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数娱梦工厂(ID:D-entertainment),作者王莹,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周多前,中影的傅总问我,哪天能过1000万?我说因为北京24号复工,这个周末一定能过1000万,没想到昨天(25日)就过了3000万。”
在7月26日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发行与放映新趋势论坛上,猫眼娱乐CEO郑志昊对电影市场恢复的速度表示惊讶。
从7月20日至今,全国电影院复工已经有一个星期,首日330万票房,最终却创下了首周票房超过1亿的意外佳绩。
曾从事影院工作二十多年的新丽电影总裁李宁也表示,他没想到票房会恢复这么快。同时他也表示,现在当务之急的思考是如何提振整个电影行业各环节的信心。
对于疫情后的观影形势,英皇电影总经理梁琳道出了担忧,“我们用什么样的理由,能够让观众来到电影院坐在这里90分钟看个电影,他们还会来看电影吗?现在观众对娱乐的选择太多了。”
疫情对观众习惯的改变,不仅让影院方担心。北京聚合影联创始人、总经理讲武生介绍了在疫情期间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大量依赖票房?票房的收益让发行公司将所有的精力和团队的建设都集中在宣发阶段,而这样的盈利模式是否过于单一?”
票房回暖速度超预期,
但大片定档更重要
从7月20日的330万,到25日的超过3000万,票房的回升速度既在预料之中,同时也有些惊喜。
据猫眼CEO郑志昊介绍,疫情期间猫眼也一直在做观众调研。之前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大概有60%-70%的观众愿意在影院开放后重回影院,而在电影局下发影院复工通知后,这个数据达到了90%。
“所以这个周末恢复数据有了新高,是有用户和观众基础的。”郑志昊说。
郑志昊还表示,根据北京7月24日复工的通知,他原本预估的票房将会在周末过1000万,却没想到25日的当天就过了3000万。
北京聚合影联创始人讲武生认为,估计到今年8月,整个市场就有可能恢复80%,到国庆的时候就会到100%,“可能还会有小的增长。”
传奇东方首席执行官刘思汝则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在她看来,过去几年一直在说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疫情可能会加速这一进程。
“在美国疫情还很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市场会飞速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市场,影院复工后,发行就会跟上,我们整个产业链会很快活起来,就会循环起来,就会有生机,有生命力。”刘思汝说。
这样的趋势已经有了苗头。华纳已经宣布《信条》将从8月下旬开始先在海外市场上映,到9月才会先开始在美国部分城市上映,全面打破以往优先本土的发行惯例。这当中,中国自然会成为好莱坞优先考虑的关键票仓。
尽管影院重启首周的票房给从业者增加了很多信心,但是目前来看,新片的定档还远远不够。
郑志昊还指出,新片对于票房回升趋势的帮助,韩国最近的数据也可以提供参考价值。随着《活着》《釜山行2:半岛》两部大片在这个月里连续上映,韩国电影市场票房已经恢复了50—70%。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官方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从三月开始,韩国电影院的观众数急速下降,2月韩国还有737万人次,但到了3月就骤降至152万人次,到5月份更是降至124万人次。而去年5月韩国影院观影人次高达1806万。
因上半年开机数不足导致新作供求不平衡,韩国影院早在2月份便试图用重映来解决危机。但一直到6月影帝刘亚仁和朴信惠主演的大片《活着》以及7月《釜山行》续作《釜山行2:半岛》时,电影市场才真正回暖。
《活着》上映第一个周末观众数量就达到了70多万名,累计观众人数超过100万名,已经和新冠疫情前持平。
而7月16日上映的《釜山行2:半岛》首映超过35万名观众的人数更是刷新了今年的韩国电影首映票房记录,影片上映第二个周末继续以超过80%的市场占有率蝉联榜单冠军,截至7月26日累计观众数已经达到285万人次。
而目前,国内影市还缺少这样的重量级新片。除了定档影院重启首日的《第一次的离别》之外,首批定档的5部新片中,《白云之下》《抵达之谜》预计7月31日上映,而《荞麦疯长》《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则直接要到8月25日的情人节。
这批影片或是新人导演执导,或是题材小众,票房号召力普遍不高。《第一次的离别》虽是重启后的第一部影片,但市场份额很快被更有商业卖相的好莱坞大片占据。
7月25日复工后首个周六的3300多万票房中,来自好莱坞的新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单片占据市场份额的40%,其次占据20%份额的《喋血战士》也是来自好莱坞。
尽管又有如《1917》《绝地战警:急速追击》等外语片定档八月,但国产大片依然没有消息。
新片、大片对于市场的回暖意义可见一斑。由此,在会议现场,宣发方代表讲武生也呼吁各方尽快定档。
院线发行转线上成趋势,
英皇也要做网剧网大了?
因为疫情,今年颗粒无收的春节档成为众多电影从业者职业生涯的首次“黑天鹅”。
“前两天还在为争夺一个点,协调开会,为了某个排片彼此想尽办法,还在厮杀,还在看一个市场的成长,突然什么事都不用干了。”讲武生回忆,当时他们正在配合猫眼做电影《紧急救援》的发行工作。
疫情影响的远不止这一部电影。英皇电影总经理梁琳介绍,除了《紧急救援》的撤档之外,英皇其他的电影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当时还在拍摄的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
“本来计划春节给大家放2天假,结果没想到一放就放了70天,但这70天其实是我们整个剧组最忙碌的一个假期,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变化着,每天在做复工停工的计划,甚至每一个小时就会有巨大的波动。”梁琳回忆。
而对于票务平台猫眼来说,郑志昊回忆,春节档3天内猫眼退票超过500万张,涉及金额超过2亿元。
疫情给电影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业内人士也没有浪费这次契机,在对过去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反思了行业的问题。
“过去几年这个行业有太多的词汇,包括跑马地、资本扩张、规模化,这些词还适不适合在今天说?”郑志昊提问。
尽管90%的院线电影和猫眼合作在线上做宣发,但在郑志昊看来,这样的服务仍然是不够的,“经历过这次危机,猫眼应该更沉下心来深耕服务能力,完善对宣发、对产品、对数据、对资金、对流转环节的各种服务能力。”
“为什么我们那么依赖票房?”讲武生也提出了反思。他指出,票房的收益让发行公司将完全的精力、团队部门的构建都围绕电影宣发阶段,如果盈利模式就只在这一个点上,是否过于单一?
由此他提出,如果把发行和现在的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其他领域优势相结合,是否就可以从电影开拍的一刹那一直到关机,提前能给大家想到过程中的盈利点和模式?
讲武生说,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制片人方励和导演李玉的支持,“李玉导演说我的下一步电影就拿给你做实验。”
过去的半年,梁琳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思考:要用什么样的理由,能让观众来到电影院看完90分钟的电影?他们还会来看电影吗?
“现在观众对娱乐的选择太多了。”她感叹。就此作为应对,英皇除了新片继续制作,并对午夜场、午餐场电影进行规划之外,接下来也将联合视频平台推出一系列的网剧和电影。
流媒体会取代线下影院吗?过去几个月,国内外一批院线片放弃影院选择线上,没有人会不去猜测这种可能。
作为一家主要面向西欧和美国市场的电影流媒体,MUBI在今年上半年的订户增长达到了200%。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Efe Cakarel在论坛远程连线时介绍,其一直以来的年同比增长都在30-40%左右。
电影节论坛上不少嘉宾提到,电影院的沉浸感、视听体验、社交体验、仪式感等,都是电影院不会轻易被流媒体取代的原因。
“线上和线下电影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形式,就像今天不管外卖怎么火,堂食还是不可被替代的。”郑志昊也表示了相同的意思。
在新丽电影总裁李宁看来,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的概念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了。“线上电影就像电视,游戏等新事物的出现,它和院线电影是平行的门类,很正常,所以也不需要过于担心。”
尽管MUBI在印度和英国推出了连线影院的服务,即购买该服务的用户可以在线下影院免费观看本周上新的指定电影,但Efe Cakarel也表示,“我们不打算替代院线,只是让电影变得对观众来说更可获得。”
在一些从业者看来,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是两套不同的创作模式。郑志昊指出,由于线上和线下的区别,需要创作者们从开始就决定一个内容是走线上还是走线下,因为当选取一个渠道为主题的时候,它的形式就决定了预算、技术、卡司等。“就像线上观影,80%以上都是用手机观影,那么它的视听要求、创作形式也应该是针对手机屏幕而非大银幕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