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载自艾问人物,创业邦编辑整理后发布。
活下去,成了姚劲波最关心的话题。
年初,还在年会上表示“不裁员、不降薪”。8月26日,姚劲波就在内部信上公开表示“不裁员,不代表我们不淘汰人、不替换人。”
几天前58同城刚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20%的营收增长都没能挽回股价下跌的颓势。资本市场的冷淡源于2014年以来,58同城的营业收入增速就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增速上不去,营销费用却下不来,人们发现,过去那个轻松获客、收割流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6月还在说“做房产行业的真朋友”的姚劲波,如今也改口称“要做客户的真朋友”。
寻找“真朋友”,似乎成了姚劲波破解难题的不二法门。可商场如战场,利益之下,真朋友存在吗?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这一次姚劲波又能否渡过难关?
艾问:域名金主玩创业?
1999年的夏天,大学刚毕业的姚劲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选择成为一名北漂。
想要在北京落脚,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初来北京的姚劲波好不容易看中了一套房,可房产中介收了姚劲波1200元中介费后就再无音讯。后来,当姚劲波带着收据找到中介要求退钱时,对方竟一把夺过收据,当着姚劲波的面,撕了个粉碎。
还没来得及感受北京繁华,就被现实上了一课。成名后的姚劲波多次向媒体提及此事,直言58同城的创办跟这大有关系。
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及化学双学位的姚劲波读书期间有一个爱好——收集域名。
互联网时代,域名就像是人的名字,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年马云在注册阿里巴巴后,又一口气注册了“阿里妈妈”、“阿里爷爷”、“阿里奶奶”、“阿里哥哥”等众多域名,为的就是防止日后企业壮大,有人抢注。
但在2000年,能有这个意识的人实在太少。当时的姚劲波被人称为“2位数字域名金主”,手里掌握着5000多个数字域名,其中“58”谐音“我发”,正是姚劲波手里最得意的域名。后来有人估算,仅这些域名,价值就超过一个亿。
同年,姚劲波创办了国内域名交易及增值服务网站“易域网”,9月,易域网被当时国内最大的企业网络应用服务商“万网”收购,姚劲波借此也当上了万网高管。
2001年,姚劲波和当时万网的同事金鑫、李如彬,共同出资10万元,成立学大教育。对于姚劲波来说,创办“学大”更像是一次试水,由于当时在万网的工作很稳定,收入也不错,自己就没有参与学大教育的管理,更多是李如彬在主导负责。
学大教育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李如彬
虽说“学大”自己没能切身参与,但早就创业成功过的姚劲波怎会长久甘于人下。2005年,中国万网最年轻的副总裁毅然辞职,创立58同城。
艾问:偷师马云成王者?
成立58同城,一方面源于姚劲波早年租房被骗,另一方面,是大洋彼岸的美国给了姚劲波灵感。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硅谷,那里的互联网公司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很多国人就通过“Copy to China”的方式,将美aiw 国企业的商业模式照搬到中国,迅速获得了成功,姚劲波也不例外。
“我把美国流量排名前两百位的网站,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一个看。数到大概第七、八位,发现在美国这么受欢迎,解决这么多问题的网站,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在一次采访中,姚劲波向公众分享了自己寻找创业机遇的方法。
好的想法自然是不缺机会,2006年,在58同城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员工也不过5、6人的时候,赛富的羊东就自己找上门来,一出手就是500万美金。
不过,这500万也成了姚劲波很长时间唯一融到的一笔资金。回首05年创立到13年上市,姚劲波用了“八年抗战”来形容这段时间。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传导至中国,GDP增速直接从上一年的14.2%掉到了9.7%,大量国际资本出逃,国内企业倒闭潮涌现。姚劲波的58同城也走到了现金流断裂的边缘。
无奈之余,曾经的“域名金主”姚劲波只好卖掉了几个珍藏品,暂时缓解了危机,但还是有不少老员工提出辞职。面对老员工的离去,姚劲波当场哭喊,“你们走了,我怎么办”。
走投无路的姚劲波最后还是找到了赛富,面对姚劲波的请求,投与不投,赛富内部也是争论的不可开交。最后,还是在阎焱的拍板下,同意追加4000万美元的投资。
常言道“福祸相依”,经此一劫,“活下来”的姚劲波发现,曾经在同一赛道奋斗的战友也好,对手也罢,大多都已离开,这也给了58同城一统江湖的机会。摆在姚劲波面前的,就剩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收入这扇门了。
当年马化腾空有百万用户却不知如何变现,直到发明“QQ秀”才一举扭亏为盈。对于姚劲波来说,广告是他破局的关键,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带来的流量深得广告商的喜爱,大笔的投放费用让58同城开始赚钱。紧接着,58同城又推出了一系列付费服务,通过自己的平台帮助企业找客户。最后,早有一统江湖野心的姚劲波打通各大网站,实现跨平台运营。
姚劲波曾直言,自己最崇拜的企业家就是马云。他认为,两人要做的事情很像。马云是把中小制造业者带入互联网,自己则是把规模更小但总量巨大的本地生活服务业者带入互联网。
确定盈利模式的58同城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底,58同城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400万,用户数、流量与信息发布量均在分类信息领域中拔得头筹。
同年11月,学大教育成功赴美上市,市值一度达到10亿美金。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聚在纽约,谈及过往,免不了唏嘘感慨。敲钟的那一刻,姚劲波既是高兴,也暗暗在想,自己的58同城,早晚有一天也要站在这个舞台。
在上市之前,姚劲波还有几件事要做。首先是提升知名度,早年的姚劲波行事风格比较低调,虽说58同城的知名度不错,但离家喻户晓还差得很远。其次,58同城需要找到一个清晰的定位,很多人知道58同城,但它究竟能干什么,谁也说不上来。
正巧,当时58同城的老对手“赶集网”邀请凭借《潜伏》大火的姚晨拍了一组广告,“赶集啦!”,只见姚晨牵着一头驴边走边喊,人们一下就记住了这个网站。
姚劲波见状,心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一个?一番甄别过后,杨幂成了58同城的代言人。2011年,一句“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响彻大江南北,很多人如同被洗脑一般,记住了58同城,也记住了这是个“神奇的网站”。
随后几年,58与赶集一直暗战不断,互挖墙脚的戏码频频上演,但也还都是“小打小闹”。直到2013年,58同城成功上市,姚劲波正式向赶集网CEO杨浩涌发起进攻。
“浩涌,人生苦短,咱们聊聊?”
“你先别挖我的人,我们再谈。”
2014年7月,姚劲波给杨浩涌发了第一条短信,但很快就没了下文。2015年2月,不死心的姚劲波以避免市场竞争恶性循环为由,终于打动了杨浩涌。4月13日,双方在北京三里屯的威斯汀酒店见面。
“73开、64开、55对半分”,谈判的过程甚是艰辛。据悉,姚劲波一度都想砸了自己手中的酒杯。次日上午十点,随着“砰砰”两声,香槟的开启,两家公司正式合并,较劲了近十年的姚劲波和杨浩涌终于握手言和。
艾问:屠龙勇士变成龙?
与赶集网合并后,姚劲波再无对手,彻底成为分类信息网站的王者。但如果说互联网是基于“分享”的逻辑而建立,此时的58同城开始走向它的反面。
艾问(iask-media.com)查阅资料发现,58同城上市以后,累计获得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8.58亿美元的投资。早就不满足当前业务规模的姚劲波,一拿到钱的就开始大踏步的发展。
随后,58同城的业务范围,从原有的房屋租售、招聘求职、二手买卖、汽车租售逐步扩展到宠物票务、餐饮娱乐、旅游交友等多种生活信息,每日活跃用户量破亿。但在姚劲波眼里,这还远远不够。
“在每一个垂直领域并购一家公司,既有专门的人才也能带来项目和流量,同时提高了准入的门槛,充分发挥58同城平台的头部效应,最终实现干掉所有垂直网站的目标。”在媒体面前,姚劲波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与提供信息所获得的收益相比,实实在在的交易才更大的利润来源。对此,姚劲波把手伸向了那些入驻58同城,提供服务的商家。想也知道,此举必然会招致大规模的抵制。
2018年1月16日,我爱我家发布公告称,暂停与58旗下安居客的合作并全线下架安居客房源,找房请登录我爱我家官网或APP。原因是以安居客为代表的“58系”端口整体涨价幅度达30%-50%,让人难以接受。
一周后,我爱我家、链家和麦田三家中介联盟称,若58集团各类房源端口费不停止提价,自2018年2月1日起,北京中介联盟各家公司的买卖房源和租赁房源将全部下架,并停止合同。
天下房产中介,苦“58”久矣,让链家董事长左晖看到了机会。
4月,链家宣布,在链家网基础上进行升级,推出"互联网+"房产服务平台贝壳找房,以真房源为核心,通过自己建立的ACN经纪人协作网络,实现不同房产经纪公司之间跨店、跨品牌成交。
这一刀,算是砍到了姚劲波的大动脉。据悉,58同城最赚钱的业务就是房产,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四成。
面对来势汹汹的贝壳,6月12日,58同城联合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万科物业、麦田房产等企业,召开了“世界地产中介大会”,誓约以真实房源和诚信经营服务广大用户。
会上,姚劲波还宣称“58永远不会切入中介业务,成为地产中介的竞争对手,我们只做信息平台”。一举将大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然而,去年9月,北京市住建委、网信办就针对58同城、赶集网、安居客等产品未能有效履行平台监管责任,导致平台上长期大量存在出售“小产权房”、出租“群租房”等严重违法违规的房源信息和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的“黑中介”内容,经督促整改效果不明显的情形,依法约谈58同城主要负责人,责令立即开展专项整治。
今年4月,姚劲波昔日的真朋友,旗下有7000多家门店的21世纪不动产转投贝壳,对此,21世纪不动产CEO卢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说一千道一万,一个网站上,给消费者看的房源都是假的,那有什么意义?房源做不到真实,又何谈跨品牌、门店的合作?如果房源是乱七八糟的,经纪人跟经纪人之间从来不合作,那对我、对行业有什么意义?”
昔日盟友的“恶语相向”,58同城的用户也是诟病连连。打开姚劲波的个人微博,“骗子公司”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
回首20年前,那个被黑中介欺骗,立志要改变行业的少年,似乎依旧伫立在那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