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薛文发,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4注定不是平凡之年,商超业绩持续下滑,电商流量见顶而下,CVS单店日均下降严重,但反观硬折扣店却在逆势扩张,资本在加大投入。
有业内资深人士预言2024是零售行业分水岭,会有大量的消亡或新生,沉沦与重生,躺平和提升;行业都在感叹时运与不济,为现状而唉气叹声。
可又有多少人思考过:今日之殇,为何不是昨日之“功”?!
商超的没落,新业态的崛起
在十几年前,商超也是呼风唤雨、门庭若市、日进斗金。只要选好地段,租下物业,摆上货架,就只等收钱。
采购对供应商是百般压榨,多年前就有业内巨头以“不要把供应商当人看”来培训采购。
这也导致采购人员长期形成“只比价”、“会压价”的思维习惯,不懂也不想做消费者研究和洞察,更不关注品类的创新与增长。
而管理层对规避采购寻租行为在没有较好管理手段的前提下,也以价格和利润为主要考核目标,并没有把消费者放在首位。
同时商超还压拖供应商的货款,短则二、三个月,长的半年、一年,用这些资金进行其他投资,让供应商苦不堪言。
另外商超又以比较低层次的采购思维发展自有品牌,与品牌商抢生意,而不是互补型地开发自有商品,提升自身竞争力。还要求供应商做活动、投费用,而商超自己的利润空间必须得保持,这些成本也都会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
如此只能水涨船高,形成了价格与价值的不匹配。
所以当电商、折扣店、会员店等新业态出现时,商超价格与价值比优势不堪一击,信誉一落再落,造成流量下降与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
新业态成长的机会从哪里来的?从根本上来看,是商超主动给的!
前段时间,胖东来成为行业热点,永辉、步步高等传统商超巨头都在寻求胖东来的帮扶。
一个河南三线城市的商超为何突然火起来?传统零售巨头纷纷虚心求教,以求焕发第二春。
难道是胖东来真有什么奇高妙招和高深理论吗?这些巨头的高管们真的不知其衰败原因吗?
并不是理论有多高深,胖东来不是太聪明了,而是太本分了。遵从了商业供需的基本逻辑,尊重消费者、尊重员工、诚信为本、回馈社会。
这些业内其他商超能做到吗?
只有能真的做到优化流程、尊重客户与消费者、有质量地发展自有品牌,以质价比、体验为基础,重构与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诚信,未来才是可期的。
传统电商流量见顶,渐显颓势
电商因多元便利、价格优势、承诺退换等因素而迅速崛起。
不论传统电商、社区电商,还是直播电商,其形式也更受年轻人的喜欢,少动脑、不费神、种草从众。
前几年流量节节攀升,无人能挡,而此时为何流量见顶而渐显颓势呢?
电商的模式有点类似“赌场逻辑”。
消费者购买商品只能通过视觉呈现判断优劣,最终商品到手的好坏是不确定性的,尤其体现在非标品上。
商品卖点通过颜值来强化,在不能实物观摩,无力知识判断的前提下,卖点夸大呈现和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低质低价是流量密码,消费者因信而买,无良而退。
商家以矩阵的方式运营几十甚至上百家店铺,一家不行,再开几家,也没啥成本。
以围猎的方式对待消费者,“割韭菜”镰刀躲也躲不掉,韭菜割多了也是有记忆的,流量怎么能不转移呢?
另外,平台为了无原则地讨好消费者,不做科学甄别的退换货品政策,也让一些不良群体成为产业链式的寄生虫,导致想好好经营的商家也被劣币逐出。
电商平台以赌场逻辑运营,只要有流量,就收割利益,旱涝保收。不管买卖质量、消费体验,长此以往怎能持续维持流量?
而且从运营逻辑上讲,电商是不经济的,因其过度包装、散装物流、配送到家,虽然节省了实体店的物业等费用,提升了人效,但实际上成本并不低。
如果其他业态提升坪效和体验,电商的优势就会逐步弱化。
因此电商若要保持其优势,还是要回归商业基础,构建诚信体系,打击不良行为,卖价值比的商品,平台做好服务和规则守护。
CVS虽有增长,但价值逐渐疲软
CVS在2023年以前有近10年的高速增长期,从高线市场起步,近年来已下沉到低线城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便利性,位置与密度、商品和服务成为运营核心。
但是随着硬折扣店和即时电商的兴起,便利店日均销售也在下降,核心原因在于价值疲软。
便利店一般采用加盟模式,虽然在消费场景打造执行方面有一定挑战,但商品经营还是能较好的做到统一。
品牌性商品消费者较易判断价差,在没有其他选择时也愿意为时间而支付稍高的价格成本。
但在各种零售业态密度也大大增加时,特别是折扣店不断涌现时,消费者会自然选择更便宜的商品,便利店价值就被弱化了。
便利店应该多从流量和粘性上想办法,而不是一味追求商品毛利,理性客观地降低品牌性商品的出货毛利和零售毛利。
大力地、有体系地发展有质有量的自有品牌,用价值和粘性来留住消费者,保证加盟商的零售毛利才是长远之路。
硬折扣崛起迅速,但“价格战”一定不是长期生意
硬折扣店近几年发展迅速,全国已有几万家,产生了鸣鸣很忙、万辰、零食有鸣等大的连锁企业。
硬折扣店很好地抓住了商超、便利店等运营效率低、高利润要求的痛点,同时也弥补了电商即时性及诚信不足的短板。
利用传统品牌商渠道过长、价格链管理的缺陷,以价格杀手的形象出现,在经济周期到来时得到市场认可而迅速逆势成长,也算生逢其时。
另外,价格战是硬折扣店的核心竞争手段,这也导致其业态门槛不高。
一个核心地段几家硬折扣店连着开业,每家都宣传“自己最便宜”,商品高度同质化,让消费者到底怎么选?
一个10万级人口的城市最多约可容纳8家左右的折扣店。
如果大家一涌而上,都采取强盗思维低价销售一线品牌引流,非定量装休食或其他商品盈利,在平均毛利只有个位数的前提下,依靠薄利多销,流量保持谈何容易!
只是拼每家采购“翘”品牌商货品的优劣或多寡的投机行为,是不可能形成竞争壁垒,而且同质化低价还会受到品牌商的集体打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如与品牌商谈判和解,通过定制化的商品,保证唯一性竞争优势。
此外,还要发展自有品牌形成独特品类的差异优势,做不一样的硬折扣店,而不能总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这种竞争是不长久的。
写到最后
到底谁能拯救零售业态呢?
只有回归商业本质,尊重消费者、诚信为本、合理定价,提供高质价比商品,提高自身运营效率,尊重和支持供应链合作伙伴,合理协同发展。
整个业态就会在不同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构建良性不同,最终形成稳定的均衡状态,各得其所,各获其利,循环发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