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单向街”像是个读书人的象徽。我们甚至因为它多年单调的书店运营而误以为它被资本圈排除在外。直到2014年,更名后的“单向空间”拿到挚信资本的投资。
它在2015年推了两款App,先是“单读”,后是“微在”。
它们一静一动:单读App秉承了许知远一贯的文艺批判气质,一天最多只会更新三条信息流,一条文字、一条音频、一条视频,文字经常长达四五千字,上线第三天获得App Store 推荐。目前下载量超过100万,每篇文章阅读量平均在8万,评论数80左右。
微在App则很跳脱,是一个趣味资讯平台,它的文章标题大多是“数字+热点事件\吸人眼球的关键词”,多图、诙谐幽默,还有短视频和小测试。有350多万用户,一个月原创爆款全网点击甚至能突破一个亿。
单向街静谧、文艺、朴素,而微在却逗比有趣、开脑洞。一群老媒体人是怎样“人格分裂”地生产出这两款产品的?两款产品在商业上的意义是怎样的?我们分别对话了两款产品的掌柜,“单读”主编吴琦和“微在”主编张一帆。
单读App打开页
我是在一个熬夜的晚上迷上“单读”的,因为许知远粘稠的声线,因为单读上直击心灵深处的文字,和它推荐的音乐、诗歌、电影。
单向空间用毛姆的一句话来阐述单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它推崇所有好的内容,关于文学、知识、时代、人物。不同于社交媒体的短频快,单读上的内容往往是动辄四五千字的长文章、半小时的电台音频、或是十几分钟的视频 。
它推崇沉静地阅读,用许知远的话说就是“一起阅读这个时代”。与创业圈水涨船高的融资信息截然不同,单读一直保持着好像原本就该有的宁静,定时为100多万用户带去精神给养。
与“微在”相比,用我同事的话来说,“单读”就像“一匹没有放到赛马场上溜过的马”。
主编吴琦曾在《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工作。
刷个脸,这就是单读的主编 吴琦
创业邦:单读平台的内容来源是哪?有什么样的筛选标准?
吴琦:主要来自单向空间MOOK中聚集的一些作者、摄影师、青年诗人的作品,有同时代的年轻思想,也有从老作品当中找到至今读来依然有价值的东西,与当下呼应。后者的比例占到20%。
会有编辑部讨论机制去筛选。所有的编辑都是通过自己喜欢的书籍或音乐等搭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世界,他们会有一定的标准。此外,在手机端也会考虑是否适合互联网化的阅读,尽量找叙述性、故事性更强的内容。更多的是人和人的碰撞,而不是机器的算法。
创业邦:每天最多会推荐3条信息,或长文,或音频、或视频,是专门设计的吗?
吴琦:因为定位为避难所,所以不想持续打扰用户,尽量和产品的初衷保持一致。之后的更新频率会更高,文章数量还在摸索,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时间来适当调整。
我们在设计单读时也参考了很多聚合类应用,如MONO、今日头条等,但我们不是聚合类产品的使用者。我们愿意服务读者,但不愿意接受懒惰的读者,比起机器推送十条新闻用户只看一眼标题,我们更希望读者用心去看一篇长文,当然两者没有孰优孰劣,但我们就是想做后者。
单向空间打造的避难所概念,吸引了一众文艺青年们
创业邦:那长文的严肃阅读会不会与读者之间产生时代冲突感?
吴琦:如果文章标题出现对于读者来说陌生的时间和人名,就会阅读量很少。我们虽然会有对微信10万+的幻想,但是不会去刻意追求。两性关系的稿子肯定会超越单读,但是这个点击并不会驱动价值观的方面任何东西,我们只是动物性本能的点击和了解,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每天都消费两性和鸡汤嘛。
创业邦:单读推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吴琦:能够独立思考,不是因为潮流告诉你,而是你有充分的智力、审美去选择。我们面向的是中产阶级。在产品的初期,单向空间会尽量保护这个调性。
创业邦:保持调性的同时,未来几年单读的产品形态是否会有很大的改变?
吴琦:在产品形态、美学特征不会有太大改变,但在使用体验和功能增加会有,比如会增加笔记、社交方面的优化调整。
在内容方面会越来越丰富、立体,而不是只有书和沉闷的阅读。之前太文气,我们想把更多生活中的接地气的东西加入进来。我们现在一方面很喜欢避难所的概念,但是也很受制于它。
我们正在做市场调查,特别想研究用户看书、App、看微信的阅读习惯。
创业邦:在更接地气、大众化和保持原有气质之间如何平衡?
吴琦:大众化,拓展到更多人群其实和内容没有矛盾。比如还有些人不知道,先告诉不知道的人,把他们的精神世界加入进来。当然也会逐渐把触角伸到更多地方,比如增加生活类和演出的信息,或者发一点科幻类的东西。
依据单向街书店十几年的奠基,它的“世界”已经基本完善,有了完整的心智,只是没有经过时代语言的包装,通过化妆,在新媒体上找到原来读书的那帮人在鸡汤八卦之外的别的需求。单读的自信建立在人们永远需要精神方面的内容。
单读的自信建立在人们永远都需要精神方面的内容
创业邦:除了文本的叙事性,会迎合当前的文体表达趋势吗?
吴琦:50%不迎合,但是也会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当天,我们推送的是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作品,读者就会说我就喜欢你们这种别人说什么你们就不说什么的劲。但我们也不是为了姿态而姿态,会独立思考怎么跟热点、用什么跟。
创业邦:不妥协,会带来商业上的压力和危机感吗?
吴琦:具体像许知远他们会不会有我不知道,因为我们还感觉不到。但是目前许知远和于威对单读是非常保护的,在其他方面我们会有商业利益,比如单向历、文学沙龙之类的。
单向空间之前的融资,是一个新媒体综合体的融资,脱开每个环节对投资者都没那么大吸引力。有时我也很好奇,很多投资人看重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综合的媒体平台,现在内容的竞争重新开始了,在商业上,单读聚合的人脉和内容是我们的自信,有很深刻的文章在,本质上还是内容创业。
创业邦:挚信资本投资的豆瓣和单读之间气质很像,不会成为下一个豆瓣吧?
吴琦:但单读不是孤军奋战。单向空间一开始就是书店,一开始就有销售行为,有一定的商业框架。包括之后的书、饮料、设计品、demo带、旅行箱等。单向街本身就是有品牌效应的,好过白手起家。这个品牌十年前就是站在那的,这十年时间本身就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