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布语,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中国汽车第一城,换人了!
近日,深圳官方透露,2024 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293.53 万辆,锁定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的位置。
要知道,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排名前五的城市还是:
广州(317.9万辆)
重庆(231.8万辆)
上海(215.6万辆)
深圳(178.6万辆)
长春(156.7万辆)
短短一年时间,深圳的汽车产量就“狂飙”突进,增长了115万辆,增速高达64.4%,从第四位直接登上榜首。
凭借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出色表现,深圳在去年前三季度也以5.4%的GDP增速,领跑一线城市。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深刻影响中国城市格局,有人反超,有人掉队,名次变化的背后传递出重要信号。逆袭的重庆合肥,坚守的上海广州,弯道追赶的北京,各显神通。
这场汽车产业的“大洗牌”,将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未来?谁又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01
2024年,中国向汽车工业的顶尖强国,又迈进了一步。
这两天,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的年度“汽车成绩单”: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规模上不仅远远甩开了美国,也领先于日本、德国等老牌汽车强国。
近两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增量,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从去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深圳、合肥进步最为明显,全国汽车产量前五的城市是:
深圳(182.9万辆)、广州(179.34万辆)、重庆(173.5万辆)、合肥(131.1万辆)、上海(128.8万辆)
毫无疑问,在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新旧交替中,身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又走在了最前面。其夺冠的底气,主要来自“迪王”比亚迪的强力助攻。
2024年,比亚迪全年产量高达430.41万辆,同比增长41.34%,创下历史新高,远超国内任何一座城市。
去年11月,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完成第一个500万辆的目标,比亚迪用了15年,第二个500万辆,比亚迪仅用了15个月。
比亚迪的生产基地,遍布全国,在西安、长沙、常州、合肥等多个城市都有生产线。不过,深圳作为比亚迪的发源地和总部所在地,仍是比亚迪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据当地媒体报道,比亚迪已斥资315亿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投资了三期项目,第四期项目也已签约。目前比亚迪在深汕的50万辆整车产能超级工厂已经全面达产,另一座同样产能规模的超级工厂即将于今年年中建成投产。在深汕合作区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后,比亚迪在深圳的产能预计还将增加100万辆。
也就是说,深圳汽车产量的“狂飙”还远远没有到头。
除了拥有比亚迪和华为两家龙头企业外,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里,深圳也诞生了一批如元戎启行、速腾聚创、卓驭科技、汇川技术等“独角兽”企业。据深圳新闻网介绍:
目前,深圳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2700家,已经构建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与很多有着几十年工业历史的老牌汽车重镇不同,深圳是一座完全靠着新能源产业崛起的汽车城市。在燃油车时代,深圳的汽车工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却成为中国汽车的新高峰。
根据《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
如今来看,深圳已提前实现了目标。今天,中国每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在深圳制造。
02
深圳之外,另一匹值得关注的“大黑马”,是山城重庆。
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121.4万辆,一举超过了连续五年产量第一的广州。不过,前三季度广州又实现反超,领先5.88万辆,两者呈现胶着之势。
事实上,就像两座城市在GDP排名上的争夺一样,近年来,重庆与广州在汽车产业上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2016年,重庆汽车产量曾高达315.62万辆,连续3年登顶全国第一。
然而在此后的7年里,广州的汽车产量一直领先于重庆。2023年,广州的汽车产量达到317.92万辆,而重庆为231.79万辆,两者之间相差90万辆。
重庆并不是衔着“金钥匙”出生,其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可以说相当坎坷。比如,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而身为传统汽车重镇的重庆,是第一批感受到产业寒冬的城市,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业绩出现大幅下滑。2018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较2017年下滑了17.3%。到了2019年,汽车产量继续缩减至138.3万辆,只有巅峰时期的4成左右。
如今,重庆汽车产业能够卷土重来、大幅收复失地,同样与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有关。
2024年1-11月,重庆市的汽车总产量达到了222.8万辆,同比增长7.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1.29万辆,同比增长100.4%。在主要城市中,重庆的新能源车产能增速是相当高的。
有网友评论说:重庆能够在新能源车的赛道中崛起,靠的就是“一部车”——华为加持下的问界。根据最新的产销快报,赛力斯2024年度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2.9万辆,占重庆市新能源车产能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赛力斯旗下的问界M9,发布12个月以来,累计交付了15万辆,连续9个月蝉联中国市场50万以上月度销冠,以一己之力撑起国产豪车品牌的一片天。
然而,重庆的逆袭不只是靠押对了华为,也得益于这当地对于汽车产业“刮骨疗毒式”的改造。
近年来,重庆一直在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布局,引进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据《重庆日报》报道,2024年上半年重庆全市汽车产业签约项目179个,签约金额达1300亿。
除了赛力斯之外,重庆自身的龙头品牌也转型中逐渐走出低谷。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总销量达268.38万辆,同比增长5.1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3.46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
重庆汽车工业从负转正,对于经济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2024前三季度,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工业增速高达 25.9%。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也让重庆坐稳了GDP排名第四的位置。
在新能源的大潮下,船小确实好掉头,但大船未必就没有回转的空间。重庆,演绎了一个传统汽车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
03
在2023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某车企贴出标语——“不转型,就是死”。一句话,道出了传统车企面对新能源浪潮时的焦虑。
这种焦虑感,也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汽车重镇中。
智谷趋势梳理主要汽车城市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基本都提及“布局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内容。在GDP万亿以上的26座城市里,几乎没有哪座城市的产业布局不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然而,拿到“入场券”是一回事,各城市在转型的力度和结果上却是天差地别。总体上看,中国的汽车城市在2024年正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
一种是主要依靠新能源汽车带动的城市,如前文所述的深圳、重庆等,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带动经济增速和工业增长表现优异;
另一种则是主要依靠大国企和合资厂为主的传统汽车城市,受到燃油车市场萎缩的影响,原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
比如前几年靠着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上属于“VIP玩家”的上海,去年因为上汽集团在燃油车市场上的一路萎缩,前三季度汽车产量已经降至第五,甚至要逊色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增长突飞猛进的合肥。如此下去,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的“带头大哥”,可能要易主了。
广州统计局也明确表示,广州汽车产业正处于“动能转换的深度调整期”,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将对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做出重大改变。为了表明改革的决心,11月,广汽将总部从珠江新城CBD举家搬迁至番禺区,宣布三年“番禺行动”正式启动。
传统汽车重镇长春的一汽集团也宣布全力向新能源转型,并定下目标:2025年,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4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将超过50%。
转型必然会有阵痛,但是只要主动拥抱改变,当前的危机也是一次排除沉疴、彻底转型的机会。
正如赛力斯给了重庆汽车第二次春天一样,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凭借坚定果敢的魄力、奋起直追的行动,成为这场产业大洗牌的最终赢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