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智能手机三大趋势预测 :收缩、降价和挤牙膏

关注
ee
北京移动互联网
面向女生的新一代场景社交
最近融资:|2016-01-06
我要联系

对于刚刚过去的2021年,相信绝大多数的智能手机厂商都很难给出“满意”的评价。去年年初,曾经的国产手机大哥华为由于复杂的因素影响出货量直线下滑,同时让出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头把交椅。面对这庞大的市场份额,其他智能手机厂商本以为可以一展拳脚扩大战机,但从年底的表现来看华为的离谱如无意外地让最大竞争对手苹果捡了个大便宜。


自iPhone 13系列手机发布以来,已经多次登上了中国市场销量桂冠的位置。同时,旧款机型iPhone 12系列也凭借着价格优势,在618、双11等传统的促销旺季以“风卷残云”的态势席卷市场,让一众“安卓旗舰”无力招架。


ChMkKmGCHH2IDxPMAAFHG8USy1EAAVN8gF40vMAAUcz689.jpg

(2021年11月3日数据)


2021年初,基于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中vivo、小米、OPPO都分别当过月度冠军这一事实,我们给出了“中国手机市场将会迎来轮流坐庄时代”这样的结论,但显然现在的情况却成为了“苹果赢麻了,一枝独秀”。来到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又再回到多年前“打Boss”的局面,在“大Boss”苹果面前中国手机厂商会如何出招?


在此小雷大胆预测,2022年并非关键的决战之年,大体上竞争格局和2021下半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同时,2022又是关键之年,这一年里个别技术会完成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同时手机厂商在芯片等领域的储备也会日趋完善,为未来的爆发打下基础。总而言之,2022是中国手机厂商积蓄力量的一年。


“芯片大战”将进入中场休息阶段


虽说2021年的年度主题之一是“缺芯”,但实际上在手机行业中芯片大战的硝烟却是从年头烧到了年尾。2021年年初,小米率先公布澎湃芯片的最新作C1,主打影像算法增强;无独有偶,秋季登场的vivo自研芯片V1,主打的还是影像算法增强。到了年末的OPPO未来科技大会,自研芯片“马里亚纳X”正式登场,而主要作用仍是主打影像算法增强。


微信图片_20211214174828.jpg


在短短的一年里,国产手机中的前三强同时公布或者发布自研芯片,其中小米、vivo更是一公布就实装,其效率不可谓不高。在小雷看来,国产头部厂商们在2021年里争先恐后地推出自研芯片,除了研发进度等巧合因素外,更多是瞄准了高端市场标杆机型缺位的机会,希望用“自研芯片”这种标签助推一把,冲击高端。


可惜,从数据来看结果是不尽人意的,自研芯片的“Buff”有效,但并不明显。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排位是vivo、OPPO、荣耀、小米和苹果, 彼此之间差距不算太大;2021年Q4中国市场的数据还没公布,但Canalys公布的全球数据指出,苹果成为了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主要得益于iPhone 13系列在中国市场的热销。


image.png

(2021年Q3中国市场数据)


通过研究市场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Q3还是Q4,国产手机品牌的排位似乎没有受到自研芯片的影响,消费者选购手机大多数还是按照惯性思维来推动,否则的话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还没有自研芯片落地产品的OPPO能够排在第二,荣耀排在第三,均超过了小米;更解释不了为什么苹果能够在Q4大发神威,让iPhone直接成为全球的销量冠军。


(2021年Q4全球市场数据)


小雷认为,自研芯片未能明显助推手机厂商冲击高端的原因也十分明显:附加价值不足,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


通过上文我们见到,小米、vivo和OPPO三家厂商所推出的自研芯片均集中在影像层面,在宣传时科技含量不如当初华为的海思麒麟SoC——大家都知道,一枚小小的ISP级芯片,又怎么和手机的大脑SoC比科技含量呢?


另一方面,虽说在宣传中自研的影像芯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强化手机影像能力,但在如今产业链大幅升级、硬件水平极大提升的情况下,常规旗舰手机的影像能力下限已经非常高,在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眼中,自研芯片带来的画质或者说体验提升,只怕是不太明显。


1726c399-6ef7-4858-9642-e5a096671042.png


不难看出,各大厂商推出自研影像芯片,虽说是因需求而生,但明眼人都知道是权宜之计。如果有能力直接推出商用自研SoC,又怎么会只满足于ISP级别的小芯片呢?


在自研芯片吸睛效果不如预期的情况下,手机厂商会如何调整?小雷认为,他们将在2022年变得更加低调,甚至不发布任何新的自研芯片,默默“憋大招”。


实际上,这也是芯片研发周期的原因。虽说国产头部厂商都有能力推出自研芯片,但论研发实力自然不是传统芯片巨头的对手,如果要求他们保持“年更”的节奏推出芯片显然是不现实的。


基于种种情况小雷估计,2022年行业中有关自研芯片的热度会大幅减少,可能会有一些进度、消息透露,但不一定会有按部就班更新的新品。但同时,手机厂商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不会减少,甚至还会持增长。虽说2022不太可能是各大厂商的芯片大战决战之日,但也算是关键的储备阶段,当兵强马壮、时机成熟,国产手机之间的芯片大战将爆发,这时候芯片表现不佳甚至是没有自研芯片的厂商,恐怕就真要掉队了。


没有“新技术”,但有“新价格”


从2021年的情况来看,貌似业界已经彻底走进了创新瓶颈之中,完全找不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革新技术。小雷回忆了一下,2021年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特性称得上是“新降临”的,无论是热议的折叠屏还是屏下相机,均是早已出现的技术,只不过在2021年变得更加成熟罢了。


而在2022,这一趋势也将延续,智能手机上的“新鲜感”主要还是来自于折叠屏、屏下摄像头这些“老伙计”,估计在一时三刻我们很难见到手机的设计或者形态还能有什么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产业链成熟后成本必然进一步下降,无论是折叠屏手机还是屏下摄像头机器,都会更多地和我们见面,而且价格下降。


从过往数年折叠屏手机的情况来看,终端的售价在不断下降,同时屏幕、铰链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却一直上升。以不久前发布的三款折叠屏新机,OPPO Find N、华为P50 Pocket和荣耀Magic V为例,这三款产品的起售价均为万元以下,同时配备了水滴形铰链和UTG玻璃,让折叠屏这种产品进一步下探,已经接近主流高端旗舰手机的定价区间。



根据网上的爆料消息,2022年折叠屏手机的供应链成本还将继续下降,OPPO未来推出的竖向折叠屏手机,价格上很有希望逼近常规旗舰手机的5000元档价位,自此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下探,算是完成了。


至于另一个“前沿技术”屏下摄像头,大体而言有些出师不利:虽然有旗舰手机如小米MIX4、中端手机如中兴AXON 30等产品已经用上屏下摄像头技术,但从数量和占有率来看表现都比较一般。


image.png


屏下摄像头技术的困境主要是两点。首先,“纱窗效应”有明显好转但依然无法消除,目前用上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手机在自拍方面显然不如常规产品,在“无开孔全面屏”和“更实用、更好用的前置相机”两者之中,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其次,屏下摄像头技术目前只能搭配1080P屏幕来使用,而在2K甚至4K分辨率的屏幕中效果劣化明显,目前还没有任何的商用计划。


综合来说,屏下摄像头这项高端技术,目前的最佳载体是中低端手机,因为购买这些手机的消费者,一来不会强求高分辨屏幕,二来对自拍效果也有较低的心理预期,对成像效果不会过分挑剔。


总而言之,2022年里折叠屏和屏下摄像头两大技术依然会大放异彩,而随着终端价格的降低、产品线的完善,必然会加速产品普及。但遗憾的是,从目前信息来看,我们在2022年似乎很难见到太多新鲜东西,硬要说的话,可以期待一下采用“药丸”式挖孔的iPhone?


我不会为“挤牙膏”感到惊讶


至于第三个趋势,早前在网络上已经有一些讨论。有网友发现,相比2021年初智能手机的疯狂堆料、“内卷”,2022年初发布的一系列旗舰手机在配置的提升上就显得有些平平无奇了。


何出此言?结合最新发布的一些新旗舰,如小米12、一加10 Pro等等可以见到,目前为止新款旗舰几乎只有SoC跟随供应链的脚步进行提升,但其他周边配置如屏幕、相机等几乎可以说是原地踏步,整体提升的幅度远不如过去数年。


实际上,不论是行业还是消费者都察觉到了这一苗头,有关“2022年智能手机配置反而更差”或者类似的话题频繁出现在一些文章平台上。小雷认为,在硬件层面智能手机的进步恐怕真的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就算2022这一整年各大品牌都在手机硬件上“挤牙膏”,小雷也丝毫不会感到惊讶。


一加10 Pro体验:够稳,但不够刺激


虽然说,在手机硬件上挤牙膏是无奈之举,但这一现象背后带来的市场变化或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对那些主打硬件性价比的厂商来说,未来何以自处?在手机硬件方面更难获得差异化优势,手机厂商如何打动消费者?


或许,智能手机市场的一些既定逻辑,可能也会在2022年中被颠覆。


小雷认为,在硬件水准普遍提升不太明显的当下,手机厂商或主动、或被动地转向探索“品牌溢价”已经不可避免,一些过去主攻“硬件性价比”价值的厂商吃亏了,那么那些本来就累积一定品牌溢价的厂商,自然是获得了优势。


在市场中,苹果自然是品牌溢价最明显,也是市场上最具有号召力的手机厂商,另一方面iPhone在性能上虽更早地进入“挤牙膏”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核心性能在行业中依然有绝对优势。在国产厂商这边,在第一阵营中华为、OPPO和vivo也已经有明显的品牌溢价优势,尽管小米相对较弱但还是要比第二梯队的厂商突出不少,这样的局势对中下游厂商来说显然更加不利了。


换言之,在新的一年里中腰部的厂商很难见到什么翻盘的希望,realme、iQOO这等厂商固然可以凭借母集团的力量继续积蓄力量,上演“黑马”逆袭的好戏,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厂商背后都有这样的靠山。


看到这里,此前黑鲨、魅族这等厂商被传出收购传言似乎也变得合情合理,在如此趋势之下说不定抽身离开才是上策。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