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肿瘤早筛,益微生物如何用“胞外囊泡技术”提高诊断精度?

关注
益微生物
北京医疗健康
基于新型高效胞外囊泡(EVs)的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商
最近融资:种子轮|未披露|2018-06-01
我要联系
对于检验病种的优先级问题,樊萌更看好“早期食管癌”。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漫长的过程,通常60%~80%的患者在确诊时都已是中晚期阶段,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明确指出:认真做好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工作,则癌症的死亡率可减少约三分之一。又一次证实了“肿瘤早筛”的市场价值。

2018年,益微生物诞生,定位于一家基于新型高效胞外囊泡(EVs)的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商,主要为医疗机构提供肿瘤早期精准诊断解决方案。

“液体活检”与传统组织活检相对应,是一种以血液等非固态生物组织为标本进行取样和分析的体外诊断技术。相比于组织活检,液体活检优势众多:其一,传统组织活检需要穿刺或手术,风险系数高,且伴有高并发症几率,而液体活检通过静脉抽血的微创方式即可完成取样,能有效降低风险和成本;其二,组织活检只能反映取样位置的基因信息,而液体活检能获取病灶的综合信息,为后期的精准治疗做好准确的基因分析基础;其三,液体活检满足高频率监测需求,即时关注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化,提前应对抗药性等问题。

液体活检领域可细分为肿瘤循环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以及胞外囊泡(EVs)三类检测方式,而益微生物主要关注的是胞外囊泡(EVs)。创始人樊萌告诉创业邦,从大量医学数据分析来看,相比于前两者,胞外囊泡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另外,从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来看,前两者检出率较低,而胞外囊泡技术已有成功案例,可诊断筛查包括早期胰腺癌、早期卵巢癌等多种病症,且该技术的拓展能力更广,甚至还可作为载体和疫苗用于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谈及业务布局打法,樊萌介绍,初期,益微生物主要以科研服务为主,以解决方案的形式为有科研需求的临床医生提供诊断需求定制服务,收取解决方案费用激活现金流;中期,益微生物将会就科研研发成果进行转化,推出标准化试剂盒产品,覆盖早期肿瘤诊断以及肿瘤伴随诊断需求;后期,公司会尝试围绕业务链延伸,加入后期治疗业务,形成产业链闭环。

现阶段,公司正处于处于初期阶段。已有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在内的10多家头部医院客户,单笔订单20万元左右。

目前,从行业整体角度来看,国内液体活检主要集中于CTC(36家检测商)和ctDNA(124家检测商),同质化竞争激烈,而专注于胞外囊泡的液体活检公司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国内竞争压力较小,但益微生物已早早布局,构建自身竞争壁垒。在技术能力方面,竞品大多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流程较为繁琐,而益微生物临床操作更便捷,通过10μl血浆(一滴血)取样,无需EVs提纯,即可完成标志物的开发;开发成本方面,竞品每个样本研发成本高达5000~10000元,益微生物每个样本不到500元。

益微生物1.png

本文文章图片来源于益微生物,经授权使用。

成立一年有余,团队已有不到十人规模。创始人樊萌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拥有多年EVs、抗体芯片、蛋白质组学的研发经验。联合创始人刘轩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具备5年基因测序、抗体芯片产品运营经验。

融资方面,益微生物已于2019年获得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目前,该项目已启动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未来,团队将重点在产品研发和资质认证方面发力,针对早期食管癌推出标准化诊断试剂产品,并申请相关医疗器械资质认证。

对于检验病种的优先级问题,樊萌更看好“早期食管癌”。他解释道,从我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来看,食管癌都处于高发癌症病种前列,一旦确诊基本都已进入晚期,因此食管癌对于早期诊断的需求更强烈。同时,早期食管癌还没有出现成熟诊断方法和垄断趋势,这对益微生物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

重阳1.png

本文文章图片来源于益微生物,经授权使用。文章来源于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原创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