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机器人会是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吗?

“我有两个特别大胆的预测:中国将‘统治’人形机器人制造,它很可能是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吴晓波,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

智元的人形机器人工厂在上海奉贤的四团镇,从虹桥打车过去,花了我196块钱。到了那里,才知道原因:这里距离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约十里地,招工和供应链配套都很便利。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电车的零部件高度重合,或者说,后者就是初代版的机器人。

应该很少有人来这里参观,我看到的是正在进行时的生产场景:工厂是一栋标准厂房,一楼是组装和测试车间,有几十名技工在安静的工作,他们可能算是中国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组装工了。几乎所有的工种都是手工作业,还没有完整的流水生产线。几台关键零部件的测试设备是自主研发而成的。二楼是一个小型的训练场,上百个完成组装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行走测试。智元的机器人身高一米六,我遐想了一下,如果晚上熄灯后,一个人站在森森然的机器人集群中,很有一种未来的既视感。

图片

智元生产车间

年轻的厂长告诉我,这家工厂原本是生产扫地机器人的,到去年的11月才改造生产人形机器人,目前,年组装能力可达5000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工厂。

图片

人形机器人测试

从工厂出来,我又去了位于张江的智元数据采集中心,那里更像一个现实世界的孪生场景。在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上百名数据采集人员在对机器人进行重复练习,智元采用的人力成本最高的“真机数据采集模式”,光是一个机器人从桌上把玩具抓起来放进篮子里的动作,便须训练数天,采集和审核上万条信息。在这个数采中心,智元一年能完成亿级数据采集。

图片

“教”人形机器人扔垃圾

我亲身测试了一个已经完成训练的场景:我在桌子上随意倒了几处茶水,机器人可以在没有遥操员的帮助下,自动把茶水抹去。

图片

人形机器人自动擦拭污渍

我是3月18日去智元调研的,就在一周前,这家企业发布了第二代的灵犀机器人X2和首个“机器人通用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3月24日,创立刚满两年的智元宣布完成第九轮融资,估值飙升到150亿元。

02

智元是我走访的第三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近两年大热的名词,意指“具备身体的智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人形机器人,它的核心技术由大脑软件和本体硬件构成。

去年9月,阿里巴巴主办的云栖大会,第一次组织了机器人专场,全国有14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参展。在那里,我首次见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的中国“人形机器人军团”。参展的很多企业如同智元一样,都是2023年前后冒出来的,其背后的技术背景大多来自京沪和杭州的著名高校。

图片

云栖大会人形机器人专场

在筹备年终秀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要领着一个人形机器人上台。然而,我的同事联系了十多家公司,居然都被婉拒了,理由也很能理解:在那时,没有一家企业敢于保证,在实时直播的时候,机器人不出问题。

最后,在12月30日的年终秀现场,陪我上台的是一个四足机器人,它的生产厂家就是现在火到了天边的“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它也是我调研的第一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

图片

年终秀现场,云深处的机器狗

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已经被运用于很多真实的工作场景,在隧道监测、消防救援和货物运输等领域都已投入使用。在一次测试中,四足机器人驮着物资爬到了5200米海拔的珠峰大本营。与相同性能的美国波士顿动力四足机器人相比,云深处的生产成本约为它的四分之一。

今年2月底,我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调研,它的研究主体是港中大深圳分校,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之一。它首创研发的攀爬机器人,目前已被应用于大桥和风力发电机的检修。在去年9月,它还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人形机器人的科普专著——《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

图片

深圳调研,血管里的机器人

到我写这篇专栏的时候,我已经先后走访了六家机器人企业。本周我将赴北京,走访银河通用、千寻智能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然后再前往深圳和杭州做第二轮实地调研。我会把这次系列调研的心得陆续与大家交流。

03

“‘生而全球’浪潮与人工智能革命,是这一代中国创业者最为重要的两个百年机遇。”在去年最后一场的年终秀上,我如是说。

如果没有2022年底OpenAI公司催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浪,机器人的大脑技术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突破,而今年DeepSeek的黑马式出场,让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获得了一场弯道追赶的胜利。在AIGC技术的持续推动下,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赛道面貌已经日渐清晰。

图片

我有两个特别大胆的预测:

其一,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原发性研发和制造中心。

这一判断取决于三个优势:中国拥有数量最大的工程师和创业公司集群,应用场景最广的产业和消费市场,以及最齐备和性价比优势的供应链。目前,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了约63%的份额,这一比例在未来相对长的时期内很难被撼动。

其二,以两足人形、复合人形和四足机器人为核心表现的机器人制造,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

在过去的2024年,中国有两个十万亿级的产业,分别是汽车和房地产,未来十年,养老产业将成为第三个,而智能机器人有极大可能成为第四个。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电动车为中国制造业续命了十年,那么,正在光速崛起的机器人将再续命二十年。所谓国运,大抵如是。

图片

不过,在实地调研中,我也分明感受到这个行业的炙热和泡沫化。尽管风险投资和股市已经把机器人概念翻炒了很多遍,而实际上,相关企业的收入非常之低,其中,名气最大的杭州宇树在去年的营收约为3亿元,已是行业第一。

尤其令人好奇的是,有一些基础性的难题仍然亟待破解:

——看上去非常性感的人形机器人迄今仍然没有找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与电动汽车不同,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性爆发,还有待持续的试错;

——目前的数字采集方式,无论是真机模式、仿生模式或穿戴模式,都存在种种缺陷,具备指数级能力的采集模型仍有待探索和突破;

——得到行业集体认同的通用型具身大模型的标准还未形成,技术路径仍未收敛到位,各种粗放的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

——最后,还有一个正在机器人行业和投资圈被热烈讨论的话题是,谁将是本轮人形机器人大战的终局胜出者?它是现在已经入局的创业企业,还是正在场外虎视眈眈的巨型科技公司?

好吧,我似乎在目睹和叙述一个创世纪的传奇,它刚刚响起序曲,前途有无数的“踏脚石”、陷阱和沼泽地,唯一没有的是清晰的道路。

那天在智元,我与联合创始人彭志辉对桌交流。1993年出生的他在华为工作时就被视为“天才少年”,在网上,他被昵称为“稚晖君”,是B站的百万粉丝UP主。作为一位明星创业者,志辉的身上散发出的青涩的理工男气质,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马化腾、王兴或张一鸣。

那一刻,我有点恍惚。

图片

吴老师与彭志辉对桌交流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