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银行到ChatGPT,危机前夜还是革命时刻?

速降
北京电子商务
一个商品降价秒杀的电商平台
最近融资:天使轮|未披露|2014-07-08
我要联系
我们处于金融危机的前夜,还是新技术革命的转折点?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陈白,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如今,这一效应再一次在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银行业危机中得到印证。当美国西海岸的硅谷银行暴雷风波未平之际,远在欧洲的瑞士银行业第二大巨头、在全球资本圈声名显赫的瑞信“接棒”:在其最新披露的年报中,瑞信称2021和2022财年的报告程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在财报中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

不过,也就短短一礼拜时间,面对瑞信危机,相比硅谷银行时险些耽误发工资的窘迫,后来的市场反馈显然要平静的多。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被认为是金融海啸前夜的危机,到现在似乎也并未到来,末日博士预测的“大而不能倒”的瑞信将引发的多米诺骨牌坍塌也并未出现。

这种变化,全球政府的接连出手固然打下了信心的底座,但许多人可能忽略了这种淡定背后另一个层面的信心抚慰——如果站在金融的视角来看,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背后的科技创业公司群体似乎已经站在泡沫一触即破的悬崖之上;但如果站在科技的视角来看,他们似乎已经穿越了2008年的恐慌、进而已经站在2009年的新起点上:ChatGPT4.0的发布,在全球点燃了人工智能的熊熊希望之火,多年之后微软再一次站在了浪潮之巅,比尔盖茨曾经被乔布斯掩盖的光环再度闪亮,预言家说,这将是新的“iPhone时刻”。

历史总是相似,但历史绝不会是重复。我们当下究竟处于金融危机的前夜,还是新技术革命的转折点?

投贷联动

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究竟是否会发生,分析师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作为全美第 16 大银行,硅谷银行是专注服务于初创企业以及 PE/VC 的区域性银行,这也

意味着其客群较为单一、业务状况与科技行业深度绑定。目前,硅谷银行已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FDIC被美国监管机构指定为硅谷银行的破产管理人。

按照惠誉博华分析师张可欣和张帆的观点,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硅谷银行金融投资的利率风险及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加速暴露。由硅谷银行引发的储户恐慌以及市场对美国中小银行的恐慌情绪蔓延,引发了美国甚至欧洲部分银行潜在的流动性危机。

但是,她们同时也认为,硅谷银行并不属于“系统性重要银行”,其不同债务工具的兑付方案与中国监管机构 2019 年包商银行事件相似度很高,次级属性较高、偿付顺序靠后的次级债权/无担保债券未能得到保护,而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得到了较高程度保护。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不同债务工具的保护力度与惠誉博华银行评级标准中债券评级体系高度一致。

这种观点也是当下市场的主流观点。不过,业内人士也进一步指出,硅谷银行暴雷影响不一定仅仅只存在于二级市场。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彭立表示:主要有两类中国公司受到硅谷银行事件的影响:一类是在硅谷银行有直接存款的公司,另一类是需要通过硅谷银行进行海外融资的生物医药公司。

他认为,对于第一类公司目前来看影响暂时并不显著。硅谷银行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引起金融市场动荡,面对投资者的担忧,相关中国上市公司及时发布公告予以澄清。截至3月13日,约24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发布公告,其中 37.5%的公司预计硅谷银行近期事态发展不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62.5%的公司表示影响确实存在,但风险可控。然而,不排除其他公司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披露其在硅谷银行的巨额存款。

彭立指出,对于第二类公司的影响其实更为显著,硅谷银行是中国初创公司在美国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其破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初创公司正在进行的融资被迫中断,迫使中国初创公司在短时间内寻找其他合适的融资伙伴。

此前据媒体报道,包括诸多中国科创公司在内的全球创业公司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硅谷银行,是因为其有别于传统银行风控机制的投贷联动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风险贷款方式进行投贷联动业务,这是银行贷款与股权投资的混合体。硅谷银行提供的风险贷款通常介于借款企业的两轮融资之间,并向初创企业索要3%-5%的认股权证,以抵补贷款的违约风险。

过去的几十年中,硅谷银行开创的这种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成功地为近一半的美国PE/VC支持的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成功令各国竞相引入该模式,以支持本国科创产业发展。这也被认为是银行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创新。

在近期上海高金智库(SAIF ThinkTank)举办“硅谷银行事件”闭门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李峰认为,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健全的风险隔离机制,与流动性风险相关度较低,且至今未出现大面积信用风险。因此,此次硅谷银行事件与科创融资服务及其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无关。

但美国一名科技博主Noah Smith在针对硅谷银行事件的结论是,硅谷银行是科技泡沫破灭的又一个牺牲品,只不过它以传统银行破产的方式破产了。

在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忧虑其实并不罕见。在硅谷银行风暴之始,全球最为知名的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YC)的现任CEO就将硅谷银行的破产称为“初创企业的灭绝级别事件”,他称YC 1/3的项目、约1000多个创业公司所有的钱都在硅谷银行。随后市场也有观点认为,硅谷银行一朝破产,创投圈可能会“倒退十年”。

下一个是谁

2023年3月,确实看起来像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一面是从全球金融从业者们到业界学者们均忧心忡忡于硅谷银行是否意味着科创公司的泡沫破裂;但另一面,春节前几个月还深陷裁员、亏损、倒闭阴霾的全球科技圈,整个三月都在为了ChatGPT的惊人表现而欢呼“下一个时代来了”。

无论硅谷银行暴雷是否引发实质影响,其本次危机对于创投圈的信心挫伤无疑是巨大的。讽刺的是,按照美国媒体的报道,作为曾经Y Combinator(YC)总裁、连续创业者、风险投资人,OpenAI如今的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硅谷银行暴雷之后“自掏腰包”向多家初创公司提供紧急资金,以帮助它们支付员工薪酬并确保公司能够继续运营下去。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当以往支撑硅谷创新的硅谷银行暴雷,接下来谁能够继续为创业公司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要知道,相比以往,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是一场天量资金的持久战。

2023年1月,微软公司宣布开启与在线聊天机器人ChatGPT开发者OpenAI合作的第三阶段,将向OpenAI开展“多年、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两家公司没有披露具体款项,但《纽约时报》、彭博分别援引一位知情人士消息称,微软将向OpenAI投资100亿美元。美国财经媒体Semafor此前1月10日报道了这一数额。这笔资金包括其它风险投资机构。包括新投资在内,OpenAI的价值将达到290亿美元。

仅仅是在4年前的2019年,微软已经宣布向OpenAI投入10亿美元,并且,在2021年微软还宣布投入另一轮资金。也就是说,仅仅是在微软,这就是一场规模以十亿美元计的大型资金竞赛。这还不包括谷歌、百度等全球诸多竞争对手都在携以重金投入这一赛道。

在过去数年的全球创投寒冬之下,硅谷银行的暴雷,无疑对于硅谷的创业公司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里,初创公司的商业模式意味着极大的风险,这也导致他们长期处于资金紧张之中。硅谷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在此之前有效弥补了其中的鸿沟。但悲剧的是,也正是因为全球科技行业一夜入冬,创业投资风潮迅速降温,没有造血能力的空壳公司发生挤兑,加之美联储的不断加息,银行资金流动出现问题,造成了如今艰难收场的局面。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硅谷银行的一个重要商业策略便是“做早做小、识企于微”,即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建立关系,并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持续陪伴,提供不同阶段所需的金融服务,直至企业取得成功。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市场化机构的股贷联动模式,专注于科技创新企业,用债权+股权双重视角衡量企业价值,硅谷银行能够带长期股权视角看待企业,弥补传统银行在考察企业未来成长价值上的缺失。

报告认为,硅谷银行已经深刻嵌入科技创业世界的结构中,全球范围内与美元相关联的创新企业与投资机构是此次硅谷银行事件的直接受影响者,乃至今后几年的融资前景可能受到影响。

上述上海高金的闭门会也谈及,硅谷银行的倒闭引发全球资本市场恐慌,担忧投贷联动模式具有内在问题,这将波及一系列的各国银行。

可以预期的是,当ChatGPT掀起了新的技术浪潮,正如当年的iPhone创造了一整个移动互联网世界一样,未来一定会有无数生态上下游的创业者投身其中。而来自新技术红利的增长,将带来我们当下可能难以想象的变量。

只不过下一个支撑科创公司发展的究竟是新一个硅谷银行,还是以微软谷歌为代表的产业资本,甚至会不会是包括比特币、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手段,他们的出现会不会彻底使得创业公司和传统银行彻底“脱钩”?如今来看,一切都还没有答案。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