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作者美股研究社。
微信支付近期的动作有点频繁。先是前不久微信“分付”的内测,如今又传来其对金融领域的再次加码。
据公开资料显示,10月16日,微信钱包入口上线新功能——银行储蓄功能。目前这个功能仍处在测试阶段,只对部分用户开放,可能很快会推广。
事实上,银行利用互联网导流也并不是头一次。但微信这次的储蓄功能合作对象是拥有“宇宙行”的工商银行,产品与工行传统的银行储蓄产品相同,定期存款存满7天,即可获得7天通知存款利率,3年期存款年化利率为3.85%。也就是说,不用去银行,在微信端便可以办理工商银行的定存产品业务了。
这次微信和工行联手无疑让腾讯又火热了一把,而说到微信的金融产品,很快便会联想到阿里的支付宝。不得不说,如今的微信支付也越来越像支付宝了。而随着腾讯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完善,与支付宝的激战必会愈演愈烈。
另据央行最新公布的2019年9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支出表》显示,住户存款,也就是个人存款中,定期及其他存款合计为51.5万亿,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定期存款。这意味着存款市场规模巨大,而线上存款更是一片蓝海,此次与工行的联手,微信欲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宇宙最大行”携手微信 进军互联网储蓄领域抢蛋糕?
工行此和腾讯的联手,可以说是强强联合。于工商银行来讲,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存款来源。同时,腾讯也可以借势丰富其线上产品,从而增加客户好感,提高客户黏性,促进流量变现。
1、与体量庞大的微信合作 将进一步拓宽工行的融资渠道
据腾讯网显示,目前银行的存款普遍流动性较差,收益性低。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9月,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继续下降。其中3个月期、6个月期、1 年期、2 年期、3 年期平均利率是 1.444%、 1.703%、2.002%、2.642%、3.335%。随着互联网普及,银行理财、P2p理财、基金、股票、国债等这些金融产品在移动互联网端购买很方便,甚至这些方式产生的收益比存款要高,也就对银行存款构成了相应的冲击。曾经余额宝的存量可以直追中国银行,便直接证明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以及新一代消费者的诞生,传统银行若还是固执己见,一成不变的话,未来揽储方面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工行此次和微信合作推出的三年3.85%的利率,高于目前六大行2.75%的一般年利率。足见工行对此次与微信合作的互联网融资方式的重视。
此外,选择与微信展开合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基于其目前的用户体量以及微信支付的用户特点。都知道在如今的移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横扫天下,占据着这一领域的半壁江山。据艾瑞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5.4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支付宝占据53.8%的份额,腾讯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在内,位列第二占39.9%。
目前微信用户的体量已达11亿,用户基础广泛。而工行的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其个人活期存款规模在增加,从3.74万亿增加到了3.81万亿,但增幅较小。基于社交平台诞生的微信支付,定位于第三方小额高频的支付场景。出于这一逻辑,用户不仅要常将大量资金放入微信钱包中,并且要求用于支付的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微信端直接上线银行储蓄功能的定期存款类产品,或许可以打破微信用户的这一习惯,利于拓宽工行的融资渠道。
2、借助工行优势 有助于腾讯完善自身金融生态
腾讯近期在金融领域动作频出,事实上也与其自身战略息息相关。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显示出腾讯在这一领域的野心。就腾讯本身来讲,存款产品的推出则是补齐微信定期理财产品的缺失,完善自身金融生态。
据工行2019年半年报显示,工行的个人定期存款规模达到了5.05万亿,也就是差不多相当于全国金融机构的10%,这一数据比2018年年底的4.43万亿大幅提升,短短半年时间增加了6200亿。
借助工行的优势以及今年来个人定期存款的重要性趋势,亦能助力微信支付“留客”。在增强腾讯金融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在与阿里的金融市场争夺战中,抢占部分支付宝的资源。
再者,微信与工行的合作也是有史可寻,早在2018年工行便正式联手微信推出“微信信用卡”。二者在既有的默契合作上联手推出线上存款功能,各取其所。当然,互联网巨头与储蓄银行的合作在业内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就意味着会存在相应的竞争。
竞争和政策的监管 将是微信支付不容忽视的绊脚石
虽说微信和工行的合作让其在互联网储蓄业务上已经取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不能小觑了其他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一领域的力量。
1、微信储蓄业务来势凶猛 但互联网金融赛道上来自对手的压力不小
支付宝、京东金融等行业巨头在银行导流上早已捷足先登。此外,互金APP亦是不甘落后,譬如陆金所也早已踏入银行导流业务的行列。
支付宝,近期的动作也是频繁不断。9月底,上线了6款定存产品,均来自于广东华兴银行。据资料显示,支付宝的理财里目前仍有4款广东华兴银行的定存产品,存款366天,利率为2.25%。此前,在支付宝平台上,江苏银行发布预期最高年化利率为3.70%的结构性存款2019年第12期3个月C款、廊坊银行发布的多款“利得利”储蓄存款产品。
尽管微信此前也一直与银行有合作,比如理财通中的结构性存款,但在支付宝多款产品的共同作用下,微信支付并没有取得多大的突破。
此外,京东金融也早有规划。从其App“银行精选”的入口进入,就可以看到新网银行、新安银行等31家银行提供的上百个理财产品。支付宝的“财富-理财”界面里,除了银行类产品,也提供保险、券商理财产品。
虽然,支付宝、京东等银行产品的合作大部分来自于民营银行,但早已入局多时的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想先发优势。何况相比之下,微信支付的银行储蓄功能略显单调,合作的银行仅工商银行一家,产品的最长期限为3年。再者,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用户金融属性及黏性,业内早有共识——金融类产品在微信的流量转化率,是不如支付宝的。
2、政策监管的影响恐难避免 给腾讯金融带来不确定性
支付宝被银行打压的事实,大众看在眼里。事实上,这也跟其发展的不断壮大不无关系。2019年是支付宝的第17个年头,前8年支付宝只是作为一个支付平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当支付宝作为钱包,属性是存钱、购物消费方便时,支付宝并没有改变银行保障资金安全以及存取收付这些基本功能,而是使银行和支付宝一起不断完善了客户服务并提高了用户体验。此时银行并没有对支付宝进行多大的限制,甚至乐于与支付宝共同合作。
随着支付宝在后9年里,不断推出借呗、花呗、余额宝、扫码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业务,支付宝慢慢蜕变为人们的个人理财工具时银行开始警惕了。花呗、借呗瓜分了银行的借贷业务,而余额宝更厉害,直接抢了银行赖以根本的储蓄用户。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总规模达到了1.58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银行少了1.58万亿储蓄,而这也意味着银行少赚近500亿。随之而来的是央行发布的数款新规,譬如从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的“扫静态支付码限额每日500元”、余额宝被限制了相应额度等。
随着腾讯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势必会加推新产品不断壮大,后续银行对于支付宝的限制作用于微信财付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激战加剧的背后 “银行加速互联网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在其2019年Q2财报中收入同比增长37%至人民币228.88亿元,增长速度尤为明显。腾讯也有意将金融科技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力方向之一。从腾讯近期的动作来看,也确实是在走这样的一条路线。
1、腾讯金融体系的完善 将加剧与阿里的争夺战
早前测试的微信“分付”,腾讯表示会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分付的功能类似花呗,大有对花呗发起挑战之势。如今联手工行上线银行储蓄业务,对于微信支付而言,确实是有助于用户体验层面得到升级,提升用户粘性。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况且,支付宝的位置也不是那么轻易能撼动的。截至2019年中期,支付宝花呗用户规模超过1亿,其中90后用户占47.25%。从金额来看,早已是千亿级。在宝宝类互联网货币基金领域,同样是阿里系蚂蚁金服遥遥突出。2013年6月余额宝推出以来,规模快速增长并超过万亿,腾讯理财通仍在不断追赶。余额宝产品加上对接的其他货币基金总规模超过2万亿,而腾讯理财通只有几千亿,两者规模差距还是很大。
目前,能预知的便是,随着腾讯不断的对自身金融体系的完善,推出可以与支付宝正面竞争的产品,二者在金融领域的激战将会愈演愈烈,但未来能否反超阿里系,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2、随着工行跨界合作第一步的踏出 商业银行与流量公司的合作或成趋势
实际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早已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结构,银行业务逐步线上化,线下网点逐渐失去优势,近年来银行关闭线下网点的消息屡见不鲜。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1万亿,约占GDP总量的35%,超过三分之一,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上文中,已经提到,民营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合作,以此来引流的方式揽储存在已久。当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由于这种揽储模式往往都存在于民营银行和部分中小银行,且银行通过互联网揽储的方式,受众群体往往是关注互联网平台理财的年轻人,所以这种揽储方式的影响有限。
而此次有“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与微信支付展开合作,似乎也发出一个信号,传统银行开始关注互联网平台理财和存款的年轻受众。通过线上发行定存产品能起到一些拓展渠道的作用,中小银行应该也会有动力去推进,但短期内,头部平台能够合作的银行数量有限。
随着越来越多的线上理财产品的出现,存款产品的线上化将会成为趋势。当然,这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双方可以各有所需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与流量公司的合作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