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易

关注
你可能比你想的更厉害。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何加盐(ID: ihejiayan),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大家都听过“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但我今天想讲一个相反的道理:事非经过不知易。

这个道理,既是我自己从多年的亲身经历得出,也是我研究了这么多牛人所总结的一个牛人共同点。

很多年前,我在浙江大学读经济学研究生,导师给我介绍了一个实习机会,是帮某机构做一个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原本我以为就是在其中负责一小部分工作,但后来发现,整个课题,实际上就是主要由我来完成。当我初接到整个任务时,都吓住了。那时我才23岁,学经济学是半路出家(我本科学的是旅游管理),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把一个国家重大课题做下来。

但后来,经过大半年的苦苦钻研,我看完了这个领域几乎所有的著作和论文,设计了整个研究框架,做了全部的计量分析,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课题报告,最后该课题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检验。

又一次,是我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我在上海一家机构实习。当时有一个欧洲著名经济学家来访,我们需要陪同他到外地做一个学术报告。

很不巧,我们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因为有急事去不了。我当时是他的助理,只能由我陪着教授前去,除了安排一切行程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给教授的演讲充当即时翻译。

要知道,我成长于一个偏僻山区,从小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而且教授讲的是与“次贷危机”有关的话题,里面充满了“次级债务”“担保债务凭证”“信用违约掉期”这样晦涩的专有名词。我根本就不认为自己能胜任这个任务。

但是当时的情形,已经由不得我,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现场两个小时,面对几百名观众,还有省、市电视台的长枪短炮,我硬是把整场翻译给扛下来了。中间虽然也出现过听不明白,需要Pardon好几遍的情况,尴尬无比,但总归还是完成了任务。

从那次以后,我就悟出两个道理:

第一,不要以为自己不行。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吓唬自己,事情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你可能比你想的更厉害。

第二,就算是遇到极其难堪的事情,经历极难熬的时间,那又怎么样呢?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当这两小时是一场梦,很快它就会过去的。

毕业之后,我进入了政府系统工作,期间也承担过许多极其艰难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一些艰难到如果我当初知道会这么难的话,根本就不敢去开始。但后来做下来发现,尽管难,但总有办法解决,而我的能力也总会成长到足以解决那些问题。最后,我完成了好几个特别重大的课题,获得了整个系统内同领域最好的成绩。

之后,我从体制内出来,先是做企业管理咨询;然后又在公众号红利已尽的2019年开始专职做自媒体,去采访很多顶级的企业家;到2020开始做农业领域的创业项目;到今年推出“名企研习营”……

这里面的每一步,无不是充满荆棘,没开始之前,你都想象不到里面会有这么多麻烦事儿。但最终,无论多难熬的时刻,我都熬过来了;无论多难的事情,我都做下来了。

而这些比起我平常研究的那些牛人们做的事情,又根本算不上什么。几乎每一个牛人,都经历过无比艰难,但最终熬过去,获得胜利的时刻。

2015年,马云在香港做一个演讲,说了这么一段话:

(成立阿里巴巴)15年走到现在,我根本没有想到有这么艰难,有这么多的麻烦、有这么多的痛苦。我真跟自己不止一次的讲过,要是重新来过我愿不愿意来?我说不来了。……大家看到的是今天成功的时候,大家没有看到所有的错误的时候、沮丧的时候、同事闹矛盾的时候、政府找麻烦的时候、没有钱的时候、发不出工资的时候、客户不满意要求退货的时候……

2019年,任正非在一个采访中,谈到当初他决定做通信产业的情形:

一个人如果专心只做一件事是一定会成功的,当然那时我是专心致志做通信的,如果专心致志养猪呢?我可能是养猪的状元;专心致志磨豆腐呢?我可能也是豆腐大王。不幸的是,我专心致志做了通信,通信这个行业太艰难、门槛太高。我不知道这个产业门槛很高,就走进来了,走进来以后,我就退不出去了,退出去我一分钱都没有了,两万多块钱都花光了,退出去我就只有做乞丐了。

你可能会觉得,我所讲述的个人经历,和马云、任正非讲的这两番话,不是恰好证明了“事非经过不知难”吗?为什么我会说“事非经过不知易”呢?

实际上,我们把何加盐的经历、马云的艰难、任正非的门槛再往深想一层:事情这么难,我们不也走过来,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吗?

所以真实情况应该是:事情虽然出现了很多我们此前没有预料到的艰难之处,但是这些艰难并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与我们实际表现出的能力相比,事情可以说是容易的。

“难”和“易”,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一件事情,对甲来说可能很难,但是对乙来说却可能非常容易;或者对同一人此时可能很难,到了彼时却很容易。其中的关键区别,就在于不同人、不同时期的能力不同(这里,“能力”二字不仅包含体力、经验、知识、方法等狭义的“能力”,也包括金钱、时间、物料、人脉等“资源”在内)。

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克服困难,那么事情就是难的。如果你的能力足以克服困难,那么事情就是不难的。

当然,同样是“不难”,也有程度的区别。有些事可能只需要动用很少的能力就能解决,那就是难度很小;有些事情需要动用较多的能力才能解决,就是难度很大。

所以,真正的难,其实不是事情本身的困难程度,而是能力与困难程度的对比。我们可以用公式写作:

H=A-D

难度=能力-困难

俗话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是指后面这个D很大。我们这里所说的“事非经过不知易”,是指前面这个H很小。

区别D和H的意义在哪呢?就是用于帮助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不要因为过高估计事情的难度而丧失了行动的勇气,也失去了本来属于你的机会。

很多人在做关于人生和事业的重大决策时,往往会因为高估事情的难度而犹豫不决。一般而言,这种高估,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容易把个别地方的难,放大到整件事情上;把短时间的难,放大到全部过程上。

很多事情说难,其实只有少数几个关键点很难,只要集中优势资源把这几个点攻破了,整件事情其实比想象中的容易得多。

另外,这种难,往往只是一时之难,只要熬过去了,后面都会变得很容易,所以从10年、20年的角度来看,整件事情是没那么难的。

在一个长时间里,处处都难,时时都难的事情,是很少见的。真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说明你用错了方法,要么说明这件事情根本不适合你去做。

第二,容易高估事情的困难,但是却低估自己的潜力。

很多人习惯于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去评判一件事情该不该做,一看事情好像挺难的,就放弃了。这其实是错误的。

很多事情看起来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但实际上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能力是足够的。

美的公司的CEO方洪波曾经说过,他在美的,每一次被老板何享健委以重任时,其实都几乎没有自信去承担,但是他鼓起勇气接受,最终每一次都是圆满完成了任务,把美的集团带到了今天这么辉煌的位置。

我想,在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担任过一定级别职位,承担过重要任务的人,肯定都会对方洪波当初的惶惑和咬牙硬撑的感觉感同身受。

我们每个人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也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有些事情猝然降临到我们头上时,可能我们会觉得太难了,但实际上当咬着牙走过那段时间时,会发现也不过如此。

除了低估自己的能力外,我们还容易忽略自己的成长性。

人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也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攒、聚拢、撬动各种资源的。很多现在超越于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随着自己的成长,会发现其实容易得很。就好比你在小学时怎么都弄不懂的二元一次方程,到了初中就觉得再简单不过。

我们把这两种情况用图画出来,会看得更清晰:

图片

普通人容易被脑子里呈现的第一张图的情况所吓倒。因为他们只看到能力和困难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所以只看到事情失败的必然,从而根本就不敢迈出第一步。

但每一个牛人其实都是乐观主义,他要么就是觉得自己能力很厉害,事情并不难;要么就是知道自己会不断成长,能够让本来很难的事情变得不那么难。所以他们才敢于起步,并能够坚持下去。

不管是从长安出发去天竺的玄奘法师,还是在井冈山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员,还是对通信行业一无所知却一脚踏进去的任正非,莫不如此。

当然,乐观并不是盲目乐观,忽视一切的难度,只顾埋头往前冲。精神上的乐观要与行动上的谨慎相匹配。真正做事的时候,还是要清醒地估量到事情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并预先想好应对的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坚信所有的困难都能够解决,哪怕是现在不具备条件,经过不断聚拢资源、提升能力,也许后来就可以去克服了。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初中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彭端淑的《为学》,里面有两个四川和尚的故事: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要去南海看一看。

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只饭钵就行了。

富和尚说:我准备了那么多年,都还没去成。你凭什么去得了?

第二年,穷和尚去完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觉得很惭愧。

彭端淑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所以,难还是不难,不是自己在那里空想的,而是去试验,去实干,去进化出来的。

世界万物都是往前发展的,虽然会出现对我们不利的条件,但是也会出现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尤其是我们作为万物之灵,是可以去控制环境、改造环境的,让环境更适合于自己做事;也可以主动去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能力超过事情的难度的。

所以我们说“事非经过不知易”,说的是让自己的进化程度比出现困难的程度更快、更好、更强。这样的话,未来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在你的能力控制范围或者潜力增长范围之内,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最后,我们再复习一下难度公式:

H=A-D

难度=能力-困难

这世上,有些人,一辈子追求的就是怎样选到D最小的事情。但是往往,D最小的事情,也是收益最小,成就最小,对社会的价值最小的事。我把它称为“困难最小化模型”(MinD选择)。

当你习惯了这样的选择模型,就是选择了放弃成长,放弃未来。

而另一些人,愿意去选择更大的D,同时拼命地提升A,我把它称为“能力最大化模型”(MaxA选择)。

当你习惯了这样的选择模型,就会不断把自己的能力推向新的边界,也把自己的人生推向新的边界。

图片

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呢?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