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新势力2025:一场供需双向奔赴的升级之战

关注
正是因为新势力们让更多的真实需求得以高效匹配,才会有新旧交替出现。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解码Decode(ID:kankeji001),作者:解码工作室,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18年拼多多赴美敲钟,张勇和刘强东在不同场合都被问到的同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拼多多以及它带来的竞争?

在没有对齐颗粒度的情况下他们的回答却出奇的一致,前者说“便宜当然每个人都喜欢,甚至是最大的用户价值;但同时,每个人都想要好东西”,后者答“如果你在中国购物过几次,也许只要三次,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字里行间传递的都是:下沉市场终将会走进消费升级的欢乐场。

个中缘由不难理解,2019年京东、阿里大丰收,前者Non-GAAP净利润大涨211%达到107亿,后者同比增长虽然仅有12%但数额来到了934亿。更重要的是,由它们主导的电商叙事已是不可悖逆的产业圭臬。

基于流量分配准则,头部供给乐于用营销费用和“流量税”将雪球越滚越大,反馈到平台端自然是佣金水涨船高。然后平台再通过买量抬升价值,持续向头部供给输出。

克里斯坦森曾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打败既存领先企业的方法:要么削弱它的根基,要么创建新的市场。创新能够把简捷、方便、价廉、易理解的产品带入复杂和高价已成为常态的市场之中,最终重新定义整个产业。

而在电商市场,伴随技术的演进与认知的更迭,新势力通过社交裂变、兴趣推荐和私域流量等新基建,完成了一次对旧势力的供需重构。

只不过鲜有人注意到,“平权革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量。

“平权革命”

曾几何时,下沉市场和消费升级是两个堪称水火不容的词汇。

2019年拼多多百亿补贴刚登场,面对来自下沉市场的“突袭”,两位老大哥决定以牙还牙,淘特和京喜拼拼相继上线。

但京喜拼拼仅上线一年半,撤城、裁员、拆分合并闪电般上演;淘特坚持到2022年喜提3亿AAC(年度活跃消费者),代价是2021年前三季度联合淘菜菜给阿里贡献300亿亏损。

事后复盘,主流声音认为用消费升级的路数去打下沉市场行不通。至于为何行不通,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有一种说法是,在下沉市场“低价”具有绝对统治力,消费者可以为了便宜而忍受商品瑕疵,但随后拼多多又站出来现身说法,表明五环外的消费者不全是低价信徒。

2019年开始的百亿补贴,帮助拼多多完成了从白牌到品牌的扩容,但实际上拼多多并不是借此向后者靠拢,而是为隐隐抬头的“需求平权”铺路。

所谓需求平权,是指通过社交裂变、兴趣推荐和私域流量等新基建,打破传统消费分层,实现用户需求的平等对待和满足。

套用郭德纲的一个段子更容易理解,喝咖啡不一定高雅,吃大蒜也不一定就低俗,本质上是不同场景下个体需求的区别。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实的需求只是口渴,平台不是非要给他推荐一杯高客单价的咖啡或酒饮,合适价位的矿泉水可能更符合他的需求。需求不存在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恰当的满足。

需求平权重新定义了电商市场的消费分层,强调满足更广泛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少数高消费群体。社交裂变、兴趣推荐和私域流量等新基建,成为发现更广泛需求的望远镜,而与需求平权一体两面的供给平权,则是满足需求的传送带。

与需求平权同理,供给平权的价值在于:品牌也好、白牌也罢,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由真实需求决定供给。

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流量(利益)分配者变成了价值链接者,确保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

供给平权在电商层面的最佳体现,既有从田间直接到餐桌的农副产品,也有直播间没有LOGO的工厂货,一个“平替风暴”可以解释所有。

而这股风仍未停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理智越来越占据上风,另一方面则是在9.9元垃圾袋和纸巾之外,依然有大量品类存在着没有被满足的平替需求。

而解决这部分需求,又是一个关于供给的新课题了。

“新质供给”

美国的大型零售商在发展中几乎都踏进了同一条河流:即把自由品牌摆上货架,比如沃尔玛的George和MM、山姆的Member’s Mark、Costco的Kirkland——但它们本质上是一个只在自家卖场销售的白牌商品。

这类商品其实是卖场基于自身市场份额优势,倒逼代工厂开发的定制SKU。因其带来了定价与供应链成本管理优势,又反向增强了零售商的竞争力,2024年Kirkland就给Costco贡献了三分之一营收。

而无论是定制SKU还是自营品牌,核心都是渠道对供给的改造。

在中国市场,实体零售的学徒们几乎都沿着同样一条路线,但要论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改造,还得是电商。

电商的上半场,打通重组了上下游供应链,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线上零售市场,缩短了交易链路;而下半场则是学习美国大型零售商,用渠道改造供给。

但大型零售商做供给改革,本质上是依靠渠道的绝对优势,沃尔玛和山姆有更多的店和SKU,Costco则是靠会员粘性和复购率。而这一轮电商新势力对供给的改革,更多是基于需求平权下被发现的更广泛需求。

换言之,用户的需求被发现,与之相随的就是供给要跟上。

而供给改革的首要问题,正是长久以来困扰制造业的老生常谈——强制造,弱品牌。

曾被誉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的广东省惠东县,最高时期包揽了全球超过80%的女鞋商品生产,但因强制造弱品牌困境,让惠东近5000家鞋厂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

但去年,一双 “又丑又土”加绒勃肯鞋又把惠东县推上了宝座。在小红书上,仅#加绒勃肯鞋脏了怎么清洗#就有3万+篇笔记;在拼多多上,售价均在百元以内的商品单款销量高达500万+件。

图片

加绒勃肯鞋爆火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渠道改变供给的故事。

起初是惠东商家发现勃肯鞋的潮流趋势后,针对秋冬季节又开发出了加绒款。但上架后因竞争激烈,销量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

去年9月被拼多多加码“新质供给”的消息吸引,在得到平台“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多项政策以及平台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扶持后,惠东当地一大批举步维艰的鞋厂很快打开了局面,仅是一家中型制鞋厂的单日出货量就能达到1.5万双。

类似的案例还有泉州纸尿裤、沧州美妆刷、慈溪小家电、平度假睫毛、东海穿戴甲、亳州花草茶等产业带,在这些新质供给的改造进程里,几乎可以看到相同的关键因子:

商家强烈的创新意愿和足够能力、平台的大力扶持(数据开放、成本减负)。

尤其是成本减负,典型如惠东县的傅秋,因为一系列扶持,使其销售的勃肯鞋单双销售成本下降40%,一双150多元的勃肯鞋,在拼多多只需卖90元。

今年拼多多又在“百亿减免”的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未来三年,拼多多要在供给侧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和资源,帮扶商家完成新质生产趋势下的转型升级。

“千亿扶持”出台的背景,可参考拼多多CEO陈磊在Q4财报电话会议里的表述:

当前,我们看到在一些产业链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竞争情况。长期的同质化供给会导致商家的利润被不断压缩,创新的动能以及投入的力度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这种占位商家的行为似乎是与此前需求平权的消费者占位相悖,但内里依旧是惠商即为惠民的逻辑。消费者需求被发现,就需要有新质供给去满足,可以品牌或白牌商品,也可以是新形态的产品或服务。

在加绒勃肯鞋的例子里,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工厂作为生产方开始研读市场脉搏,尝试找到“流量密码”;二是平台扮演的角色不止是交易撮合,更是供需双方信息匹配效率的加速器。

“千亿扶持”的目标就在这里,利用经济激励手段扶持商家,使其成长为既懂生产、也懂市场的新质供给,并成为中国电商行业下一代供应链的核心资产。

尾声

过去五年,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是:电商市场已有阿里和京东两个庞然大物了,为何还能跳出一个拼多多?最近两年,又要加上抖音和腾讯。

如果换个问法就是,拼多多、抖音和腾讯从哪里找到的市场增量?

答案就藏在“平权革命”里,从需求平权到供给平权,电商新势力们描绘的是一副信息高效匹配的新画卷。

高效匹配背后实际是平台对规则的升级,用一句话解释就是电商新势力改变了平台的行为逻辑:

从客户共谋到用户共治,也就是始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

旧的流量分配机制不仅导致天平始终向一方倾斜,也会让消费者增加更多的隐性成本。而在新的规则下,需求被及时发现并满足的同时,商家完成了新质进化,平台也增进了用户体验和拥有了高质量的供应链。

正是因为新势力们让更多的真实需求得以高效匹配,才会有新旧交替出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