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眼镜行业非常奇怪,虽然产品毛利率很高,但实体店却亏损严重。
多年来,由于房租、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验光设备、磨边机等资源闲置。以配镜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环节中间商们日子都不太好过。对于眼镜商而言,他们赚钱无非是靠推销、高毛利,但整体的运转效率很差;
但对于用户来说,配眼镜这件事看起来“坑”很多,服务也差,信息多处不对称,普遍体验不太好。举例来说,眼镜商的供货周期很长,一般是提前半年到一年订货,因此供应商给的货大多款式陈旧,并且抄袭严重,山寨感极强。
尽管低频,但行业如此陈旧,有个人觉得其中的可乘之机不少。彭永泽,望客眼镜创始人,对标传统的眼镜市场,他打起了增量市场的主意。
传统眼镜市场有什么问题?
1.用户大多为一次性客户,复购率低;
2.用户体验差,眼镜商赚的都是高毛利的钱,而罔顾产品质量与服务;
3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眼光等配镜前工序上;
4款式陈旧、价格虚高、用户反馈不好;
……
彭永泽说,“事实上,传统眼镜行业也在挣扎,他们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也开始将眼光机、磨边机、加工机器放到一起开始资源贡献,避免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但这种做法,还只能说是阶段性的降低经营成本,因为传统服务流程并没有发生颠覆改变。
尽管眼镜市场如此陈旧,但他们依然死而不僵,个中问题实在是因为要用其他方式做眼镜生意实在不简单。
首先,眼镜产品属于非标品,拥有海量SKU,一个品牌就有几百到几千个SKU,库存压力很大;
另外,如果要做高效的配镜服务,就要占据整个链条的上端、中端和下端,即设计师、零售商、工厂自己都要介入,唯有这样做,供应链才可以最短,服务才能高效,价格也能降下来。
第三,要改变用户配眼镜的使用习惯很难。
对于这样的现状,彭永泽的望客要做两件事情:改善存量市场的用户体验;开拓增量市场的用户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用工业智造的思维改善那些传统配眼镜人群的消费体验,和开拓更多元场景下的配镜服务。
望客开发了See U系列产品,该产品是一款智能配镜服务终端,可以设立在学校、商圈、社区、餐厅等场所。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得知,该终端由望客See U自助视光机器人和眼镜体验区构成,就像眼镜自助验光+售货机,可帮助眼镜佩戴人群免费自助获取精准配镜处方,自助配镜,为用户解决配镜必须去医院、传统眼镜店排队验光配镜的麻烦。用户只需要扫描二维码,配镜处方、订单详情、面部数据、镜框品牌、镜片材料、订单信息等信息都能实现数据可视化。
当See U输出用户的配镜数据后,它可以被存储在后台系统,以免多次验光。在拿到用户的近视数据后,望客可以把数据直接传送给眼镜的供应链系统,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工厂系统、客服系统、用户订单、物流系统的串联。通过获得用户的近视数据,将他们的数据记载下来,以便进行后续其他配镜服务的转化。
在这个环节中,望客是将整个供应链进行上下打通的,采取B2C的品牌直供模式,砍掉了贸易商、中间商等环节。同时,望客也将推出手持验光仪,可为用户、企业提供上门验光服务。
在增量市场这块,彭永泽的解决方案是用场景化思维开拓新市场。
彭永泽告诉创业邦,“我认为所有的场景都是以眼睛为入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用眼需求开发功能眼镜。”例如,在运动场景的细分中,推出篮球眼镜、骑行眼镜、游泳眼镜、3D眼镜、跑步眼镜等;在工作场景中,需要专业的电脑护目镜等。同时,他们还希望将传感器与近视运动镜结合,可检测用户在运动中的心率等参数,让眼镜成为“装备”。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彭永泽相信,未来中国的眼镜一族一定不会只拥有一副眼镜,而是有更多多元化的需求。当眼镜需求起来,场景化服务起来,配镜也能从一个低频服务开始超中频服务走。
最近,望客还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德国卡尔蔡司光学合作,推出了对人全生命周期视力健康教育与管理的“视育工程”项目,创新研发运动近视镜,帮助专业运动员提高动态视觉能力,进而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同时解决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近视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让用户通过佩戴安全、舒适、抗击并具有近视矫正功能的运动眼镜,重归运动场,满足用户参加体育运动的需求,享受体育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