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地摊经济学”

地摊经济不应该是某些头脑灵活的人用低租金低监管,发家致富的途径。 正规商家不应该把地摊经济当成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手段。

编者按:本文转自公众号西西弗评论,作者老C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

这几天,地摊火了,地摊经济也火了。

自媒体上到处都是地摊经济的文章。不少写的很不错,很幽默。

身家过亿的CEO们纷纷出门练摊。

政府发文鼓励,经济学家,专家们一本正经的讨论地摊经济。

老实说,有点搞笑呀。各路大佬都上街表演行为艺术。

我也凑个热点,聊聊地摊经济学吧。

2、

地摊,也叫路边摊,现在总理提倡,全国热潮。

先讲个段子:

“我现在过的也很不容易,决心出门摆地摊。但老实说,进货出货太麻烦,东西买错了,不小心砸在手里问题更大。经过反复研究观察路边的地摊经济,终于找到了最佳商业模式。

我搬了个小马夹,拿了几块砖头出门练摊。用几块砖头圈了一块地,坐在那里吆喝,停车收费,停车收费。停车收费一小时收10元,一天24小时,240元,一个月7200元。不需要进货,不需要冒风险,旱涝保收呀。

城管跑来,问:“你怎么在这里自己停车收费。” 我不解的问,“不是现在鼓励地摊吗。你看,我收停车费,安安静静不扰民,不生火没污染,也不产生垃圾,占的地方还没旁边的摊子大,凭啥他可以练摊卖羊肉串,我就不能练摊收停车费呢?”

这是个段子。但这个问题,其实是“地摊经济学”的本质。

地摊经济学,本质上可以说是”钻空子经济学“,钻的空子第一是租金,第二是监管。地摊的优势和利润来源,就是低租金低监管。

首先声明,我不反对摆地摊,”钻空子“这三个字并不是贬义。钻空子经济学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类似的有趣案例。

3、

在”滴滴打车“出现前,各城市都有出租车。有牌照的出租车公司是一个旱涝保收的好行业。车辆是司机出钱买,司机还得交高额的份钱。出租车公司牌照就是坐收利润的好行当。

在香港,一辆出租车的牌照的价格,高达800万港币。香港有1.8万辆出租车,总牌照的价值高达1千多亿港币。为啥牌照这么贵?为什么香港出租车牌照为什么会这么贵呢?出租车牌照在香港是要竞拍的,价高者得,持有者是有永久营业权的,也可以转让,而且转让很方便,基本上一天就可以完成了转让手续了,而且香港已经十几年没有增加出租车车牌了

香港的出租车牌照,就是一个稀缺资源,值1000多亿港币。很多人把牌照当成传家遗产一代代传下去。北京的大部分出租车牌照是落在公司的,出租车公司就是一个稀缺资源。所以世界各国的大城市都会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要是私家车可以当出租车用,这个牌照不就完全没价值了?

这个出租车牌照的产生的收益,在经济学上叫”租金“,稀缺资源产生的”租金“。大部分出租车司机因为买不起高价的车牌,所以只能租车牌运营。红牌出租车牌照年回报是4%,绿色出租车车牌回报率3.5%,高于一般房产公寓年租金回报。香港的出租车牌照,就和一个商铺差不多,是买下来收租的。

Uber和滴滴出现后,用互联网的手段,让监管者一时懵圈儿了,不知道这算不算商业运营的出租车。于是,有些城市,比如国内,就手下留情,有些城市,比如香港,就严厉打击。香港不打击不行呀,1000多亿港币的资产灰飞烟灭,要出事的。

国内的出租汽车公司坐收巨利,本来就天怒人怨。出租车公司倒霉,大众都拍手称快。滴滴的崛起虽然破坏了过去的潜规则,但在国内反对声音很小。

滴滴的价值,有一部分就是这个灰色牌照的价值。假设中国一辆出租车牌照的隐性价值是香港的5%,40万港币。假设滴滴有100万辆运营车辆,仅仅隐性的牌照价值就有4000亿港币。滴滴的崛起,把原来出租车公司手中的稀缺资源的价值,大大稀释了。滴滴就是运用新技术,钻了原本出租车牌照”租金“的空子。

4、

一个商铺,如果开在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地产里,肯定要交高额的租金。在万达广场门口摆个地摊,要没人轰你走,就算是钻了租金的空子。近几年,房地产价格和租金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租金越来越贵。如果能钻了租金的空子,确实能大幅降低商业运营的成本。

我每周都沿着家门口的一条河跑步。周末时,河边总有剃头的师傅。理发店剃一次头几十元上百元,师傅剃一次10元钱。为什么师傅能这么便宜,因为地摊确实能省很多成本,少了很多”租金“。

摆摆地摊,少了租金表面上不是坏事,但也得全面考虑。

比如,如果我们家小区引入流动理发师摆地摊,理一次发10元钱,钻租金的空子,这看上去利国利民。但是,也许小区的理发店生意就会受影响,毕竟租了房子的正规理发店无法承受10元钱的价格,闹不好就要倒闭关张。

地摊经济,本质上是利用了公共资源(路边摊的公共道路资源,剃头师傅的河边绿地/小区公共空间)做生意,从而享受到低租金的待遇。

对于个体和小商贩,这个无可厚非。但大公司就别去蹭地摊经济的热度了。

滴滴钻了租金空子,出租车公司倒霉。出租车公司本来就不干正事坐收巨利,倒霉就倒霉吧。

但如果全民地摊,那是不是会有其他行业会倒霉呢?这些影响也应该考虑考虑。如果全民地摊,处处地摊,那些付租金租门店做生意的人怎么办?

5、

之前,看过一个餐饮老板吐槽的帖子,抱怨餐饮的过度监管。要做凉菜,就得单独设凉菜处理间,还有各种卫生监管要求,最后餐厅将近一半的面积都是厨房。高额租金压力之下,生意没法做了。

前一段时间,很多制造业老板也吐槽环保管理的太严。

其实,宽一点,严一点都不算大问题。真正糟糕的是标准不统一,对有的企业宽,对有的企业严,或者朝令夕改,一会儿宽,一会儿严。以环保为例,严格一点,企业咬牙上环保设备,成本增加。如果整个行业都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所有的企业成本都增加,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企业被淘汰,但最终如果所有企业都一样,还是能承受这个结果。

最糟糕的是,有的企业管得严,有的管的松。这样,管的松的企业就成本低,有特殊竞争优势。守规矩的上了环保设备的企业,反而吃亏。或者一会儿严,一会儿松,这样,胆子大敢违规的企业,撑过了严打期,不上环保设备的企业,后面就有竞争优势了。守规矩挺好的企业,反而倒霉。

鼓励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减少企业家面对的不确定性,稳定对未来的预期。

最糟的政策就是鼓励犯规的,惩罚守规矩的。

6、

”地摊经济学“,钻的第二个空子是监管。在购物中心的餐饮业租金高,监管严,流动餐饮地摊租金低,监管松。这样,地摊餐饮就能表现出很明显的低成本优势。

比如,对地摊餐饮的卫生要求,肯定比购物中心里面的餐馆的卫生要求低得多。

比如。一家餐馆的垃圾,肯定是得餐馆自己收拾处理。但很多餐饮地摊的垃圾处理,就是下图这样的,是需要公共环卫投入很大资源处理。

钻监管的空子,也算是地摊经济的一个竞争优势吧。

钻监管的空子,也不纯粹是贬义词。对于廉价的地摊,消费者对卫生,对质量的要求会低很多,放松一点监管,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没有人会指望地摊上能买到正版的LV和香奈儿的包。

7、

地摊经济,虽然看上去顾客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卖家也能降低成本。但降低的成本,更多来自于低租金和低监管的优势,负面影响还是有的。不能仅仅考虑地摊经济本身,还要考虑对相关竞争业态的影响,以及潜在的负面外部性(市容、卫生、扰民等)

地摊经济,确实是一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但是,地摊经济的低成本,是因为 1)占用公共资源的低租金;2)流动经营导致的低监管。

地摊经济,是一种低端层面的补充,是一种扶贫手段。

地摊经济应该是提供给困难群体的,降低他们的成本以维持生计的机会。地摊经济应该是帮助困难,是扶贫的一部分,是小商小贩用来养家糊口的生计。

地摊经济不应该是某些头脑灵活的人用低租金低监管,发家致富的途径。

正规商家不应该把地摊经济当成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手段。

地摊经济应该适度允许,但不应该做为经济的主要部分而鼓励。特别要注意防止占用公共资源收租的现象。(比如最开始的收停车费的段子)

对地摊经济的监管,是个非常难的问题。特别是对餐饮、食品类地摊经济的监管。不能让地摊经济成为食品安全的漏洞。

最后,其实有的行业和公司,是既享受了地摊经济,低租金低监管的优势,同时又享受了做为巨头的垄断优势。坦率的说,这是有点不公平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