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进口美国电影之后,市场会怎样?

关注
其他国家影片迎来机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刘南豆,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靴子落地。早在上周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的第一时间,便已有流言传出,内地市场的反制措施之一很可能会是禁止美国电影引进,一时间引发行业热议。

到4月10日,有记者询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一事是否会影响到美国电影进口,国家电影局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势必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好感度进一步降低。我们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

图片

图源:国家电影总局

“适度”究竟是多大程度,目前还很难判断。但已经确认引进并定档的影片应暂时不会受到影响,如将于4月30日上映的,被视为《复仇者联盟5》之前“第N次前哨战”的《雷霆特攻队》。由于该片中并没有太多观众熟悉的漫威英雄,目前该影片在猫淘双平台的想看数仅6.5万,也足以印证国内观众的确对美国影片好感度进一步降低。

图片

《雷霆特攻队》(图源:豆瓣)

这也证明了,这一政策信号将产生的更大影响,并非在观众端——毕竟很大一部分观众也已经不具备去影院观看美国电影的观影习惯,而是在影院端,因为美国影片是支撑影院冷档期供给的重要来源。少了美国电影的供给,目前本就惨淡的冷档期电影市场,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雪上加霜”。

不过,国家电影局发言人同时也提到了,“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引进世界更多国家优秀影片,满足市场需求。”这无疑给其它国家的外语片在华发行提供了重要机遇。

除美国电影之外,以票房计,日本电影是国内电影市场外语片中毫无疑问的“第二支柱”,配合上二次元经济的发展,日本电影在国内市场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不仅如此,近年来欧洲影片、南亚及东南亚影片,也在内地市场屡现爆款,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冷档期时的观影选择。

减少进口美国电影之后,市场会怎样?或许我们在几年前也已经短暂体验过了类似的情况,只能寄希望于补位者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动力,让影院起码“有片可放”。

作为“鸡头”的美国电影

先来看看美国电影近年来实际所占的市场份额。

据拓普数据,2024年美国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为61.3亿,占进口片总票房的61.7%,比过去7年的占比都要更低。放到425亿的总票房当中来算,美国电影仅占其中的14.4%。

图片

(图源:拓普)

这一比例可能比很多人的想象都还要更低。上一个十年,随着《阿凡达》《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等系列影片在内地影市的狂飙突进,美国电影一度是刷新影市票房上限,不断吸引新观众入场的利器。2018年是一道显著的分水岭,随着国产影片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引进片票房占比从这一年开始下滑。经历疫情之后进口片更是一蹶不振,彻底沦为电影市场的配角。

图片

《阿凡达》(图源:豆瓣)

不过,2024年的进口片票房及其在全年电影票房中的占比其实同比已经有所回升,只不过回升的主角并非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而是日本电影与其他国家/地区电影齐齐发力。

因此,此次的政策调整也顺应了市场的显著趋势——观众对美国电影的兴趣一再下探。

毒眸在过往的研究(点此阅读:《2023,好莱坞大片没有遮羞布》)中也曾指出,好莱坞影片在国内市场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口碑不佳”“IP续集过多失去新鲜感”“与我无关”等等,还包括其整体的营销宣发体系,已经完全没有跟上国内市场的进化脚步,令其触达增量观影群体异常困难。近些年难得浮现的小爆款,观众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

图片

(图源:灯塔研究院)

但是,票房占比小,就意味着可失去吗?并非如此。

好莱坞影片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补充冷档期的供给。

国产影片中,能对票房产出报以较高预期的重点项目,已经完全倾向于热门档期上映,冷档期几乎难觅踪迹。尤其到今年,冷档期只有积压片与小成本文艺片上映,这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是一种常态。而好莱坞影片恰恰是冷档期中能避免影院“无片可放”窘境的最佳选择。

据灯塔报告,2023年非档期时间的33个周末里,有12周的票房冠军是进口片,其中9周都是美国电影,接近三分之一。对比其在全年总票房中的占比,很显然,美国影片对于冷档期的贡献度要大得多。

图片

(图源: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024年亦是同理。就看3月,《沙丘2》《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功夫熊猫4》的上映,支撑当月大盘在春节档影片缺乏长尾效应的情况下拿到27.88亿的成绩,也是疫情后的“最强三月”。

而今年三月,国产影片纷纷让位于“哪吒效应”,定档上退避三舍。好莱坞的《美国队长4》《白雪公主》等重点影片在国内加起来甚至不足1500万票房,这才让三月影市降至冰点。及至四月清明档到来之后,这一局面也不见好转。

图片

《白雪公主》(图源:豆瓣)

“冰点”有多冰呢?截至4月13日,2025年全国单日票房在2000万-3000万的天数达到10天,而处于2000万以下的天数也同样达到10天,比去年全年2000万以下的天数多了一倍。

单日票房2000万以下是什么概念?过往基本上只有在影院大量暂停营业的2020年和2022年才会发生,疫情前的几年里甚至单日票房下3000万的情况都没有发生过。

图片

(图源:灯塔研究院)

算一笔简单的帐,据灯塔数据,2025年目前全国营业影院数为12853家,影院收入按票房分成46%计,当单日票房仅2000万时,每家影院平均单日收入仅715元,这就算是在三四线城市也根本无法覆盖房租、水电、人工成本,全国影院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年初时,陈思诚曾提出一个论断,“中国有一个红线,这个票房红线如果达不到,中国70%影院是要关门的,这个红线就是年产票房要达到480亿。”若按陈思诚提及的480亿为标准,去年的年票房有11.5%的营收缺口。

但年票房要回到480亿以上,关键就差在冷档期上。2024年的热门档期票房甚至还是高于2021年的,但冷档期票房差了56亿,若对比疫情前,已经近乎于腰斩,直接导致总账算不过来。

图片

(图源:灯塔研究院)

更不必说,冷档期还是培养观众观影习惯的重点。当冷档期越来越缺乏供给,观众只会越来越失去电影消费习惯,这是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根基提出挑战。而国产片的供给量,客观来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抬升,尤其是大制作影片,周期更长,定档更加谨慎,难担救市重任。

几家欢喜几家愁

“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之后,躺在今年待映片单上的好莱坞大片已然变得岌岌可危。

稍显乐观的是,在内地影市尤受欢迎的好莱坞IP系列,2025年都没有新作上映。目前在待映片单中,有可能对内地影市带来较显著票房效应的影片仅有:被视作DC打响触底反弹第一枪的《超人》(2025年7月),前作曾引发破圈观影的高口碑动画《疯狂动物城2》(2025年11月),以及大IP续作《阿凡达3》(2025年12月)。

图片

《疯狂动物城2》(图源:豆瓣)

诸如《复仇者联盟》系列、《哥斯拉大战金刚》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新作均在2026年或2027年上映,彼时,事情或许还能有回旋的余地。

不过,以漫威影片为典型代表,其在内地影市的衰落恰恰是因为疫情时期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打断,使得其基本盘大量流失,不再充当被年轻观众认可的社交货币。同理,其他IP系列影片也有可能基于同样的情况而失去票房号召力。

不仅新作受限,在去年被视作解决冷档期供给问题的“良方”——重映片,同样选择大大受限。比如,去年重映的八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累计票房达到了3.88亿元,平均单片票房超越不少新映的进口片。从国庆档之后,一路上映到12月,完美填补了冷档期无片可看的空白。

图片

(图源:微博)

但《哈利波特》系列也是美国电影,包括许多具备重映价值的影史经典都是美国影片,未来再试图利用重映工具填补供给也将更加困难。

只不过,对于其他国家的进口影片来说,反而是一重利好。进口片在中国市场上映时间都以冷档期、三天短假期、暑期档为主,严格来说与国产片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多,而更多是面临进口片内部竞争。美国影片的退出,让它们不论在进口概率上还是竞争环境上都能更有机会。

从去年开始,其他国家影片越来越多小爆款出现,彰显出内地电影市场的包容性与活力。

作为“第二大支柱”的日本电影,在2023年与2024年捷报连传,依靠《铃芽之旅》《灌篮高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影片,连续两年在内地市场拿到23亿以上票房。可惜的是,2025年待映片单中,中国市场较为青睐的创作者新海诚、宫崎骏均未有新作,类似《间谍过家家》《排球少年》等新近大热IP也相对较少。除《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这样的年更作品之外,仅《鬼灭之刃剧场版 无限城篇》和《魔法少女小圆:沃普尔吉斯的回天》两部稍具票房潜力。

图片

《鬼灭之刃剧场版 无限城篇》(图源:豆瓣)

其他市场中,来自东南亚及南亚的《姥姥的外孙》《因果报应》,以高口碑佳作标签出圈,分别作为家庭温情和悬疑犯罪两大受欢迎类型的代表。虽然很难企及过去《摔跤吧爸爸》的票房上限,但对于冷档期而言1亿上下的票房已经难能可贵。

欧洲电影也在逐渐摆脱文艺片窠臼,从票房层面谋求更大可能。从去年的《坠落的审判》,到今年的《还有明天》《初步举证》《猫猫的奇幻漂流》等,均收获了超出预期的票房表现。这表明,进口片在选对了档期、找对了宣发点之后,仍然有机会收获观众的注意。

图片

《还有明天》(图源:豆瓣)

但欧洲影片的火热,较为依赖几大国际电影节入围所带来的口碑效应。而东南亚及南亚影片,除了口碑之外还需要有内地观众相对熟悉的明星演员,才能有票房保障。再加上这些地区的影片极少像美国电影与日本电影一般,基于IP创作,因此这些市场的重点影片很难被提前料定。

总得来说,其他国家的影片虽面临更宽松的竞争环境,但仍然很难补足美国影片留下的空缺。在撕裂的时代里,终究没有赢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