是,许多临期食品特卖平台因此创立。已经获得Pre-A轮融资的繁荣集市,成立于2020年8月,嗨特购(HitGoo)和嗨购猫(HeyGoMall),都是成立于2021年1月。
“每日经济新闻”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投票者,均表示愿意购买临期食品。3块钱不到的依云矿泉水,不到10元的玻璃瓶星巴克咖啡。便宜、实用、加猎奇,让使临期食品门店,变成了“网红店”。
2.“不仅我会吃临期食品,我的狗也吃临期狗粮”
实际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所谓的临期食品特卖店里,卖的远不止“食品”,还有不到10%的日化销售,包括国外进口化妆品,洗发水、面膜、面霜等等,以及宠物用品。
“不仅我会吃临期食品,我的狗也吃临期狗粮。”
我们走进一家位于北京三元桥附近的嗨特购(HitGoo),整个店面不到10平米,位于整个商场的地下一层。放在显著位置吸引顾客的,不是临期食品,是一系列进口美妆用品。原价超过100元的贝德玛卸妆水,店里只需40余元,且并无临期之类的标示。
仔细观察会发现,店里许多商品其实有很多并不临近保质期,而是还有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过期的临期食品。日化美妆用品,国产低价零食和常规渠道难以买到的网红食品也混杂其中,但价格都不高,甚至多数小零食价格均在10元以下,看起来像一个新型高端“十元店”。
但这个“十元店”可不是个小生意。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3万亿。以这个数据来计算,哪怕库存沉淀(超额储存的积压商品)只有5%,临期食品销售的规模也会达到1500亿。
用东南亚小零食超低价引流,国产小众品牌零食盈利,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地畅销货品走量,用这种模式经营的,还有打着“东西好,花钱少”的广告,拥有大量线下门店的网红店好特卖(HotMax)。好特卖在各大点评网站和小红书都很火,在小红书搜索“好特卖”,能出现一万多条相关笔记,于是这家店也被称为“零食店中的奥特莱斯”。
好特卖的母公司,是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芯果”),目前已完成了包括云九资本、金沙江创投和日出资本在内的四轮融资。好特卖的前身,是专门运营临期食品批发零售的“推推购”。但“推推购”更多的是面向商家的业务,给临期食品供应商和小型分销商之间牵线搭桥。
但这种只做中间商的生意,利润水平并不高。上海芯果的创始人顾晓健,曾经在阿里巴巴零售通项目任职,另一位股东杨汉卿,曾经是盒马鲜生的创始人之一,他们还找来了绿地直邮进口中心的副总做采购工作。因为本身拥有极好的大型供应链资源,于是创业团队随之将原本的中间商APP,扩展为大型临期食品集合店,利润率也随之直升至30%以上。
目前,临期食品市场以嗨特购、好特卖等几家头部平台为主,自营小店相对较少,因为自营小店很难拿到低价、多样的货源,供应链存在极大问题。而好特卖、好食期等大型集合店,已经具备了规模效益。他们可以以1-3折,或者更低的价格,从供应商手中买到积压或商超退回的临期食品,再以2-5折的折扣卖出。这样一转手,扣除临期食品特卖店的租金、人工、平台维护费用和运输成本,其利润率可以达到30%-50%。
自营者如果希望涉足临期食品行业,最好的选择是做加盟店,借用行业龙头的供应商货源。
举例来说,好特卖线下门店的加盟模式,最初是“整店托管”。且加盟费用很高,需要80多万元。“整店托管”的加盟模式下,加盟商除了投资之外无需参与实际经营。这种“加盟”,实际上几乎与变相融资无异。
2021年,好特卖的加盟模式开始转变,加盟费下降至36万,具体的店面运营也完全下放给了加盟商,公司只负责供应链部分。加盟门槛降低,自负部分增高,对个体加盟商来说,仍是极大挑战。
3.临期食品是“羊头”,小众商品是“狗肉”
打着“临期食品商店”的名号,许多特卖店里销售的,大多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本身的供应,存在极强的波动性。大量临期食品无法售卖,是源于特殊情况下商品销售不畅,或是厂商错误地估计了市场需求,导致产量远高于销售量,造成商品库存堆积。这都是偶然和错误估计的产物,疫情等不可抗力,只能短暂影响某一时期。随着厂商调整产量,引入科学的ERP系统,生产与市场脱节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
这样一来,临期食品供应链会极不稳定,甚至出现“断供”的情况。厂商对市场的调研愈加精确,临期食品供应也会随之短缺,想要长期薅羊毛,恐怕并不容易。商家为了维持店内货品的持续供应,需要扩展更多样、稳定的供应链。
而市场上销售不畅的货物,除了临期食品,还有小众品牌和小众口味的零食。比如每年春季各零食品牌均会推出樱花口味的饼干、薯片、饮料等等,但季节性一过,部分小众口味货品即面临滞销,会被供应商打折卖给特卖店。这部分货品与保质期无关,只是单纯的滞销打折出售而已。
于是,由临期食品、日化美妆、小众品牌、小众口味零食、东南亚进口低价零食组成的特卖货品,最终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美其名曰售卖“临期食品”,其实是靠临期商品引流,低价售卖原本就销售不畅的小众食品饮料、日化用品。
“是什么让年轻人抢购临期食品?——是干瘪的钱包。”
低价混杂的临期食品特卖店,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很受欢迎。临期食品的消费者画像里,26-35岁之间的打工族,占据了47.8%的比例。许多临期食品特卖商店,也都布局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的高级写字楼周边,主要受众也转向了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白领。
都市年轻人追求的精致生活的背后,是高额的生活成本和每月收入的捉襟见肘。临期食品只有商品原价3-4折的超低价格,便宜价格就能买到进口货品,刚好符合“穷精致”的年轻打工人群需要。“比拼多多还便宜”、“四舍五入相当于不要钱”、“打工人福音”,抱着薅羊毛心态走进临期食品特卖店的年轻人,在这里以最划算的价格,满足了自己的购物欲望,至于是不是临期食品,已经不重要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