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怎样搞“新基建”、发展“地摊经济”

关注
萧条期更不能停止折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薛静,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天,新基建与地摊成为热词,但900多年前,早有人用这套方法来挽救经济,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的简历不用多介绍,他与包拯、晏殊、欧阳修同朝为官,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他一生留下了无数金句,像“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他抓经济也有一套。

范仲淹对搞基建情有独钟,纵观他的经历,你会感觉他更适合做“包工头”

(图片源自网络)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32岁。彼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捍海堤坝因年久失修,多处决堤,每逢秋天大风暴雨时,海潮便会倒灌,良田被淹,肥沃的土地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不止良田,各大小盐场也因此受损,盐灶、房屋皆被毁。三千多户百姓没了吃饭的营生,只得外出逃荒要饭

范仲淹看不过去,于是上书江淮漕运张纶,与其逐字逐句分析其中利害关系,建议重修堤坝。不过那个时候范仲淹刚当官7年,性格耿直,喜欢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一直都不被重用,所以张纶也就没把他的建议当回事。

不过范仲淹没有就此放弃,他找到了同朝为官的滕子京,两人多次为重修堤坝向宋仁宗谏言,不过他们俩皆为基层官员,人微言轻,根本得不到重视

不过,范仲淹的坚持还是打动了张纶,他自己也上奏朝廷,谏言重修堤坝。

天生元年(1023年),范仲淹终于等来了一直期盼的消息:他被任命为兴化县令,主修捍海堤坝。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汇集了西溪一带四万多民众,在数百里的海岸线上修筑堤坝。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工匠川流不息,盐灶皆被改为饭灶。为了工程进展顺利,他彻夜不眠,亲临一线,将自己全部私人积蓄用于筑堤。

只不过他只是一届县令,财力有限,着实经不起这么折腾

幸好张纶也是个好上司,为了支持堤坝建设,他再次奏请朝廷让范仲淹监楚州粮科院,也好让他能有权调用国库粮草,为工程所用。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修堤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冬季雨雪来临,海潮意外涌来,冲垮了堤坝,吞没了正在施工的一百多个民工,工程被迫停工。好在滕子京闻讯赶来,带着士兵冲到一线,这才稳住阵脚。

滕子京这个人,在北宋官声很差,他在担任泾州知州期间,泾州财务收支账目出现巨额亏空,多达16万贯钱不知去向,不过对范仲淹还是够意思的,所以后来范仲淹才为他修建的岳阳楼写下了千古名篇。

朝中并非每个人都认同搞基建,反对修堤的保守派借此机会大做文章,弹劾范仲淹,说其耗费人力物力反而让更多人受灾。仁宗耳根子软,接到弹劾就派了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调查修堤一事。

实地调查后,朝廷终于意识到堤坝确实是年久失修,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一度停工的工程才又重新启动

然而事事多磨难,堤坝还未修好,范仲淹就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按照当朝律例,他必须辞官返乡替母亲守丧。

离开前,他因放不下修堤之事,特意将工程托付给了张纶,拜托他一定要把堤坝修建完成。

经过一番波折,绵延数百里的捍海堰终于修建完成。堤外烧盐,堤内种粮,给整个泰州周边的沿海地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屏障。而筑堤取土又形成了一条与堤坝平行的大河,此河便是贯穿南北的盐运河。至此,受灾百姓可以重返家园

(范仲淹捍海堰示意图,图片源自网络)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再次将精力投入了治水一事。此时,他45岁,任苏州知州。

因太湖平原地势低洼,河港错落,潮汐涨落带来大量泥沙,一到汛期便会冲毁堤坝。

沦稼穑,坏室庐。”“观民患,不忍自安。

范仲淹又看不过去了。

以工代赈,每日给粮五升,聚集灾民疏通白茆塘、福山港、黄泗浦、许浦、奚浦等吴淞江的支流,引其入海,并在这些支流入海、入江之处设置水闸。如此一来,太湖周围的人在遇到洪涝时可以宣泄洪水,遇到大旱时还可以引水灌溉,海潮侵袭时的泥沙淤积问题也得以解决。

范仲淹对搞“新基建”上了瘾,他曾在苏州老家给自己买了块地留作养老之用,不过后来听说这里的风水能出进士,便把这块地拿来办学校了。

康定元年(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要上战场,他开始对边关的“新基建”下手了

当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战事一触即发。范仲淹被调任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视察边关后,他立即向朝廷提出将自己调往延州亲自指挥作战的要求。

宋仁宗也算听话,很快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一到前线,范仲淹立刻进行改革,并对边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庆历二年(1042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来往,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敢轻举妄动,边关百姓得以安宁。

庆历三年(1043年),边关的“新基建”建设让范仲淹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被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给他大搞“新基建”的想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年九月,他向仁宗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庆历新政”由此拉开帷幕,范仲淹的“新基建”建设真正得以展开

这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增长国民生产总值

其中“后农桑”一条,范仲淹建议朝廷要求各级政府讲究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为此,他特地认真研究了江南的圩田古制,结合自己当初治水的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思想。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农田水利“新基建”被提上日程。

修武备”,即整治军备。改革核心便是寓兵于农,修复堡寨。范仲淹的策略不无道理。修复堡寨虽然耗费财力,但与深入西夏境内,占据人烟稀少的横山以北还不能守护疆土相比要经济实惠。至少可以替国库节省一半的军队花销

范仲淹驻守边疆时便已经开始修复被西夏毁坏或占据的金明(今陕西安塞县南碟子沟)、承平(今陕西子洲县何家集)等十二寨的堡寨,因此挫败了元吴二次进攻延州的计划,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至延州一带防务大大加强。据《庆阳府志》记载,仅在今庆阳地区范仲淹修建的堡寨就有二十九座。不仅如此,他还招募弓箭手,授给田土,并对降汉的蕃部属户首领封官,使弓箭手人数大大增加,有力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

“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冠盗益少。”

不过“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范仲淹改革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以夏竦为首的政敌,对范仲淹及其政治盟友韩琦、富弼、杜衍、欧阳修等人进行恶意攻击和抹黑。他也因此被罢免参知政事一职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边疆不稳为由离开朝廷,自请出京巡守,再也没回过京城。这一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就是《岳阳楼记》开笔第一句。

不过他的“新基建”之路并未就此结束

(图片源自网络)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piǎo jìn)枕路。”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62岁,吴州(如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等地)闹饥荒,谷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两浙一带官府纷纷开仓放粮,在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却张榜要求商贩抬高谷价到每斗一百五十文。外地粮商得知此消息纷纷赶至杭州,市场在几天内饱和,供大于求,价格回落。

为了赈灾,范仲淹提出“荒政三策”,抬高谷价为一策,“搞新基建”是第二策

当时杭州人喜好修庙拜佛。范仲淹便召集各寺庙的住持,要求他们修缮寺庙。“饥歳(suì)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意思是:灾荒之年,工价降低,刚好可以趁此机会大兴土木。寺庙在节省开支的同时亦可以帮助灾民再就业。

于是这些寺庙开始大兴土木,官府趁此机会翻修仓库、县衙以及建设公共设施,富贾商户见状纷纷效仿。

由此一来,大量灾民涌入城中做工,官府将对灾民的救助转化为了工钱,解决了就业问题。

“开展地摊经济”就是第三策

吴人喜竞渡,也就是赛龙舟。“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这次的龙舟赛,一赛便是一季度。

作为发起人,范仲淹出席每次竞赛,几乎夜夜笙歌。富人在官府的带动下积极参与,百姓们扶老携幼“聚众扎堆”,小商小贩挤在西湖岸边摆摊儿,附近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爆满。

《增广智囊补》之范仲淹赈灾中提到,“凡出游者,必其力足以游者也。游者一人,而赖游以活者不知几十人矣。”意思是:凡是能来看龙舟赛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一个来西湖边游玩的人,至少能养活十个百姓。

“地摊经济”刺激了当地消费,资金流转,旅游、餐饮、服务行业开始复苏。这都是刺激内需的措施,让资产流动起来,从而达到救济贫民的目的。那些从事小生意、饮食行业的人,以及工匠、民夫,可以养活自己。

实践证明,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也曾闹饥荒,但当时的主政者明令禁止百姓游船,无所作为,最终导致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生路,最后酿成大乱。

范仲淹的做法看似不合常理,危机来临似乎应该看紧钱袋子,少折腾,但他反其道而行之。这其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应对危机的原理,就是越是萧条,越是不能让人闲下来

(图片源自网络)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经历过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机,90年代的泡沫破裂的危机,2000年代IT泡沫破裂的危机,2008年雷曼金融危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经济萧条,但是每次危机之后,他的京瓷规模都会扩大

2016年,稻盛和夫先生在中国沈阳对中国企业家作了一场报告,名为《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为中国企业家分享了萧条之时战胜困难的5条心法,其中有一条就是:必须在萧条期仍然保持高生产率,他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因萧条而订单减少,要干的活少了,如果仍然由过去同样多的人来生产,制造现场的生产效率会下降,车间里工作气氛会松弛。

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应该把多余的人从生产线上撤下来,维持制造现场的紧张气氛

石油危机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时他考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员工失业,但订单短时间内骤减,如果仍由原有人数来做,就无法维持过去的高生产效率。作业效率一旦下降,再想恢复原有的高生产率谈何容易

基于这种想法,当时他决定既然订单降至1/3,那么制造现场的人员也减至1/3,剩下的2/3的人员从生产线上撤下来,让他们去从事生产设备的维修、墙壁的粉刷、花坛的整修等工厂环境的美化工作。同时举办哲学培训班,甚至让员工们重新从基础开始学习他的经营哲学,使企业内全体员工掌握共同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稻盛和夫的原则是,在因萧条而减产时,也决不降低生产效率,要让大家有事做,这将成为使企业再次飞跃的推动力

新基建和地摊经济,就是范仲淹应对危机的两个抓手,也让他在当时的环境下饱受争议。皇佑四年(1052年),他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