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画风应该是这样的:某日,Amber和嘴角市场的小伙伴一同去体验了嘴角饭局,吃饱喝足,尽兴而归,桌友老李提出要送Amber回家,Amber窃喜不已,一路上与老李攀谈,“老李,你以前做什么的呀?”,老李回罢,“以前搞金融哒,后来和人合伙一个饭馆,谷儒精舍,是上海金融圈里很出名的聚集地,再后来,就弄了嘴角。”(此处沉默10秒钟),what?原来最大的彩蛋是老李。本次饭局就是一出活脱脱的美国真人秀《Undercover Boss》(卧底老板)。老李说,每周他都会抽出三顿饭的时间亲自体验嘴角的饭局,来观察料理人和赏味人的反馈。
言归正传,还是来谈谈嘴角(微信公众号:嘴角那些事)。
如果要将嘴角归类一下,应该放在分享经济这个目录下面,嘴角以分享美食为主要切入点。作为平台,一边连接的是有手艺、有情怀的料理人,而另一边则是有闲、有舌头的赏味人。就像UBER把陌生人放进了一辆车里,嘴角则是把陌生人们组成一个饭局,谈天说地,觥筹交错,嘴角的饭局喂饱了肚子,也丰富了脑子。
目前,嘴角平台上从3月开始运营,线上料理人有40余,业务从上海为起点开展。老李说,“上海出了很多和吃有关的创业公司,从大众点评到饿了么,上海人对吃还真的是颇有热情。”相比起北派创业的“务虚作风”,嘴角确实有点南派的“务实范儿”,小而美。上海的海纳百川城市性格,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来此栖息。嘴角的饭局,与其说是一顿一顿饭,倒不如说是一个一个故事。
嘴角对于料理人的征集和管理是一手松、一手严,松在于料理人的料理风格;而严在于对料理操作的卫生与安全把控。在服务初期,嘴角团队会派专员跟进料理人的菜单设计与菜品操作,用餐人数控制在3到10人,不宜过多,以保证饭局质量。
目前,嘴角没有着急盈利上,而是拿出一部分精力,如帮助料理人拍照宣传、活动后清洁等等。未来的盈利模式,可能从食材、厨具这端入手,实现合理盈利。
任何的创业都不是一蹴而就,嘴角也是,团队经过数月试错,走过不少弯路,如膳食健康。最后才确定当下“分享经济”+“社交”的产品模式。嘴角为什么要叫嘴角,因为“吃进去的是美食,说出来的是故事”,一切都是围绕着嘴产生的。嘴角饭局里目前以从事文创工作(广告、公关、出版、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参与者居多,他们介于20到40岁之间,背景多元,爱好交友,大多是新上海人。味蕾激发碰撞,嘴角希望自己从一个小而美的小众平台,慢慢成长为一个接受度高的智慧与生活分享平台。
目前,嘴角尚未进行任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