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四化”加速产业升级,CVC大咖详解投资策略

关注
合伙人
上海社区社交
一个专注于服务创业者的垂直社交应用
最近融资:天使轮|数百万人民币|2013-12-31
我要联系
会上,无限基金SEE Fund创始管理合伙人贺静,汇川产投总经理刘成,北汽产投总经理刘培龙,海拉汽车科技总经理王潇潇在《创造新“基”遇,释放新动能》深度对话中的精彩观点如下:

8月22-23日,2023 DEMO WORLD企业开放式创新大会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松江区经济委员会、松江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国家级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江区泗泾镇人民政府、松江区佘山镇人民政府协办。

大会以“拥抱开放”为主题,邀请200+跨国公司及本土企业创新领袖,聚焦开放式创新,通过演讲分享、报告发布、榜单评选、案例展示、需求对接等多种方式,推动全球创新资源在行业中的流动,加速世界各地的企业在中国成长。

会上,SEE Fund无限基金管理合伙人贺静,汇川产投总经理刘成,北汽产投总经理刘培龙,海拉汽车科技总经理王潇潇在《创造新“基”遇,释放新动能》深度对话中的精彩观点如下:

1.SEE Fund无限基金管理合伙人贺静: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创造新价值。

2.汇川产投总经理刘成:大家都知道国产替代很重要,但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最痛苦的,我们自己也一样。

3.北汽产投总经理刘培龙:现在比拼的是新能源产业链上谁能跑出来,谁能够做大——你能不能在规模快速上量过程中控制好质量和成本。

4.海拉汽车科技总经理王潇潇:国产替代只是起点,国产超越才是目标。

以下为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贺静:大家好,我是来自无限基金SEE Fund的贺静,无限基金是一支源自清华大学、专注早期硬科技的投资机构,致力于链接科技与产业、共同培育科创生态。下面我们有请各位产投大咖简短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机构,有请!

刘成:谢谢创业邦的邀请,我是刘成,来自于汇川技术产业投资部。

汇川是国内最大的工业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2012年由于我们技术的同源性,切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独立第三方提供商。

我们在汽车领域主要为汽车提供“三电系统”,电控、电机、动力总成。

我们到现在为止也是进入了CVC的2.0时代,刚刚完成了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整个规模大概15亿+。

目前我们从2016年自有资金投资和产业基金投资,累计对外投资项目接近60个,涵盖面比较广,因为汇川本身业务包括工业和汽车两个领域,所以整个投资也覆盖了工业和汽车方向,谢谢。

王潇潇:首先感谢创业邦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交流,我是来自海拉的王潇潇。

海拉是一家德国上市企业,隶属于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集团佛瑞亚。海拉汽车科技是公司在中国设立的面向创新合作和投资的平台。目前我们处于CVC1.0阶段,也就是用自有资金进行直接投资,这很符合欧洲企业整体比较保守的风格。

刘培龙: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汽产投的刘培龙。

我们是北汽集团下属全资的投资公司,2012年成立,到现在做了11年的汽车产业投资,投了将近200个围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公司。

应该说北汽产投作为投资平台用资本的力量助力主机厂科技创新,对自主核心能力建设起到比较好的支撑作用。我们是1.0向2.0发展,谢谢。

贺静:最近一段时间,传统车企巨头向中国本土企业寻求合作的消息流传很广。

今天既有来自北汽、汇川的产业巨头,也有来自海拉的王总,请问现在国产智能汽车产业链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还是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刘培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应该可以说,在产业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我们最近也和很多行业产业链伙伴交流,有几个事给我们的启发比较大。传统燃油车合资厂前途在哪里?

传统合资模式是外资母公司提供产品到中国来加工,然后在中国卖。现在中国合资工厂向总部去寻求产品支持,现在总部研发的产品拿到中国卖没有信心了。

反过来说,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已经能开发一款产品,在中国开发、中国生产、中国卖,再通过全球市场布局,把这个产品卖向全球。

这个事情对我们触动很大,中国汽车产业链在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上已经是站在全球比较突出的位置,甚至这些合资厂也到中国来寻求产业链的支持和一些科技创新的支援。

从这个角度讲,应该说我们在科技创新,电动智能产业链上已经站在全球前列。

贺静:王总从全球视角看,这个问题我们是过于乐观了吗?

王潇潇:首先我非常赞同北汽刘总说的,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在这波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中国确实涌现出来非常多优秀的企业。

今年4月份上海车展就惊艳到了我们很多外国来的同事,尤其过去3年大家没有机会来中国,一下子看到了如此多的进步。

而且我们在中国也通过和本土优秀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不错的业务发展,例如和北汽的海纳川合资设立的车灯厂,发展就非常的不错。

优点大家都提到很多,我就不赘述了。在这里聊点不一样的,有3点还是要注意:

1.从创新来说,虽然我们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也不能因此就洋洋得意。比如在创新方面,大家还是会不自觉去对标特斯拉和它的供应链,这就说明大家还是认可特斯拉在创新上是有很多地方有突出优势的。

而且可以看到特斯拉为什么可以有很多的利润空间可以降本?因为他的系统化设计突出。任何降本最关键一点是从研发端,从设计端入手,而不是到后面打磨、压榨工人,从供应链上压榨供应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方向。

2.盈利能力方面,今天先是听到比亚迪的分享,然后也看了一篇报道,对比第二季度几个主机厂的表现,可以看到,新势力里除了理想是正向的(现金流)之外,大部分还是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没有正向现金流和非常健康的财务状况的话,怎么能够推动自己持续性的研发和持续性的创新?所以还是要提高研发、创新、盈利的能力。

3.虽然我们一直喊国产替代,但现在来看很多核心零部件,尤其和功能安全相关的核心部件、芯片级的,甚至器件类的,零部件的国产替代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我们的整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但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上也还是有努力的空间。

谢谢。

刘成:这个话题讲起来还是挺辛酸的。汇川2012年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们当时叫“等风来”,等到2018年新能源汽车才有一点起色,2012-2018年我们怎么活下来的?

当时我们做商用车、做大巴,先做技术门槛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工规级到车规级升维很大,因为工业和汽车对功能安全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到了2018年我们看到一些数据出现明显的变化,2018年到2020年这三年,整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概5%。

到了2020-2021年,新能源车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尤其是2021年整个新能源车的销售同比增长了150%以上。

我们做Tier 1的,就是要等这阵风来。

现在整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30%,甚至今年将超过30%,包括最近新能源汽车中国出口超越日本。

为什么这个风会吹过来?

我也有一些深度的思考。我们都是消费者,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现在对车的追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不单单是交通工具的概念:第一层次是汽车本身;二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服务;三是品牌。

现在的车和过去的车,从燃油车时代到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无论是外形还是动力、底盘、座舱,都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都是从开德国车到开电动车,提升感受还是蛮明显的,车首先是车。

在服务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或者现在80后、90后、00后主力消费群体对服务的需求认知是非常高的。我们国内在这一块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尤其是新势力,把服务做到极致,OTA、补能、服务无忧,用车的场景当中考虑得非常周到,在这一块确实满足了消费者一些心理上的诉求。

品牌方面,现在消费者也很专业,过去只关注车的品牌,现在关注点可多了,包括座舱,甚至底盘,有时候包括车机芯片,很多消费者知道8155芯片,过去根本没有这样的事,甚至连音箱用什么品牌消费者都在关注,这表明用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两个核心的原因,能够解释这些变化:一是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我们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了,我们不再是过去有一个洋品牌就能满足虚荣的心理,我们还追求很多品质上的提升;二是国内汽车行业确实竞争激烈,大家千行百业,有传统的汽车行业,还有从互联网、消费电子跨界的,都在造车。

不同背景主机厂从自己思维方式,以及目前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去交叉思考了现在的车应该是什么样的,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

大家互相竞争、PK,新能源车的功能就越来越完备齐整。

加上中国人各行各业都有快速响应的基因,还有制造业的基础,确实也在间接推动着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也培养了产业链当中的人才、产品力、技术力,同时也赋能了所有供应链体系、产能体系的建设。

为什么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我们做Tier 1,在主营的“三电”系统方面跟离博世有差距,但差距不是那么大了,因为客户的要求逐步提高,我们作为一个工业公司,也形成了和互联网公司一样的抢交付和重效率的“快”文化,这是行业带来的变局。

当然王总说的也很客观,我们在很多领域,包括动力领域,和海外品牌还是有差距,和德尔福、博世还是有差距,底盘领域也有差距,车用半导体这个领域差距甚至非常大,还是值得我们持续去学习和追赶。

但理念创新是第一步,未来要全方位向国际品牌看齐,尤其是品质。

贺静:谢谢刘总的分享,我也深刻感受到,因为我们看早期前沿科技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说半导体的部分材料,整个设备,还有很多卡脖子的技术。

等了这么多年,汽车产业CVC之风终于刮起来了,大风起兮。我们先请北汽产投刘总谈谈近期关注哪些投资热点?

刘培龙:这一波智能电动车,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调整带来了产业链的投资机会确实非常多,另外内部结构也在快速变化。

这波产业机会,特别是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崛起,会带动中国产业链上这些企业快速成长,这是很大的机会。

传统上我们自主品牌的销量没有那么大的时候,我们自主品牌的供应链提供的东西,价值量和总量都是比较小的。

自主品牌的崛起会大量采用中国的供应链。我们已经看到在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各个环节上一些潜在的龙头正在快速崛起。包括我们专注于产业十年的投资机构,也享受了产业链成长过程中的红利。

对于投资机会,阶段性、时机性非常重要。

最早我们关注电动车的时候,那时候电芯厂都还没有成长起来,电芯厂和材料等都是很好的机会。

现在再来看,等我们的电动车产业链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实际上电动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是大幅收窄的,当然也还有一些机会,比如说一些创新材料,一些新工艺,包括固态电池等还有一些机会。但大范围的投资机会就已经大幅减少了。

第二个阶段,我们围绕智能领域做了很多投资,那时候遍地是黄金,大家都是从各个行业纷纷转到汽车产业链,有做消费的,有做工业的,有做军工的,都转到汽车产业链。

从2016年-2018年这个阶段投“新”,都是一些新的概念,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创新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包括座舱里的新技术,都是创新的东西,那时候找合适的团队投下去就对了。

到现在这个阶段,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这个阶段,汽车产业链的创新又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概念性的,该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现在比拼的是这个产业链上谁能跑出来,谁能够做大,你能不能控制好成本,能够在规模快速上量过程中控制好质量和成本,成了这个阶段我们投资关注的重点。

当创新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时候装车率在上升、车的体量快速上升,供应链怎么能持续跟上,都是需要关注的方面。

至于投资的领域方向,我们现在比较关注以下几个:一个是国产替代的芯片,这个芯片是多方位的,我们自主品牌的车,特别智能电动车是有竞争力,但是在设计或者满足消费者某些共性的需求上面产生很多芯片方面的需求。核心部件上,芯片的国产替代,包括控制类芯片、功率类器件,包括通讯相关的,智能网联芯片,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重点,要持续去进行布局。

围绕智能驾驶和提高消费者用户体验的新型零部件,也是我们现在关注的一些重点领域。大家认为零部件都是传统的机会,但智能驾驶带来的智能转向、智能制动,这些都是一些新型零部件带来的机会。包括智能座舱提升消费者体验的新型装置,比如开闭、座椅、天幕等等,这重新发掘了传统零部件在新的科技创新情况下新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关注的比较重要的方向。

另外,像氢能这些新的能源模式,也是我们在汽车产业链上的一些投资机会,谢谢。

贺静:谢谢,王总能谈谈从全球视角来看,您的关注投资热点?

王潇潇:我就简单分享一下,就像一开始我介绍的时候,我们还处于CVC1.0的阶段,我们是用自有资金去投资,这就决定了我们投资的方向没有所谓的热点,主要跟自己已有的业务,或者核心的战略进行贴合。

打个比方,就像这两年比较热的国产替代,那就没有办法成为我的投资逻辑。比如我要去上投委会,坐着都是一群德国人,我说项目逻辑是国产替代,替代谁,替代我们自己?这个就没有办法去讲。

因此从长期来看,国产替代只是起点,国产超越才是目标。

我们至今投的项目也大多都是因为它借势了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跑在了世界前面。

只有这样,不管是欧洲找到的标的,还是美国找到的标的,跟我们的项目去比,本土项目确实有不错的出货量,各个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和反馈。

在这种情况下,我反而能够去推动项目,这也是我想说的,其实大家完全可以有自信和能力去做一些国产超越的事情。

还有就是,我喜欢投偏前期的一些项目,因为我们自己作为CVC本来可以去帮到被投企业。

比如我们有的被投企业有不错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但缺乏生产资质或者比较稳定的供应链。比如去年缺芯,导致生产跟不上。

那我们就可以开放自己的资源去帮它做PCBA的代工。客户来审厂,我们的工厂也会积极配合。

其次,我们也会利用自己的体系去帮忙作芯片采购,所以它能拿到比较好的价格,这就帮助它在一开始可以快速打开局面。而且资金占用效率很高,因为不用在前期浪费宝贵资金去自己建厂房,买芯片备库存。

从最近的关注点来说,一个是中国能够跑出来的、国产超越的部分,第二个就是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领域,比如涉及到数据或者软件算法的。关于第二个方面,我们这种global Tier也有合作优势。因为很多软件厂商觉得中国已经挺卷了,而且很多主机厂也没有给软件单独付费的习惯,想要卖软件很多要搭着硬件一起,而这又需要不同的know-how和投入运营模式。因此很多本土的玩家希望走出去,但是又有culture或者法律方面的顾虑。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是不错的选项和潜在partner。

谢谢。

刘成:北汽和海拉都是传统汽车产业链中很核心的玩家,也是很优秀的企业。

我们作为跨界的,也作为汽车产业的新兵,在投资上还是比较谨慎的。

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健康度不是很高,大家都知道国产替代很重要,但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最痛苦的,我们自己也一样。

刚刚刘总也说了国内汽车车规芯片,我们是车规芯片的直接使用者,因为我们是Tier 1。

我们自己的供应链非常不愿意用中国的芯片,因为我们服务的主机厂一出问题就找我们麻烦,我们又不能找芯片公司的麻烦,整个产业链都要多一些容忍。

我们投资策略比较谨慎,主要基于自己的使用场景,包括自身主业,产投协同,来布局一些战略方向。

我们的思维首先讲保供的事,整个供应链环境出现紧张、出现恶化的时候,我们得有替代方案。我们现在在碳化硅领域做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包括材料端的衬底、外延和晶圆制造,自己也自建了车规的封装模块线。

其他的国产车用半导体,包括功率、电源管理、控制,包括传感、通信领域,我们做了全品类布局,我们敢于用国产芯片,当然我们的主机厂“爸爸”们多给一些容忍,整个产业链健康度才会进一步提升。

基于未来主业的延伸,因为我们是属于动力域的,也希望向智能底盘域进行延伸,我们有一些方向同时在看,包括线控底盘、智能驾驶,以及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后面的热界面材料,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方向,谢谢。

刘培龙:我再补充一下国产替代的问题。其实以前确实不太敢用国产,因为它的产品成熟度,包括价格也下不来。

现在情况确实不一样,主机厂经过去年、前年缺芯之后,国产替代必须成为备用方案,我们投资公司承担一部分战略职能就是帮助寻找、对接国产替代方案,这个环境已经变好了。

原来考虑是基于成本,现在更多是基于供应链的安全,这个给关键部件的创新、国产供应链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贺静:太好了,国产超越的时代到来了,除了保安全、保供给之外,有没有看到什么颠覆式的机会?比如最近ChatGPT大火,丰田也推出了固态电池的一些新闻。从我们国家,包括王总从海拉全球视角来看,看到什么颠覆式的机会了吗?

王潇潇:其实我们一直对宣称颠覆性的技术持有谨慎态度,因为这意味着它们离产业化还是有一定距离,而汽车又比较讲究安全。

但要说整个汽车出行未来有什么颠覆性机会,我觉得还是非常多的。

在座各位应该都看过一个电影《变形金刚》,那个就很好的描绘了一个智能化的终极形态。

比如变形金刚的动力模块是一个cube,我们以后是不是可以用可控核聚变?

当然这个还有点远,我们可以从电池技术和能量补给上先突破,把整个能链建立起来。

还有刚才提到的ChatGPT,可以助力实现无障碍交流,这样就能够听懂用户的需求并进行智能化互动,实现真智能,而不是智障。

再有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它不仅是一个代步工具,也是一个生活伙伴。在真正实现自动驾驶之后,可以帮助送老人去医院,或者接送小孩上下学,帮助我解决一些日常的需求。从这点来说的话自动驾驶、AI技术、大数据,甚至互联互通各个方面还是有蛮多的机会可以挖掘。

贺静:还想再听听两位刘总能够给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什么建议,以实现更健康的发展?

刘成:汽车行业一般求稳不求变,创变的机会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试错的代价和成本太高了,因为毕竟汽车里坐的是人,要为人的生命安全负责的。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还是里程焦虑,当然现在有很多方式在解决,包括800V的高压平台都是为了解决充电的高压化,快速快充。二是补能方式的创新,包括未来的换电,都是为了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注意到汽车的无线充电,包括特斯拉最近收购一个公司做非接触性充电和能源系统的,无线充从静态到未来动态的无线充,是不是在高速公路上某些路段铺设动态无线充的,只要你过去充个20%,基本上能量就永续了。

可控核聚变,这是终极梦想,人类飞出太阳系就靠它了。短期来看无线充电是很大的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从现状来看,包括无线充电的电力电子拓扑、能源的效率、温度的控制,还有成本,都是需要持续去探索和创新的。

谢谢。

刘培龙:汽车产业要说创新确实已经很多了,但要颠覆式创新,现在来看可以展望,但短期内要实现难度还是挺大的。

我个人来看,一个是在能源补充方式上,特别是在电池的材料,包括一些技术路线突破上,包括我们投的固态电池,如果能真正实现它的安全性和长续航,还能成本可控,这就极大的解决了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在AI对智能驾驶快速的商用化助推,这是一个颠覆。

现在整体来看无人驾驶处于不达预期的阶段,需要一个助推的力量,不管是大模型也好,一个突破性技术能极大提高无人驾驶的可控性,或者信任度,能快速催生它的量产,规模性量产,这是一个大的突破。

第三个方面,在出行方式上的变化,因为电能补充方式和无人驾驶的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带来出行方式剧变。大家可能都不买车了,或者完全无人驾驶,咱们出行完全是另外一个变化,也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方式的颠覆。

我个人能想到的就是这几个方面!

贺静:向各位产投大佬稍稍打个广告,我们长期关注,而且已经出手投了不少大模型在自动驾驶领域落地的初创企业,敬请关注。我们也期待这样一个古老传统的产业历久弥新,谢谢大家。

刘培龙:共同期待汽车产业的大发展,也期待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产业机构能为产业的发展做贡献,也希望更多机会能够与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谢谢!

王潇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刘成:我们是Tier 1,希望能联合生态伙伴合作持续升级,造更好的汽车!

贺静:我们总是高估一年的变化,低估十年带来的革新。拭目以待,谢谢大家!

图片

27567280c7caafd95829dc36c70450d.pn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