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大王”均胜电子要二次上市,资本市场将如何重估它?

关注
靠并购扩张后,均胜电子需要更多资金谋发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纪德,编辑:子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汽车零部件巨头均胜电子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自2011年借壳登陆A股以来,均胜电子通过十余年的密集并购实现快速扩张,成功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头部供应商之列。

然而,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增长放缓,其传统业务面临挑战,不得不加速向智能汽车领域转型。

其大规模扩张期恰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相重合,这为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其已成功打入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大众等主流车企的供应链,覆盖全球100多个汽车品牌。

图源均胜电子官网

频繁的并购虽然带来了营收增长,但也让均胜电子面临资金压力。

为了募集更多资金,均胜电子在2025年初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是继A股上市后的又一次重要资本运作。

从A股借壳上市,到海外并购扩张,再到如今的赴港IPO,资本运作始终是推动均胜电子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加速转型的当口,这家老牌零部件企业的战略抉择,或将重塑其未来的市场地位。

靠并购谋求转型

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最初主营发动机进气管、空调出风口等技术门槛较低的汽车零部件业务。由于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受产业链上下游挤压,企业长期面临利润率偏低的经营压力,是典型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转机出现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均胜电子趁机低价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公司。借助这次“蛇吞象”式的并购,不仅资产规模翻倍,更构建了外饰、内饰和功能件三大业务体系,一举跻身国内主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列。

没过两年,均胜电子便通过借壳辽源得亨在A股上市,正式踏入资本市场。

而令人惊讶的是,上市当年,其又完成了对德国百年汽车电子企业普瑞(Preh)的收购。此次收购使其成功突破技术瓶颈,顺利进入汽车电子高端领域。

短短几年间,通过跨国并购,均胜电子成为了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且横跨汽车安全与电子两大领域。

图源均胜电子官网

在均胜电子的崛起之路上,并购整合成为其核心引擎。

此后,均胜电子的企业规模也持续扩张,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14.62 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558.6亿元,增幅超10倍。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比2019年创下的617亿元历史峰值,近年来其营收规模明显回落,增长呈现放缓态势。

利润端的波动更为显著:虽然较上市初期整体提升,尽管整体利润水平较上市初期有所提升,但2018至2021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连续下滑。

近两年,经过业务调整和优化,其盈利能力逐步恢复,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6亿元。

这种业绩波动与业务结构密切相关。

均胜电子目前聚焦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其中,汽车电子业务积极布局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2024年实现营收170亿元;汽车安全业务则覆盖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传统产品,同期营收达387亿元,占总收入的69%。

图源均胜电子官网

当前,均胜电子正面临业务发展的关键期:汽车电子业务发展久但贡献的营收占比较低,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汽车安全业务又面临挑战。

随着主要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全球汽车销量增长放缓,均胜电子的汽车安全业务增长空间有限。此外,其安全类产品毛利率长期偏低,近年很少超过13%,2021-2022年甚至低于10%。

为应对挑战,均胜电子正在推进海外业务整合,包括关闭德国阿沙芬堡工厂、罗马尼亚卫星工厂,裁减约600名研发、管理、生产等人员,并在美洲地区关停5家工厂,这些调整带来了一次性支出近5.5亿元。

可以看到,均胜电子在优化组织和成本结构,同时谋求转型。

“蛇吞象”,均胜电子需要更多资金

过去十年间,均胜电子持续推进业务转型,一方面推动传统汽车安全业务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重点发展更具前景的汽车电子业务。

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其主要采取的是并购扩张的发展模式。

上市以来,均胜电子陆续发起11起跨国并购,累计耗资超过300亿元,相继将德国普瑞、美国KSS、日本高田等国际巨头收入囊中,也因此获得A股“并购王”的称号。

图源均胜电子官网

这种并购策略确实为其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以德国普瑞为例,这次收购不仅为均胜电子带来了保时捷、劳斯莱斯等顶级客户资源,还帮助它突破了汽车控制系统技术瓶颈,同时建立了欧洲市场的首个业务据点。

客户、技术及市场,均胜电子都可以通过并购来获取。然而,这种依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也有隐患。

每场“蛇吞象”式并购,都伴随着收购来的资产和原有资产的整合。

2018年,均胜电子以15.88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田资产(不含问题气囊业务),这笔创纪录的交易使其跃居全球汽车安全行业第二。

但整合过程充满挑战:既要剥离高田原有的气囊安全,重塑质量管理体系,又要完成横跨22个国家的50家工厂的业务整合。

当下,均胜电子仍在努力整合收购来的企业,力求业务和组织能够达成协同发展。自2019年至2024年,均胜电子历年企业整合费用分别达到5.98亿元、2.70亿元、1.47亿元、2.41亿元、1.81亿元和5.5 亿元,总计达到19.87亿元。

图源均胜电子官网

频繁的并购,让均胜电子需要不断找更多资金,它还曾进行反向资本运作。

2020年至2024年间,其将智能座舱业务51%股权(后调整为24.06%)注入香山股份实现证券化,累计获得25.5亿元资金;2024年3月,为旗下重要子公司安徽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控股有限公司以147.5亿元的估值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此获取资金来缓解资金压力。

未来,在优化存量资产的同时,均胜电子或将继续靠并购扩张。在筹划港股上市时,其仍将“潜在并购机会”列为主要募资用途之一。

冲刺A+H股上市,均胜电子也要趁热打铁

均胜电子当前仍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这或成为其选择赴港上市的核心动因。

过去,A股市场曾为均胜电子的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同花顺数据,2011至2023年间,其通过定向增发等渠道累计融资超150亿元,这些资金支撑了多起大规模并购。

此次港股IPO,均胜电子的募资规划显示,资金将重点投向四大方向:新一代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升级、海外市场拓展以及战略性投资并购。

这些规划与当前汽车行业智能化的趋势高度吻合。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领域,也为均胜电子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机会点。

当下,均胜电子正在以再创业的决心,布局具身智能这一新兴领域。依托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积累,其已开始为包括车企在内的机器人企业提供核心零部件,并计划构建“采集-训练-应用”的全产业链能力。

不过,这个领域的竞争激烈,特斯拉、广汽、小鹏等头部车企,以及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均已对该领域展开布局,竞相抢占这一前景广阔的千亿级市场。

均胜电子虽已实现向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样品交付,但在商业化进程上并不快。与特斯拉等已公布明确量产时间表的企业相比,其产业化进度预计存在2-3年的差距。距离实现规模化量产和市场化应用,仍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和产能建设等挑战。

图源均胜电子官网

面对竞争压力,持续的研发投入至关重要。不过,均胜电子研发投入也与同行相比不算突出:2024年研发投入约37亿元人民币,研发费用率维持在6.6%左右,低于博世的8.5%、大陆的约10%。

从均胜电子的布局来看,它正处在汽车行业智能化的风口之上,机器人故事也是当下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或许,在港股它能够获得更多关注。

从市值来看,均胜电子曾在2014年突破300亿元,截至2024年4月9日,已回落至204亿元左右,在冲刺港股的过程中,市场也会重估均胜电子。

可以预见的是,募资依然是均胜电子的重点,但它也需要在扩张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