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浩
在上个月的一周里,先后两位登上《创业邦》“30岁以下创业新贵”的创业者带领公司登陆华尔街,分别是途牛创始人兼CEO于敦德、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前者生于1981年,2006年创立途牛;后者生于1983年,2010年创立聚美优品。
表面上看,两人不是一个时代的创业者,但考虑到陈欧2005年就创立了在线游戏平台Garena,聚美优品实际上是陈欧的第二次创业。所以,某种程度上,二人都属于“创业老炮”。
他俩也是继淘米网汪海兵、汽车之家李想之后,又两位带领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80后创业者。前两年有人说中国互联网领域的80后创业者是“迷失的一代”,很难干过60后、70后。现在来看,不是迷失,而是时候未到。
前不久参加了几场IDG举办的校园创业大赛宣讲会,面向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在校90后大学生,邀请的创业者代表也是90后居多。当一位做新锐视频网站的准90后创业者出现在一所名校的宣讲会上时,其受到的欢迎程度不亚于80后粉丝眼中的周杰伦。
最近也在和一些朋友交流,经常被问到:90后创业者到底还有多大机会,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这个问题其实就像几年前讨论80后还有没有机会一样,意义不大。
为什么?90后创业者有一点是众多前辈们所不具备的:他们第一次在创业者之初,实现了自己与用户在产品沟通层面的零时差。
什么叫零时差?
先来看看当年QQ推出的时候:70后马化腾面向的核心用户其实以60后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为主,后来才慢慢向70后、80后群体渗透的;2005年前后,李想、于敦德等80后创业的时候,最初的核心用户是70后,而80后买得起车、玩得起出境游,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但90后创业者的起步环境与前两代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天生就是网民,而他们的核心用户群、也就是同龄人,同样如此。所以,他们创业之初的“种子用户”,首先就是“自己人”,正所谓零时差创业。
有人可能会说,代际感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说80后(特别是85前)与大部分70后没有多大本质差别的话,那90后真的是不一样的一个“物种”。要知道,从1975年到1985年这个阶段出生的中国人,其父辈基本经历了中国最“苦逼”的一段岁月,要么是失去了宝贵的教育机会的所谓城市知识青年,要么是在农村过着贫下中农生活的苦孩子。也就是说,这一代人的父辈,并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们打下太好的物质基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拼爹是没用的。
但90后则不一样:他们的父辈大多是60后甚至70后,从少年时代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基本是中国过去30增长红利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们有条件为90后的孩子创造更加自由、轻松的成长环境。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90后更接近美国的80后,也就是扎克伯格那一代人:父母是社会中产阶层,衣食无忧,孩子们可以相对不计成本地去进行理想试错。美国80后的父辈是历史上著名的“婴儿潮一代”,是战后红利的直接受益者,而中国90后的父辈,则是改革开放30年的直接受益者。
如果说李想、陈欧、于敦德是从80后走出来的“特例”,那么,未来十年,中国的90后将作为一个群体而不是个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当然,他们成功的方式也会大大不同于前人。比起75—85这一代创业者,90后创业者肩上抗的更多的是兴趣以及相对宽松的试错机会,至于创意的货币化压力,要远远小于75—85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