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钟小玉
编辑 | 刘岩
头图来源 | 壹图网
近日一则私募配售(PIPE)消息引发关注。高瓴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机构投资者组成的财团,与天境生物签署协议,通过私募配售(PIPE)的方式投资约4.18亿美元。这是近年来中国生物科技领域中最大的PIPE投资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凯莱英23亿定增方案生变,高瓴不再是唯一定增对象,而是改为了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相比定向增发,PIPE具有融资效率高、确定性高、只支持少数机构在列的特点。这或许也是此次对天境生物增资采用PIPE方式的原因之一。
高瓴接连下注生物医疗领域,到底在下怎样一盘棋?
高瓴和它的朋友们
创业邦记者梳理“睿兽分析”的数据后发现,近六年高瓴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超40起上亿规模的投资中,联合投资数量比例超过60%。特别是细分领域中创纪录的融资中,高瓴往往和“财团”朋友们共同出场。
比如此次对天境生物的4.18亿美元投资,就是高瓴资本牵头,联合了诸如GIC等老朋友。GIC即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资金规模约3500亿美元。此前,GIC和高瓴共同参与过2018年5月基石药业的2.6亿美元的B轮融资,这是生物医药B轮最大单笔融资;2018年7月对百济神州的战略投资中,也有二者的联手。
而高瓴资本与天境生物的结缘,与天境生物的“老东家”康桥资本分不开,康桥资本参与天境生物的创立并连投三轮。两大机构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4月,其联手投资了陆道培生物的A轮。2020年6月云顶新耀3.1亿美元的C轮融资中,二者也均出现在投资机构名单里。
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也常和高瓴在生物药领域共同出场。淡马锡和GIC一样,也是有国资背景,淡马锡控股新加坡21家大型企业,总产值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13%,触角延伸至新加坡经济各领域,“财团”色彩较为浓厚。
砸下1200亿,只为下场“踢球”?
据张磊在2020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上的发言,目前高瓴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已投资1200亿人民币。
在肿瘤创新药方面,高瓴先是投了PD1赛道的四大龙头——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制药、君实生物,还在今年6月份投了嘉和生物药业的B轮。此次高瓴投资的天境生物主攻CD47单抗,这一疗法被行业喻为PD-(L)1之后,肿瘤免疫领域的下一个“明星”。
对创新药“全包围式”的投法,也是高瓴求稳妥的下注方式。创新药高风险、高收益,创新靶点的改变,可能直接使得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所以,高瓴对于细分市场龙头要投,“潜在”龙头也要捕捉。
在不久前和港交所李小加的对话中,张磊形容“现在是生物技术的“寒武纪”阶段,各种各样的物种全部出现”。这样的阶段有两大特征——“同时”、“突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高瓴为何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显著加快。
如果说生物技术处于“寒武纪”大爆发阶段是“天时”,那中国正在发生的结构性改变就是“地利”。张磊此前对话黑石集团苏世民,认为“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就在当下,现在就是重仓中国最好的机会”。
来源:壹图网
高瓴的“财团”朋友们显然也有这样的认知。据淡马锡2020年财报,其对中国持仓比例达29%,首超新加坡。在生命科学领域,淡马锡不断加仓,与高瓴多次“组队”,比如对嘉和生物、奕安济世、创胜集团、信达生物的投资,都有二者的身影。
当下确是时机。随着带量采购、处方外流等政策,医药领域的产业和市场结构正迎来巨变。在此之下,传统定义市场的方式将变得过时。另,近日山西省药采平台一则通知值得关注,来自16家药企的26个药品在该省集采平台主动弃标、撤网,涉及辉瑞、哈药等多款畅销药和大品种,且做出了全国统一不供货承诺,即全面放弃公立医院市场,这就给民营资本提供了空间。
高瓴想要做的,也远不止下场“踢球”这么简单。
“砸钱”背后,是怎样的“棋局”?
可以看到,除了创新药,高瓴还加码了多家CRO/CMO龙头,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方达医药、凯莱英等。高瓴通过产业链式“加码”,让其投资组合产生“网状”协同。比如药明康德来做研究,泰格医药给其做CRO,凯莱英则提供CDMO服务。
如此一来,在高瓴的投资生态中,专业化分工的业态将成为可能。通过对生产资料即各环节服务进行重组与共享,达成整体的生产力最优。可以说,高瓴想做的,便是这样一场可能改变生物医药传统业态的巨型“创新系统”试验。
这样的“分工”思路也体现在天境生物和艾伯维的协议中,天境生物主攻中国市场,艾伯维负责全球其它市场,很难说这背后没有高瓴的“提点”。据悉,这是艾伯维今年和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达成的第三家协议,除天境生物外,还有和铂医药、加科思。而加科思背后的投资方,也有高瓴资本。
这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或许是个好选择。国内创新药企和国际创新疗法巨头联手,可以加速临床研究和产品上市;高瓴资本和“财团”朋友们则提供抢占市场所需弹药。“快”似乎成了当前的重要诉求之一。
来源:壹图网
“求快”和机会窗口有关。对于生物医药领域来说,主要是基于知识的创新,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来,这一类型的创新其实是风险最高的,首先时间跨度长,其次面临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也因此,基于知识的创新,其实窗口期很短,要力求一击即中。高瓴基于生物医药领域全产业链所做的投资和价值链角色分工,其实也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做降低创新的固有风险的事情。
这需要很大的把控力,首先就是话语权。此次对天境生物的投资也如出一辙,据悉,高瓴将有权提名一位代表进入天境生物的董事会。以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的说法,“期待高瓴在天境生物向综合型药企转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
其次,整个创新系统要运转,“节奏把控”很关键。高瓴通过旗下的高济医疗,确定了高瓴在其中的“实体”位置。目前,高济医疗已拓展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药店连锁,很可能未来将成为高瓴投资版图中创新药的重要终端渠道。据创业邦求证,高瓴所投资的创新药公司比如百济神州等,在产品上市后会和高济医疗有一定合作。
挑战也并存。目前高济医疗的药店连锁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这和生态内企业产品的上市节奏难控有关。随着“创新系统”的成熟,未来生物医药产品上市速度和确定性或许将大幅增加。但当前如何填补时间缺口?据业内人士向创业邦爆料,高瓴资本有意向将旗下高济医疗的药店,导给京东健康。就在8月中旬,京东集团宣布京东健康拟获高瓴资本超8.3亿美元的投资总额。
对于如此庞大的“创新系统”试验,高瓴能做成吗?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