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如流FLOW,作者敦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施一公反对科学家成为企业家,但他身上拥有不可忽视“创业者”痕迹。这个“创业者”不是一种身份,而是像开山人和探索者一样的角色。
他被外界形容是史上放弃国外待遇最多归国的科学家。
2008年,施一公婉拒千万美元科研经费,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放弃了500平方米的独栋花园别墅,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就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导。
2014年3月,施一公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晶体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爱明诺夫奖,这是他回国后所赢得的第一个国际最高奖项。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评价,“施一公回国一举将清华大学建成国际一流的结构生物学中心。”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的日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个。2018年,施一公离开亲手缔造的国际一流的结构生物学中心,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开始了一场新的试炼。西湖大学成为他新的试炼场,他誓言要创建一所中国本土的,国际一流的大学。
今年9月,“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网友议论纷纷,其背后裹挟复杂的社会情绪,其中也包括质疑的声音。事后教育部对此做出回应,称“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不小差距。”
而那个曾经扬言“5年内比肩清华大学”的西湖大学怎么样了,它所坚持的世界一流到底是什么?
科学之本
在国内,施一公常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他曾直言,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是出了大问题。他曾作为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发现,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他自己最好的学生,他最想培养的学生都跟他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但在国外,他是中国信誉的维护者。从他选择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的身份,到全职回清华,再到全职做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讲过一个例子。2014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对方不屑,施一公感到委屈、愤懑,当时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对方回敬了一句,让他说不出话。对方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排在20名开外。施一公认为外界所看到的指标现象,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中国的优势是占经济体量的优势。
他常反思:中国的大学,是因为没有高新技术而没有转化成生产力,还是根本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他的答案后者。他认为中国大学的基础研究能力太差,不是缺乏转化,是缺乏转化的东西。
施一公推崇基础研究,他曾说“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没有好的基础研究,一定不会有杰出的技术创新”。科研不应以应用为目的。
他回忆在国外的日子,只要有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转化的可能,就会被公司盯上,他形容对方像缉毒犬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非常敏感,不可能放弃一个有意义的发明。
西湖大学起步就是招博士研究生,定位是培养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就业者”,而是培养学者,培养能够拥有改变世界技能的人。
施一公认为,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好的方式。
大师之大
施一公曾表示,希望西湖大学能像加州理工大学一样“小而精”,不追求科研和教学人员的数量。他曾说,“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加起来不到300人,我们希望西湖大学在十年之内规模等同于加州理工大学。”
他早前发文表示:在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最快的方法,就是从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杰出人才。正所谓,“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乎大师之大。”
他曾做过调研,以生命科学为例,2007年,美国34个州的研究型大学中,担任生命科学学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华人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过800人。这说明,中国在海外的人才资源是世界一流的。
2018年4月,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选举施一公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聘任许田、仇旻为西湖大学副校长。在当时许田和仇旻选择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在科学界还引起不小的震动。去年年底,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空缺了22个月的院长,迎来了世界著名科学家于洪涛就任。至此,西湖大学三大学院院长全部集结到位。
从左至右分别为理学院院长邓力、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洪涛、工学院院长杨阳
目前西湖大学90%以上是海外引进的人才,施一公来自普林斯顿,副校长许田来自耶鲁大学仇旻来自瑞典皇家工学院。每一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都拥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文化气质,这构成了西湖大学的独特气质,施一公希望各自都能在西湖大学找到可能,就像他给每位邀请者的邮件中写道,“At Westlake University, sky is the limit.”
一流的人才背后需要相匹敌的巨大的资金支持。
去年,西湖大学发布了新年首次全球学术人才的招聘公告可管中窥豹。公告显示,西湖大学将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应职位,根据具体情况,为入选者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能够使其安心学术的协议薪酬和福利待遇。
除了找人,向全球选拔知名人才之外,找钱,面向社会寻求募捐,是施一公重要的工作。西湖大学是一所民办大学,没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社会的募捐是西湖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施一公曾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表示,筹备西湖大学初期,满脑子都是钱,看网红拍个照片被下载就能赚钱,这位科学家甚至羡慕起网红的能耐。
如今西湖大学捐赠者背后有一串长长的名单,这些几乎是施一公一个个拉来。他回忆第一次找企业家捐款时,开口要钱是不容易说出口的,当时讲了一个半小时,讲了西湖大学如何重要,对中国如何重要,对老百姓如何重要,唯独没有谈到钱。最后还是对方开口,他才说出想让对方给西湖大学捐赠一个亿的想法。
施一公曾表示,除了对科学的热爱,使命感是他参与筹办西湖大学的最大动力。他曾撰文,“2001年,我和王晓东在赶赴北京开会的飞机上长谈,他讲了一句我永远也忘不了的话,‘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心情很难平静。“我们的小家富足了,可我们的同族同胞呢?”在他内心不断追问。
成果转化
毫无疑问,西湖大学的样本,是像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学。
已故的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曾表示:斯坦福大学有传统,学生出来创业,老师会投资。斯坦福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甚至有声音表示,斯坦福成就了硅谷。
西湖大学想借鉴斯坦福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把学校变成科研项目最好的伯乐,最大限度地发掘科研成果的价值。
如今,距离西湖大学获批成立2年8个月的时间,西湖大学的两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已经正式落地。
今年6月2日,西湖大学官方宣布,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正式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今年,西湖大学第二家科技公司——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正式面世。11月,成立不到半年,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该公司自主研发了微纳精度的三维精密制造技术,能实现百纳米到10微米的打印,能打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电子器件,也能一体化3D打印完成复杂的功能电路,实现电子产品的智能制造。
根据媒体报道,西湖未来智造已经与国内十几家行业突出企业展开合作,建成多个精密制造平台,在一些具体产品应用方面探索量产方案。用户“出题”,西湖未来智造负责“解题”,提供市场最需要的解决方案。
这是施一公所设想的方向,他坚信“术业有专攻”,他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而不是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
当“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也在追问,那个曾经扬言“5年内比肩清华大学”的西湖大学怎么样了,它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曾表示,“我们不太可能五年或者十年直接建出一个世界一流大学,但可以短时间内打造一个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批一流的学生,做出一流的成果。”同时他相信拥有一流的学术科研氛围,全世界都会逐渐承认你是一流大学。
而施一公和西湖大学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可能”,在改革开放不断进化中,中国土壤下是否能长全球优质的、知名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与美国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等一流私立大学相提并论的可能性。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