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周文猛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家曾被估值超过20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突然萎靡了。
近日,新浪科技走访了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闼机器人)的“北京研发中心”,发现该办公地仅留有10余个工位,其余工位已全部被物业收回。
现场员工及离职员工们透露了公司近况:
第一、如今的达闼研发中心,已经没有研发了。去年9月,达闼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人员缩减,当时研发人员几乎被全部裁撤。
第二、北京地区曾是达闼机器人国内员工最多的办公区,人员最多时曾在丰台、西北旺、望京等地拥有多个办公点,不过如今,北京已缩减至只剩下望京的10余个工位。
第三、过于庞杂的业务模式,以及较为混乱的管理机制,导致了达闼产品研发及落地推进的滞后,最终错失先发机会,事后可能不再被资本看好,一直处于“缺血”状态。
第四、如今有上百名员工的薪资以及赔偿金尚未发放,如今累计欠薪已超千万。多名员工将达闼告上法庭,但最终因“达闼已无可执行财产”而作罢。
研发中心,没人研发
达闼机器人官网上“北京研发中心”标记的地址仍为“望京SOHOT3B座33层”,不过目前,这一楼层已被望京SOHO物业单位全部收回并对外进行招租中。在新浪科技实地探访时,该楼层所有区域出入口均已上锁,并贴上了对外招租的广告。
据员工王谋(化名)介绍,达闼机器人原本包下了整层作为办公区,同时在该楼35层和36层也各有半层的办公区。不过在新浪科技探访中,35层已经找不到达闼科机器人的踪迹,36层同样也是整层楼均控制被上锁待租中。
而在该栋楼的38层角落处,在一个仅有10余个工位的小型办公区,门口处赫然张贴着达闼科技的LOGO。新浪科技发现,在工作日的下午时段,在座位上的员工仅五六人。有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这一小型办公区内,就囊括了达闼机器人总裁办、市场以及销售等多部门人员。
据王谋透露,在2024年上半年,达闼科技全国人员较多的办公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成都,其中北京是人数最多的,有200人左右,且均集中在望京SOHO办公,不过目前已经寥寥数人。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办公区定位为达闼“北京研发中心”,但目前已经没有研发人员。另一位达闼离职员工杨亦(化名)透露,“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达闼科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人员削减,其中研发为削减重灾区,几乎全部研发人员均被裁撤。”
在与新浪科技沟通中,达闼科技市场人员回应称,“公司确实有人员离职,也做了业务和产品聚焦,之前的产品线和业务线太多了,现在有所缩减。”该人员表示,“目前公司约有150人左右,分散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
不过在杨亦看来,从目前北京办公区的工位和上海、广州等地的情况来看,达闼科技目前的在职人员“很可能不到100人”。
创始人被指“一言堂”
从最多时的800多名员工,到如今人员锐减至百余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达闼机器人今日之结局?
多名离职员工还原了公司的基本面。
据员工李单(化名)介绍,在2024年1月,达闼机器人便进行过一次全员会议,下发了公司薪资10000元以上员工只发50%薪资的通知。彼时,公司便开始出现人员离职现象。而在2024年3月、5月以及9月,公司又分别进行了数次较大的业务和人员缩减。
大量离职员工被欠薪背后,达闼机器人“缺钱”成为根本原因。李单及多人一致认为,“因为融资困难和公司业务造血能力不足,资金不足迫使自己成为被欠薪的人。”
他们复盘后发现,达闼的业务模式过于庞杂,以及混乱的组织管理方式,这些都成为拖慢其研发和产品落地节奏的关键,最终让公司逐渐失去市场先机。
“人形机器人就已经够超前了,而公司要做的还是云端人形机器人,涉及云、网、端、脑等各个维度,每个环节都要投入,这本身就需要耗费非常大的资源和精力,此外公司还有数字人、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产品,业务太多了,太杂了。”
据李单介绍,仅研发环节,达闼此前便有四个独立的研发VP(副总裁),此外还有数个AVP(预备副总裁)。
“这么多的研发VP都是向黄总(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汇报,而且研发方向基本也是黄总定的,此外黄总还要管销售、市场等事情,过于集中的‘一言堂’式管理模式,让公司研发和业务都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组织缺乏自我纠错能力,更多是围绕着人去做事,而不是围绕场景去做产品,最终也就慢下来了。”李单表示。
在这些员工看来,过于宏大且超前的愿景规划,匹配并不太成熟的公司组织管理模式,导致了公司产品及业务能力逐渐落后于市场。“如果公司能早一点断臂求生,也许结局会比今天好一点。”
人形机器人,该降温了?
在一定程度上,AI大模型快速发展带来的机器人“智能”水平提升,为人形机器人这一产品形态加速成熟带来了一定助益。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是,在更为真实理性的商业场景下,如何以更低成本且最高效的方式解决特定场景问题,才是市场更愿意接受的。
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曾指出,“具身智能行业目前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但商业化前景不明,变成了早期VC想回避或退出的类型。”即使对备受关注的宇树机器人,朱啸虎也认为其“没有为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直言“公司最近在退出具身智能项目”。
对此,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猎豹移动的董事长傅盛也赞同道:“人形机器人行业不仅有泡沫,而且这个泡沫对行业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泡沫’。”“资本过度追捧预先编程的噱头,反而冷落真正技术突破。”
资本及市场的一时热捧,或许能够激发大众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好感和关注,但热情消散后,如何凭借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快速落地的业务拓展能力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打造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或许才是每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需要去思考的。
“商业化没有很明显的进步!其实几年前,达闼机器人就秀跳舞了,但今年,他们还只能秀跳舞!是不是很搞笑?”多位达闼离职员工叹息道。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