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被盗走的人生,向来少人问津

关注
在科举延续前年都没有的“冒名顶替”,怎么在新时代的高考中,频繁出现呢?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无忌。

在山东242个疑似被“冒名顶替”的大学生背后,藏着一个从古到今没有改变的“中式智慧”:

明哲保身。

01

天下太平元事日,一旦云开复见天。

一部叫《包青天》的TVB古装片,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在这部长达267集的电视剧中,第12-18集,记录了一则宫廷内的惊天大案——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继位后早年所生五个儿子均夭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过不惑之年的真宗皇帝,为了有后这个事情,那可真是愁的肝肠寸断。

终于,在真宗皇帝的辛劳耕耘下,后宫传来了喜讯:

李宸妃与章献太后(仁宗继位后封的)同时怀孕。

真宗皇帝喜上眉梢,便对文武群臣、后宫佳丽一并宣布:

谁先诞下皇子,便封谁为皇后,诞下的皇子便封为太子。

在“母以子贵”的后宫,子嗣往往意味着荣华富贵、升官发财。

生产的时候快要到了,李宸妃提前了几天生产,诞下了一个皇子。

按照真宗皇帝之前的懿旨,刚诞下的皇子,那就是太子,那诞下太子的李宸妃,就是皇后了,将来的皇太后。

那么,刘妃(还没封后之前)再怎么努力,就算诞下的也是皇子,那也只能是妃子,儿子也只能是王子,将来的将来,很难很难能当上太子。

于是,刘妃想了一个恶毒的计谋,利用接生婆和宦官,将一条剥了皮的狸猫,将李宸妃诞下的龙子调换,并让宫女将龙子带出皇宫,将之淹死。当李宸妃诞下狸猫的消息传到真宗皇帝的耳里,李宸妃被打入冷宫。

几天后,刘妃顺利诞下一子,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皇子被封为太子,刘妃被封为刘皇后,也就是章献太后。李宸妃被打入冷宫后,有一日皇子们游园,步入冷宫,太子偶遇打入冷宫的李宸妃,便聊了几句,回来后,刘后问起此事,心有余悸,便想将李宸妃在冷宫害死。

还是宫女不忍心,将李宸妃送出京城,救下人命,自己却被活活烧死。

六年后,太子不幸夭折,真宗皇帝再次面临一个问题:膝下无子。便将八贤王的儿子收为义子,封太子,以便将来继承大统。

话说这八贤王的儿子,其实是当年宫女带出宫淹死,于心不忍将其交给路过的太监,装入礼盒中带到八贤王处养大的李宸妃所诞下的皇子——实际上,也就是原本应该成为太子的真宗皇帝的亲儿子。

六年后,真宗皇帝驾崩,十三岁的太子继位,便是宋仁宗。

仁宗皇帝继位后,包拯到李宸妃流落的陈州赈灾,巧遇李宸妃。

李宸妃,便向包拯抖出此事的前因后果,包拯力图将此事公诸于众,陈清事实,洗脱冤情。

便趁进京给仁宗皇帝贺寿,将李宸妃一并带入宫中,面见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下令彻查此事。

最终,在包拯“夜审郭槐”的好戏下,“狸猫换太子”一案水落石出。

太监郭槐把此案一力承担,刘后被杖责50大板,落发为尼,郭槐被“铡”。

但是,世间狸猫常有,包拯却不常有。

02

2010年12月,改编自马识途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盗官记》一节的电影《让子弹飞》上映。虽然电影对原著的改编较大,受到一定的非议,但是并不妨碍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马邦德的人,花钱买了个县令的官,按照电影剧情里面猜测,这个县令他花了20万两白银。这花钱买官的勾当,一年两次,干了八年,八八六百十四万的钱,就这么挣了。这一次,他要去上任的地方原本是康城,是一个较为富庶安定的县城,但是,他“带着老婆,出了门,坐着火车,唱着歌”就这样被麻匪给劫了。

劫他的这些麻匪呢,是之前的将军,时局所迫,落草为寇。“从来不劫穷人的钱”,只劫“富人的财”。

没想到的是,劫来的这个火车上,除了前去赴任的县长及县长夫人,随行的都被淹死了。问题是,剩下的还是个“三无县令”。

一圈闹钟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

“有钱,有钱,有钱……”无数个“有钱”之后,交代情况。

“我跟县长上任,县长淹死了,县长没有,上任就有,上任就有。”

那怎么上任就有呢?因为“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你TM一个师爷,敢冒充县长?”

“弟兄们劫回,一分钱没捞着,不合适吧?”那这肯定不合适,但是你上任,随从、师爷死了,没人追查?这还真没人追查。

要查,得到县城去,得到上面去。

于是,麻匪劫了真县长(假师爷),麻匪装成县长,带上假师爷(真县长),鹅城走一趟。

“嘿嘿嘿,弟兄们,上任鹅城。”

这个鹅城,自宣统皇帝退位,到“民国八年八月二八日”,已经换了51任县长,而鹅城当家的,除了城头的两大家族,就是“南国一霸”黄四郎。

“他(新县长)只是流水的县长,您才是铁打的老爷。”

这个老爷,在团练教头被打,大管家带家丁被杀之后,终于想起来要查一下这个县长是什么来头了。

去哪里查呢?

“城里、上头。”

查到了没,查到了。

我说这不是我,他们说这就是我,我说这不是我,他们说这TM就是我。

假师爷(真县长)终于出面说话,马某在九个地方做过县长,靠的就是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之章法。

假县长(真麻匪)成为了“外甥”。

有道是“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黄四郎被抓走了一个“替身”,就还是假的黄四郎。到最后,真的黄四郎,成为了“替身”。

来回这么多趟,死了这么多人,目的只有一个:

黄四郎买了六个县的县长,一个人当不过来。

出城剿匪,假师爷(真县长)死了,真麻匪(假县长)活了,还打死了黄四郎的家丁扮的假麻匪(真家丁)。

一部电影,不可说,说穿了就没意思。记得这句话:

“我来鹅城就三件事:公平,公平,TMD还是公平!”

03

1858年4月,大沽口炮战,清王朝惨败,被迫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分别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八月,在内有太平天国之忧,外有各帝国主义之患的情况下,咸丰帝开始了戊午年科举考试,试图用科举之优势,选拔有志之士,来振兴朝廷,富强国家。

令咸丰帝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原本在动荡时期寄托了国家忧患的人才选拔,竟成为咸丰帝对文官最大的一次严惩。

要知道,在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偏偏是这个节骨点上的这场考试,浮出一桩科举史上最大的舞弊案。

这一年的科举,由63岁的一品大员、军机大臣、大学士柏葰担任主考官、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程庭桂为副主考官,主持顺天府的乡试。

放榜后,遭人举报,乡试第七名平龄有问题。什么问题呢?这平龄是个戏子,也就是娱乐圈的小鲜肉。放榜的时候。“优伶亦得中高魁矣”的声音,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在顺天府炸开了锅。

大清律例,“倡、优、隶、皂之家,与父母丧者,不得与试”,直白点就是说,娼妓,优伶,杂役与守孝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这还了得,戏子荣获今天高考“北京考区”全区第七名。而这个第七名是没有参加高考资格的。

那这场乡试参加的考生有多少呢?一万三千多名。最终入榜多少呢?245名。录取率百分之二点几,而且顺天府是京畿重地,竞争历来激烈,入榜的人,自然格外引人注目。

有人举报,公然舞弊,全城一震

举报信到了御史孟传金手里,孟传金在这种情况下,碍于咸丰帝的皇恩和天威,不敢隐瞒,只得启奏咸丰皇帝。

“中式举人平龄朱墨不符,物议沸腾。”这是当年孟传金密奏,要求查办此案时上书内容提到的舞弊事由。其实,这位平龄并非戏子,顶多就是“爱好者”而已,这一身份并不影响其参与科举的资格,只不过被以讹传讹,被放大了。

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咸丰帝下令彻查科举的前后细节。面对正一品位极人臣的主考官柏葰,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陈孚恩和全庆组成“专案小组”,开始全面调查此案。

经过13天的调查,案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平龄第一场考试收交的草稿不全。按照清王朝科举乡试的制度,草稿和答卷要一并上交,以验证是否本人作答,草稿不全,意味着作答可能不是本人所为;

第二,平龄的正卷中,错别字共出现7个,这个在顺天府的乡试中,不可能能够录取。而且入榜第七名,调查组给出的说法是“实属疵谬太甚”。

咸丰帝下令将柏葰撤职,听候传讯,并让调查组继续深入调查。

随着调查的进度,一出科举史上的惊天“条子”案——也就是夹带小抄的惊天舞弊案,在顺天府的乡试,京畿重地的乡试,国家的人才选拔中,被牵了出来了:

兵部主事李鹤龄帮广东士子罗鸿绎订正关节,代他向同考官浦安送条子,柏葰则受嘱托最终录取了罗鸿绎。而程庭桂的问题更严重,他的儿子程炳采在场外大收条子,其中不乏当朝大员家递来的,包括陈孚恩的公子陈景彦。程炳采将5张条子藏在座垫里让家人带给父亲,虽然程庭桂在左思右想后烧了条子没有录取这几位舞弊者,但他儿子的行为已足以让他深陷其中。

也就是说,兵部尚书、主考官、副主考官都成了这次舞弊案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人员。

查案的结果是,平龄在狱中自尽(一说病死)。而上下的主事官员,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一起“斩立决”,程庭桂及众多参与人们被发配充军。咸丰帝为了表明严惩科举弊案的决心,甚至不顾清代200多年来的规矩,没在行刑前临时赦免一品大员。

这场舞弊案,成为科举史上的最为血腥的案件,一品大员、大学士的主考官、兵部尚书及考生被杀,副主考官、及众多参与舞弊人员被流放。

此后三十年,清王朝的科举,可以说是一片规矩样子。

04

纵观1300年的科举史,各种舞弊的方式都有,唯独没有“冒名顶替”者。

为防止一般的舞弊,到了举行科举的时候,主考官及管理衙门,一般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舞弊出现,比如提前锁院 (即提前封锁考院和出题考官) 以防漏题;对考生进行搜检以防夹带“条子”;主副考官轮流巡场、派官吏巡视监考以防偷看;通过糊名誊录以防阅卷人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通过单人单间考试、挂帘隔开以防串通;而且还有场后复试以防冒名、复审以防替考等等各种手段。

还有一点,参加科举的考生采取了“实名担保制”,保人通常是考生请来的廪生 (即生员,也称秀才,明清两代经考试入府、州、县的学者,由公家给以膳食),有的地方还要层层作保,甚至每层都要多人担保。考生如有“冒籍”、“冒名”,保人是要革除功名并下大狱的。也就是说,买通保人的方式来进行作弊,十分困难。

但其实最为严酷的一点是,考生但凡科场作弊,统统取消资格;考中的则取消名额,执送刑部问罪甚至禁锢终身。考官没有尽责,导致考生“冒籍”、“冒名”成功,轻者降级调用,重者革职查办,直至流放、问斩。而且这些一经查实,在“皇恩浩荡”的时代,属于欺君之罪,轻则斩首,重则株连九族。

那么,在科举延续前年都没有的“冒名顶替”,怎么在新时代的高考中,频繁出现呢?

山东省发布的全面调查处理结果出来前,据南方都市报披露,有242名学生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嫌疑,涉及到14所高校,这些高校不乏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这样的名校。

在已经查实并处理的两起案件中,牵涉人员46名,涉及到考生从学籍到入学的各个环节。

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来说,高考冒名顶替这件事,是全供应链上实现了闭环的经典操作案例,在违法代价极小、收益极高,被顶替者有可能投诉无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活生生的做了“替死鬼”。

先看已经公布的,涉及到的环节:录取通知书的领取、录取考生档案伪造及提档、身份证及户籍、入学报道及资格审查、工作就职及晋升审查。

再看可能涉及的部门:

邮政局——国家指定的录取通知书邮寄单位;

招生办——有能力搞定考生的档案、并可以安排录取院校的提档。学籍档案的处理,入学报道及审查,在招生办的权力范围之内;

派出所——派出所,辖户籍及身份证。当然自从国家严打“双户籍”人员后,这一块管理是越来越严了,但是,的确没有漏洞吗?

人事部门——这就是毕业后就业的报道地方了。拿文凭终究是为就业。那么,冒名顶替之后出来工作,怎样才能逃过审查呢?尤其是那些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毕业生们,怎么逃过层层筛查而且还能晋升?

我们无法想象冒名顶替这个事件的影响,寒窗苦读十二年,在“一考定终身”的潜在制度下,那些被顶替无法上大学的人们,被盗走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有多重要。

我们也无法不去揣测,是否有一个闭环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顶替团队,来对这种事务进行安排,从选中被顶替人、到学籍问题、入学问题、户籍问题、就业问题等各个环节进行“包装”及“打点”。

我们更无法确定这种行为的“收益”,但必然不小。

05

前几天在一个群里聊天,聊到这件事,几乎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

难道没有老同学站出来替他们说话么?

有人说:

“既得利益者,是不会轻易去得罪既得利益者的,除非他得罪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用一个词概括: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在这个时代,这是价值观倾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人们一种保护自我的方式。

对于大多数“平头百姓”而言,从古到今,比大声疾呼更深刻地印在心里的感触是:

小心翼翼地退让,就不必去对视那些黑暗处看不清的力量。

也许,这就是“冒名顶替”无惧的来由;也许,这就是几乎没有名人公开发言的原因之一吧。

这是在今天——要知道,在19世纪的大清,知而不报的人,也要杀头。

参考资料:

1、TVB《包青天》

2、姜文、马识途《让子弹飞》剧本

3、李兵《血榜:中国科举疑案》

4、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5、李国荣《科场与舞弊:中国古代最大科场案透视》

6、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