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疫区的外卖

疫情使人们变得谨慎,许多小区不再允许骑手进入,或要求测量体温后进入,越来越多的人备注“外卖到了放门口”。

编者按:文章来自锌刻度,撰文/ 郑眠,编辑/ 黄枪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月30日,距武汉“封城”已经一周。

这天午后,外卖骑手侯鲜梅为医院送去了又一箱饭菜,并发了一条“武汉加油”的朋友圈。

樊弘洋则骑车驶过白鹭街一号的政务中心,一辆长约5米的货车,满载着救援物资,停在空荡荡的大街上,人们正忙着卸货。他已在网络视频里看到过太多次这样的场景,“却怎么也不及亲眼看到,更令人印象深刻。”

过去7天中,武汉——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江城”,面对最为严峻的疫情挑战,为防控疫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打赢这场防疫战,社会各界都不遗余力对武汉伸出了援手。

其中,就有一群特殊的“逆行”人员,为了尽可能的让留守城市的人们吃上饱饭,有的商家拉开了原本已紧闭的店门,有的外卖员开始义务为医务工作者送餐,也有企业尽可能让人们能买到新鲜蔬菜……

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是“英雄”,而这些“逆行”的特殊人员,也是坚守岗位的“平凡英雄”。

没有“撤退”的武汉餐厅

封城前后,武汉餐厅接连关闭,陈红梅的“小四川”餐厅却始终照常营业。

1月23日后,陈红梅店里4位厨师、前台服务员都因为交通管制被留在了武汉,她索性将店开下去,试图为武汉“帮点忙”。正月初三,一份爱心订单在“饿了么”平台上下了25份盒饭,送给附近武汉第六医院的医护人员,陈红梅感到庆幸,有种“终于能使上劲儿”的感觉。

与此同时,“大米先生”连锁餐厅也正加班加点地配餐,每天向医院、建设工地等单位,向专家组、志愿者等群体供应早中晚餐万余份。

除夕夜,身在长沙的大米先生武汉市场总经理杨帆,看到了一张照片——武汉同济医院里,十名医生们聚在一张白色办公桌旁,桌上散乱摆放着的泡面和面包,是他们的年夜饭。

杨帆顿感揪心。她查到总部在重庆的兄弟公司乡村基集团,尚有4000份自热米饭,立刻联系想调来武汉,送给医护人员。乡村基集团得知后,当即召回部分已放假的工人,大年初一又赶制出6000份自热米饭,凑成10000份,发往武汉。

大米先生员工给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送餐。采访对象供图

这10000份餐食,连同包装箱上绿底白字的提醒,“守护这座城的同时,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一同于大年初三抵达武汉。

次日,大米先生武汉区域厨师长、光谷区域负责人石在余,未等天亮就起了床,和另外4名同事赶往武汉仓库,将这上千箱米饭搬运上车,送至武汉多家医院。寒风呼啸,石在余的衣服却湿了一层又一层。

这只是最普通的饭菜,但看到艰苦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拿到盒饭那一刻,“顿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石在余说。

定居重庆的石在余并非不想家。这个每月只能回一趟家的异乡人,平日里只要一和儿子通话,稚嫩的声音就反复询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

他原本计划在今年除夕之前回家,却因“封城”留在了武汉。得知“封城”消息后,他拨通视频,告知妻儿,“过年不能回家了”。小小屏幕前,8岁儿子嚎啕大哭,这个41岁的山东汉子只能憋着眼泪安抚孩子,“爸爸想在这边做点有意义的事。”

石在余没有将消息告诉远在山东的父亲。1月中旬,患有冠心病的父亲突然病情加重,被送进了医院的ICU。他曾匆匆回去探望,又因工作匆匆返程。他不忍父亲的担忧,只能叮嘱妹妹,“照顾好父亲”。

与石在余一样,留在武汉的大米先生员工共有200余名,年纪最小的才18岁。封城后,大米先生关闭了近百家餐厅,留下了7家,不对外营业,专门为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火神山医院建筑工人等抗疫一线人员配餐。

订单最多时,每家店需要备近2000份配餐,针对不同就餐人群,配餐的菜单也有所不同——建设工人需要大油大荤;护士群体需要增加抗疲劳的食材;病人的菜品要清淡……于是,200名员工两班倒,最早一班需要早上5点就到岗,最晚一班则需要坚持到晚上8点。

此时,武汉本地众多商户联合了阿里巴巴的各个生活服务类业务,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为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提供餐品及生活配套服务。听到这一消息后,众多餐饮商户也纷纷表示加入——大米先生就是其中一家,“饿了么”的骑手也随之开始加入配送医院订单。

然而,食材库存开始出现缺口。厨师们不得不尽可能将一份食材变着花样做,“比如1月28日送到火神山的饭菜,因食材限制,当天荤菜只有鸡和鸭两类,那么中午是霸王烧鸭,晚上就换成土豆烧鸭;中午是功夫鸡腿,晚上就改做卤鸡腿。”

大米先生配餐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石在余的妻子每隔两三个小时,会拨来电话,确认石在余的状态。他理解妻子的担忧,却常常因为太忙而直接挂断,短暂闲暇时刻,他只能反复翻看孩子的照片,直到夜里才有时间拨回一个视频,道一声“晚安”。

儿子给了石在余坚持下去的动力,妻子在视频通话时告诉他,儿子已然明白他在疫区做的事情,曾竖起大拇指,说,“我的爸爸是英雄。”

石在余对着屏幕那头的妻儿笑了笑,“就凭这句话,我就满足了。”挂断视频,他又转身走入了忙碌的后厨。

穿梭空无一人大街的外卖骑手

和石在余、杨帆、陈红梅等人坚守最平凡岗位的,还有另外一群人。

1月23日早上10点,武汉市武昌区的“饿了么”物美汉街站点。这间近50平米的办公室内,充斥着消毒水的气味。骑手们戴好口罩,开始测量体温——这是封城前后,平台做出的规定。

这是武汉“封城”的第一天。饿了么在当天发出声明,表示除了特定区域外,其他区域外卖配送服务照常。

10点15分,骑手们先后走出站点,四散而去,驶入空荡的大街。

“封城”前一天,站点骑手之一樊弘洋,接到了一个“爱心订单”——一个外地人匿名为武汉的病毒研究所点了一份外卖,十个蛋糕。送餐路上,樊弘洋途径一家水果店,他停了车,买了一份草莓,跟着那十个蛋糕一起送给了病毒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也算尽份微薄之力”。

作为家在山西的异乡人,樊弘洋原本在去年12月下旬就决定春节不回家,留武汉值班。“封城”后,他平静接受了“不想回家”到“不能回家”的现实扭转,“‘封城’是现在防止疫情扩散的最好办法。”1月30日,他对锌刻度回忆说。

年仅21岁的樊弘洋从2019年9月开始在武汉做外卖员。10月23日一早,他给母亲发了一条“别担心”微信消息,就一脚蹬上电瓶车,继续接单送餐。

雨断断续续地下,樊弘洋身着蓝色雨衣,把口罩紧了紧,骑着电动车从武昌区的万达广场飞驰而过,路过成片写字楼群,再驶入楚河南岸的汉街,这条长约1.5公里的商业街上,数十家商家比邻而居。樊弘洋曾无数次被“困”在这里,人头攒动,难进难出。

但如今,樊弘洋放眼望去,这一座座现代建筑里,空无一人,“人们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

一同“消失”的,还有路边餐厅。以樊弘洋所在站点为圆心,3公里半径范围内,原本营业的数百家商家,如今仅剩下7家,包括1家餐厅、3家便利店和3家水果店。

疫情使人们变得谨慎,许多小区不再允许骑手进入,或要求测量体温后进入,越来越多的人备注“外卖到了放门口”。樊弘洋和用户之间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相互体谅”。

由于站点超过一半的骑手已放假休息,且多为不顺路的“独单”,运力仍显紧张,需要人人顶上——樊弘洋每天从早上9点跑到晚上8点,饿了就去便利店买份泡面解决下。

樊弘洋理解这一切,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这些外卖骑手,为何穿梭于空无一人的大街,戒备森严的社区、商超和医院,不仅为医生和患者送去热饭,还为居民们送去生活必需品。

“这个城市,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不是么?”他说。

侯鲜梅和她的同事。采访对象供图

在长江彼岸的汉口区,41岁的侯鲜梅在年前也选择了留守武汉,“想把回家休息名额留给外地的同事”。

在武汉定居了17年的侯鲜梅是荆州人,做了两年骑手,她所负责的区域横跨三区——硚口区、江岸区和江汉区。这里也是疫情最重的区域,覆盖了包括协和医院、儿童医院、中南医院在内的近十家医院。

与樊弘洋不同的是,她所在的站点近日开始义务为医务工作者配送餐食——以午餐为例,平均一家医院需要一次性送达近50份餐食。

饭盒在蓝色保温箱里层层叠叠,被一辆辆小小的电瓶车载上,往返与各家医院之间。侯鲜梅并不觉得害怕,“前线医生护士都不怕,我们有什么好害怕的?”

“封城”当天,远在深圳的儿子给侯鲜梅打来电话,劝她不要再出门送外卖,她语气平静,摇了摇头,“你别担心,我没事。”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侯鲜梅难以忘却这座城市的人常带的善意。“封城”前的一个午后,她到一个老小区配送。一个小姑娘下楼取了订单,从口袋里拿出一袋口罩,递给侯鲜梅,“这是专门送给骑手的。”侯鲜梅收下了,心头一热。

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爱。

当然,防护也是必须的,必须按规定佩戴和及时更换口罩,餐箱一天要消毒两遍。“这是为了医护工作者安心,也是为了骑手的安全。”她说,饿了么为骑手提供了从防护、规范消毒,到集中备货、无接触送餐,再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比如,阿里巴巴会为骑手提供最高30万元特殊保障金。

一夜上线的生鲜站点

1月30日,封城已一周。樊弘洋和侯鲜梅都察觉到,生鲜订单在增多,但“市场和超市都没开门或者没货”。

“大概是大家的囤粮都快告急了。”樊弘洋想。

这一切早有预兆。封城当天,汉阳区陶家岭的外卖员一早接了40多个订单,几乎全是蔬菜水果和柴米油盐,但超市没货送不了,订单全部取消。时近中午,樊弘洋接到超市的订单,摆放蔬菜的柜台上,却早已只剩下一些残叶。

也正是在这一天,“万吨通”科技有限公司与“饿了么”技术团队聚集在了一起,连夜开发“万吨通”线上买菜系统。

1月27日,平台上线,饿了么协同“万吨通”供应商全力组织货源,在“有家”“Today”等社区便利超市内,首批建立了100个生鲜便利服务站,并将进一步增加站点。

根据饿了么方面的说法,武汉市民只需在当日20:00时前通过饿了么下单,第二天即可到上述生鲜便利服务站自行提取或无接触配送,这样既能保证生活,又不用开车出门到人员密集的场所。

武汉人对“万吨通”或许并不陌生——这家从80年代起就开始负责武汉市肉食品和蔬菜供应的公司,拥有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20万吨冷库和武汉肉联10万吨冷库。

这并非易事。上线第一天,订单量最多达到100个点,近300单。公司的近50名员工需要完成线上客服、采购购应、现场包装分拣、运输、库管和财务等所有事宜。

员工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董事长谭磊也不例外,平台上线后,他通常住在公司,凌晨2点后才能休息,“没有人谈工资多少,都是想为武汉做点事。”

“味湘初”餐厅

“味湘初”餐厅的老板袁勇,也因为相同的原因,拉开了本已关闭的卷帘门。

这家开在社区里的餐厅,营业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能容下数十人就餐。按照原先的计划,他们春节期间不会打烊,袁勇备了3万多块钱的货,大半个月需要用到的主要生鲜食材都买齐了,光是养在鱼缸里的鱼就有上百斤。

然而,疫情加剧,武汉进入“封城”状态,袁勇囤好的食材用不上了,深知封城后人们对生鲜的迫切需求,他决定在外卖平台上线自己店内的生鲜,但“我们是一家餐厅,我们买来的活鱼和蔬菜能不能在外卖平台上线?这在外卖平台上貌似还没有先例。”

1月26日,饿了么宣布开通 “极速上线”服务。当天,武汉地区就有百余家餐厅、生鲜、便利店商家递上了上线申请,其中包括袁勇:“大年三十一早提交了申请,大年初一上午我的店就已经上线了。”

4天后,与“万吨通”合作进社区的饿了么买菜生鲜自提店在武汉操场社区、双墩社区、江码社区等12个社区上线,双墩社区相关负责人张女士说:“社区居民比较多,希望能与平台一起给居民提供更便捷又不涨价的服务。很多居民这两天都找过来问买菜这个事。”

根据饿了么提供的消息显示,截至1月30日,上线不到4天,各自提点的单量都在不断增加,从60单到1000单的迅速增长,也在加速饿了么买菜自提点陆续增加的速度,尽快实现武汉市区全覆盖。

这个进展,或许和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在1月30日发布公开信宣布“五个决定”有关,根据公开信,其包括为武汉乃至全国的商户减免税费,提供金融支持,开通“极速上线”功能等等:“我们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我们相信商家伙伴们的生命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相信,和商家伙伴们一起为全国消费者服务好,就是对抗疫行动最大的支持。”

支持不分能力大小。“这座城市值得一切善待,不是么?”当樊弘洋骑车驶过白鹭街一号的政务中心繁忙的卸货场景后,他说。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