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云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乳酸菌巨头养乐多,半个身子已经进入寒冬。
12月6日,日本乳酸菌品牌养乐多宣布,将关闭位于中国上海的生产基地,相关生产业务也被迁移到了无锡和天津等地。
数千名养乐多员工被“原地解散”,这次关厂也是养乐多首次关闭在中国境内的工厂。
不少业内的声音都认为,养乐多这是在为“撤出中国”做准备,毕竟养乐多的利润已经连续4年下滑,且势头很猛。
其实,养乐多并没有如传闻中一样撤出中国,甚至在去年,养乐多还兴建了位于无锡的新工厂。
而关于这次撤厂,养乐多也解释说:“关闭上海工厂是推进经营改革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重组提高生产效率,整合资源配置以进一步提高销量和业绩。”
可见,这波“壮士断腕”,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曾几何时,养乐多这个“外来贵族”,占据了中国益生菌市场的绝对龙头。
巅峰期的养乐多,能在全世界一天卖出去4000多万瓶,光中国就占了其中750多万瓶。
但如今,养乐多的霸主地位却早不如过去稳固。
2023年,养乐多数据显示,其每日销量已经从巅峰期的700多万瓶,下降到了253万瓶,直接遭遇“3折”。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饮料市场太卷了,养乐多在平替和后辈的冲击下陷入经营困难是迟早的事。
但养乐多的下坡路,可不完全是被国产“逼”出来的。
01广东小孩的“白月光”,跌下神坛
不少人认为,养乐多能在国内爆火,靠的是“伪装国货”。
其实,回顾养乐多在国内巅峰期的发展路径,并没有刻意隐瞒自己“日本品牌”的特征,更别提伪装国货了。
价格偏高、定位不低的养乐多能在国内顺利发展壮大,其实多亏了一个大本营支撑:广东市场。
在广东和香港,养乐多(Yakult)也按照粤语发音习惯被翻译为“益力多”。
在粤语区,养乐多的广告语也从“今天养乐多了吗?”变成了“你今日饮咗未?”,几乎是每个广东孩子的童年背景音。
在广东,养乐多复刻了他们在日本赖以成名的绝技:毛细血管式的地推。
早在日本发家时,养乐多靠的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知名代言人,而是招募来了一批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推销的“养乐多小姐”。
这些“养乐多小姐”多半都是赋闲在家的家庭主妇和学生,养乐多不仅给她们提供了工作,也提供了社会认同感。
而“养乐多小姐”也不单单是养乐多的送货员,她们还负责产品介绍、维系用户、消费者教育等工作,堪称是养乐多的“全能大使”。
在日本一个热情满满的“养乐多小姐”,甚至能负担150多户的用户开发任务,效率远高于一般销售,她们在承担了日本63%的销售任务的同时,也顺带着帮养乐多节省了代言人的支出。
而广东版本的“养乐多小姐”就变成了蓝色保温箱+红色单车的“养乐多阿姨”或者“多多姨”。
在广州市老城区的街头看到类似打扮的阿姨,只要招招手,就能从她们手中买到冰镇的养乐多。
与北方地区常见的卖牛奶生意类似,养乐多早在“社区团购”还没普及的年代,就占领了品牌到居民楼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养乐多在广东还会积极找大学生兼职,帮他们完成地推任务。
在“养乐多小姐”们的推波助澜下,养乐多本身略高的定价,也被人情味十足的推广模式给掩盖,成功成为广东小孩们的白月光。
根据养乐多数据,目前养乐多在国内拥有3000多名“养乐多小姐”。
只不过,养乐多在广东以外的省份似乎很难复刻“养乐多小姐”的成功路径。
这可能还得益于养乐多在粤语地区的另一个营销手段:抢占TVB。
养乐多进入香港市场的时间要远久于在大陆发展的时间,所以在整个90年代期间,养乐多在TVB上投放了海量的洗脑广告。
除了经典小红瓶,这句“你今日饮咗未?”和掀开盖子一饮而尽的操作,都成了不少广东小朋友早就心驰神往的场景。
2021年,养乐多在全国销售698万瓶,其中广州市就单独占据了282万瓶的份额,放眼整个广东省只能更多。
所以在全国销量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养乐多在广东还得开启分公司、开设新工厂,才能满足细分地区的需求。
扎实的地推能力和广告,是“益力多”拿下广东市场的因素。
但在全国销量都在走下坡路的如今,广东这块最后阵地,养乐多还守得住吗?
02两把刀,瓜分日本巨头
养乐多在中国市场失去宠爱,跟中国平替的崛起脱不开关系。
2018年,养乐多在中国单日销售突破750万瓶,而就在养乐多的光环之下,诸如味全、蒙牛优益C、每益添等品牌正在暗中积蓄力量。
国产平替们对养乐多发起的“针对”,其实只瞄准了两点。
首先,养乐多在规格方面,被国产“平替”吊打。
爆火之后的养乐多,全身都写满了爆品密码。
在国产品牌的拆解下,养乐多总共有两大特点:独特的口味、小瓶规格。
而在国产复刻养乐多的时候,口味和瓶身设计被无情挪用,只有小巧的规格成了所有国产平替们颠覆的特点。
100ml装的养乐多,最大的设计原因,也是为了更好地增加“每天一瓶”的印象,保持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感。
不过,相比于养乐多的“小而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明显更喜欢“大而满”。
这几年大容量装的饮料爆火,也是印证了这一趋势。
常见的国产平替,如味全版本的“养乐多”乳酸菌,容量有435ml,常见价格则在8元左右。
对比之下,一排5小瓶装的养乐多总共500ml,建议零售价则高达13~15元。
口味类似、功效类似的情况下,大瓶吨吨吨的规格总能给人带来更畅快的体验,和性价比更高的既视感。
去年,正在全国饮料开启价格战、卷大瓶的同时,业绩告急的养乐多不但没有参团,还宣布给产品涨价,均价上涨1.1元。
本就在性价比方面不占优势的养乐多,这回算是彻底陷入了饮鸩止渴的陷阱中。
其次,养乐多的“健康”概念,早已被中国同行偷家。
养乐多在国内打开市场,且始终地位颇高,靠的就是其“益生菌”的概念打造。
在养乐多进入中国市场时,其实同类产品中早就有娃哈哈AD钙奶等产品,但是死磕“低温活菌”概念的,养乐多还是第一款。
在养乐多的语境下,一瓶养乐多中富含的100亿个活性乳酸菌,可以有效地呵护人们的肠胃健康,不仅养胃通便,还能消食促进吸收。
不过,这一噱头在几年前被无情地拆开。
在养乐多的配料表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水以及白砂糖,蛋白质含量只有可怜地1.3g/100ml,连普通牛奶的一半都不到。
而养乐多每瓶的糖含量高达16g,相当于3块方糖,糖分占比甚至高过可口可乐。
打着“健康”旗号的养乐多,其实是隐藏的热量炸弹。
就在整个饮料圈全部都开始卷低糖、无糖的时候,养乐多仅仅在2016年后知后觉地推出了低糖版本的小蓝瓶,去年还有更多菌群的小金瓶。
比糖分超标更致命的,当属养乐多赖以为生的“活菌”噱头被攻克。
国产不仅能对其进行1:1复刻,还在菌群参数上玩出了花。
比如味全乳酸菌,就号称自己使用了产自丹麦的活性乳酸菌,相比于“原版”菌群活性更高、数量更多。
蒙牛旗下的优益C,同样也打出了“适合中国人菌群”的招牌,不光菌群更多,还号称添加了膳食纤维,在“通便”的功效上一杆到底。
到了如今,饮料品牌已经卷向了更多的健康领域,各种功效齐全的中药材被加入饮料中。
乳酸菌饮料的真实有效性也经常被人们所质疑,在特殊的三年期间,养乐多还因为夸张的“虚假宣传”遭到罚款,直接沦为笑柄。
失去立足之本的养乐多,如今的卖点似乎只剩下了情怀。
03中国品牌的“师傅”,败给骄傲
饮料行业,越卷越宽。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认为:食品饮料行业永不过时,永远是朝阳行业。
但“永恒的”朝阳行业,并不意味着赛道没有危险。
养乐多在国内市场失宠,其实也印证出了大部分日系饮料的共同困境。
养乐多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是产品定位出现了失衡。
过去,养乐多之所以在日本和广东地区发家,靠的就是接地气的“养乐多小姐”社区推广模式。
有“养乐多小姐”们支撑的市场,养乐多显得亲民、接地气。
但养乐多在走出广东,来到其余省市发展时,“养乐多小姐”模式却始终没有跑通。
这就导致了养乐多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原本应该是亲民、社区定位的养乐多,如今只能在7-11、罗森等便利店中见到。
养乐多较高的定价、高级的售卖场景,给它赋予了原本不明显的“小资”定位。
养乐多的x格有多高?在新茶饮圈子里,养乐多一度被视为“益生菌”的代名词,茶饮主打健康理念的主要Buff。
比如在2019年,喜茶推出的“石榴养乐多波波冰”,就因为放大版本的养乐多包装爆火。
CoCo都可也推出过养乐多沙棘汁、养乐多葡萄柚等混搭饮品,一度很受欢迎。
而到了如今,养乐多=益生菌的公式早就不再成立,新茶饮也纷纷放弃了在产品中添加养乐多作为噱头。
想在产品中主打益生菌的新茶饮,都开始了自我研发、超越养乐多的道路。
比如上海白领的“白月光”Blueglass酸奶,在去年推出产品“轻盈小蛮腰”,其号称益生菌含量高达1000亿,也因为过于强悍的“功效”成为了打工人的新型“泻药”。
在经过五花八门的产品洗礼后,现在的消费者,早就对“益生菌饮品”的功效有了较为理智的认知。
有专家质疑过养乐多:虽然号称内部有100亿益生菌,但是在经过长途运输、储藏之后,真正能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又能有多少呢?
需要补充益生菌的人群,可以有更专业的保健药品供人们选择,益生菌饮料的定位,也开始变得尴尬了起来。
而这一理念正在席卷市场,最终结果就是:养乐多的退化不是个例,国内益生菌饮料的整体市场规模都在缩水。
2022年,乳酸菌饮料的整体市场占比一度高达6.91%,但是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降低到了4.65%,比之前缩水了30%左右。
除了定位失衡,养乐多一直秉承的“匠人精神”也是它最大的桎梏。
多年来,养乐多一直坚持同一套包装设计、为数不多的口味开发,显然是对自己的工艺和理念十分自信。
但自信也慢慢变成了自负,即便市场对大包装、无糖版本和更多口味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但养乐多看在眼里,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和同样被卷下神坛的三得利乌龙茶一样,养乐多也是将过去的成功经验,误认为成了最大的护城河。
消费市场一直在变,在单一时代称霸市场,并不代表同一套财富密码也可以顺延到下一个时代。
其实并不能说日本饮料的大单品策略就不能打,毕竟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日本饮料还是成为了不少中国品牌的“师傅”。
只不过,无数中国品牌在摸着日本饮料过河之后,也慢慢把骄傲的日本品牌甩在了身后。
跟随消费趋势,即时对产品做出改进,才是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公式。
再能打的单品,也逃不过时代的围剿。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