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首家门店后的第六年,锅圈食汇终于要IPO了!
4月3日晚,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在港交所递表,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从2013年在郑州开出的“小板凳”火锅,到上溯供应链环节的“锅圈食汇”食材超市,创始人杨明超带领团队从餐饮门店跃升至食材供销平台。
在持续深入餐饮上游环节的同时,锅圈已经跨入餐饮零售“万店俱乐部”的行列。截至目前,锅圈在全国拥有9645家门店。
不仅门店规模庞大,锅圈还在去年成功盈利。招股书显示,锅圈食品2022年实现利润2.4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跨越盈利门槛之后,锅圈还将继续深耕食材供销领域。
一位餐饮供应链资深人士表示,锅圈的终极目标可能不是开店,而是做供应链,“门店也是个生意,但供应链才是大生意。”
锅圈食品方面表示,本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实现单品、单厂并升级现有产能,增强供应链能力;第二,拓展门店;第三,加强品牌建设及市场营销活动、提升数字化能力,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对供应链、对市场规模、对消费场景的持续深耕,都意味着,IPO对锅圈而言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
建成规模效应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重创”餐饮及零售行业,但锅圈却逆势扩张,实现门店规模从“1000到10000”的突破。
招股书显示,2020年初,锅圈在全国拥有1441家门店,从2020年到2022年,锅圈每年新开门店超过2500家,三年内门店数量增至9216家。
从2023年至今,锅圈4个月左右就开出424家门店,相当于每天新开约3.5家门店。
图源:锅圈招股书
六年实现“万店”目标,锅圈在开店速度上突出于蜜雪冰城、美宜佳等餐饮零售头部企业。
为何门店规模增长如此之快?杨明超曾表示,在架构方面,锅圈通过蜂巢模型在总部、省区、构建三个增长中台,用组织力和品牌力驱动万家门店业绩增长;运营方面则将总部、省区、门店和单兵的工作精简为4-5件,抓食品安全、抓自采产品,赋能加盟商自主经营。
具体到每家门店,锅圈在“滚雪球”式开店的过程中,同样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
以选品为例,一位北京的锅圈加盟商表示,锅圈热销的虾滑产品分为120克、150克和200多克三种规格,督导建议我进120克和150克两种规格,“因为要充分考虑消费人群的问题,如果是两个人吃就会买小规格,如果是四到五个人吃就会买大规格。”
体系化的门店拓展模式与成熟的运营经验相结合,2022年,锅圈的闭店率仅为3%,并且有29%的加盟商经营超过一家门店。
最终,锅圈已经建成“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一个宽泛概念,除GMV、门店数量等显性指标外,规模效应真正体现在消费心智的深入程度,以及上游供应链的综合优势。
比如拥有超2万家门店的美宜佳,早已成为中国连锁便利行业的“超级巨头”;还有开出2万家店的蜜雪冰城,让大都市和小县城的消费者,都能喝到一杯4元的柠檬水。
从一件产品完成交易变化,到持续的销售增长推动供应链升级与深入满足需求,规模效应的塑造结果,是一次品牌力占领消费心智的过程。
业绩数据也反映了锅圈的规模优势。2022年,锅圈实现营收71.735亿元,同比大幅1增长81.2%;同年销售成本达59.245亿元,同比增长64.5%。
收入增速跑赢成本增速之外,2022年,锅圈食品的累计订单超过1亿份。
销售增长放大企业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推动销售持续增长,锅圈在规模效应与销售业绩的正循环下,继续稳步增长。
另外,规模效应的另一大优势是企业边际成本逐步递减,尤其是平台早期对供应链环节的成本投入,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增长,最终能摊平供应链端的固定成本。
当然,锅圈自身也强于供应链建设。
供应链为王
2022年全年盈利背后,驱动锅圈发展的核心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锅圈的销售及分销开支高达6.29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85.96%;其中广告及推广开支从2020年的0.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5亿元。
但到2022年,锅圈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6.246亿元,较上年略微缩减,广告及推广开支减少至1.38亿元。对此,锅圈食品表示,由于过往投资的广告及推广活动已经建立起相当的品牌影响力,因此在2022年减少了相关投资。
图源:锅圈招股书
与此同时,锅圈持续布局上游供应链,提升供应环节效率。根据招股书,锅圈已经跟279家食材供应商建立合作,其中控股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肉业”、生产肉丸的“丸来丸去”、生产火锅汤底产品的“澄明食品”,参股投资虾滑供应商“逮虾记”。
另据招股书披露,基于与第三方合作的14座数字化中心仓库,目前锅圈已可以做到绝大部分门店的次日达。
在减少营销投入的过程中,锅圈通过控股肉类、底料、丸滑等火锅核心食材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增强供应链自主能力;并且在遍及全国的仓配基础设施之上,实现供应链流通闭环。
降营销、强供应链,锅圈的企业发展“引擎”,逐步由初期的“营销导向”转变为“供应链导向”。
最终,基于供应链优势,锅圈的毛利率逐年提升。从2020年的11.1%,增长至2022年的17.4%。
不过,改造传统食材供应链是长期工程,锅圈还在不同环节持续深耕。
杨明超曾表示,锅圈一直在探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直达工厂和产地,即反向供应链。“如何去掉中间化,大量的数字化接入,是锅圈数字化重构传统食品供应链的关键。”
目前,锅圈正在对食材供销环节做体系化升级,尤其是对上游的研发、品牌设计、生产,中游的采购、运输,下游的进货、补货等具体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
比如门店补货环节,过去餐饮零售门店进货往往是店长直接手抄进货单,然后再发给经销商或批发商,环节低效其极易出错,还经常出现库存滞销。
对此,锅圈推出了智能补货系统,不仅能实现所有产品的库存实时数据在系统上清晰可示,同时还能根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以及天气、季节、节假日等叠加因素,计算出门店的最佳补货方案。
除供销链路的体系化升级之外,锅圈还进一步加深食材“在地化”采购,不断向食材产地和源头基地或工厂靠拢,极大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
据地歌网了解,截至目前,锅圈的食材直采版图已经覆盖全国100多个地市。
以供应链为根本,锅圈在有效改善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还对传统食材供应链进行“扬弃”,持续推动供应链体系化与在地化升级。
供应链为王,锅圈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家吃饭”的多元需求。
持续深耕“在家吃饭”
“在家吃饭”场景是大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今年2月的消费者调查显示,超95%受访者愿意在日后增加“在家吃饭”的频率。
主要提供预制食材、门店集中在小区楼下的锅圈食汇,正是“在家吃饭”赛道的重要企业,更有望成为中国“在家吃饭”领域的最大连锁经营企业。
招股书显示,今天锅圈能提供的SKU共计755个,除核心的火锅产品外,还有烧烤产品、饮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其中超过95%都是自有品牌。
核心在于让消费者“方便快捷做一顿饭”的锅圈,以丰富的产品组合为基础,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也沉淀了大量“品牌粉丝”。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锅圈的注册会员数达到约2040万。
不过,锅圈依然在渠道端、产品端持续深入,不断覆盖更多元的“吃饭”场景。
产品方面,近期锅圈已经在广东地区尝试通过野餐露营场景打开预制菜市场,推出包括椰子鸡火锅、芝士虾滑饼、肥牛金针菇卷、凉拌毛肚、孜然羊肉等各类预制菜菜品。
在渠道方面,2023年,锅圈将继续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开设更多门店,并在北京、上海、香港及澳门开设主打高端食材的黑珍珠店。
高端市场之外,杨明超曾表示,锅圈走的路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先从县城做起,再逐渐布局一二线城市。因此,对于核心的“下沉市场”,锅圈将进一步提升渗透率。
招股书显示,锅圈将继续向新区域渗透,覆盖更多县级及以上城市,并逐步延伸至乡镇,为中国乡镇的普通家庭提供优质食材。
中国的县乡镇人口众多、市场广泛,这里有中国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围绕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也是锅圈追逐的目标。
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关键点是什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向京东管理层举过一个猕猴桃的例子:
“中国还有部分家庭没吃过优质的猕猴桃,如果能让这些家庭几元钱就能买到一斤猕猴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京东应服务多层次的消费者,既考虑有钱人,也要考虑普通人。”
对锅圈而言,异曲同工。
如今,“万店规模”的锅圈已经能满足国内大量消费者的需求,对供应链的深耕助推平台提供更多“好吃不贵”的食材;最终,围绕“在家吃饭”场景的马拉松比赛中,锅圈还得“咬定青山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