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车》是创业邦旗下的汽车栏目,我们将以全新的内容形式,带你“撩”动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机会。
作者丨王贺
编辑丨子钺
图源丨小米官微、DeepMotion 官网
8月25日,小米正式发布2021Q2财报,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雷军可以睡个好觉了。财报显示,小米当季总营收达878亿元,同比增长64%;净利润达63亿元,同比增长87.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5290万台,晋升全球第二。
就在公布财报的当天,小米在汽车领域又出手了,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企业或将集体“失眠”。
图源:小米官微
小米宣布以总交易金额约为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其中2,440万美元将以现金偿付,其余则发行代价股份支付。完成交易后,深动科技会成为小米全资附属公司。
在小米集团总裁王翔看来,收购深动科技是为了缩短小米自动驾驶汽车上市的时间。“深动科技的团队非常优秀,再配合上小米本身的AI还有在相关领域里面的技术积累,这次收购将会助力小米智能汽车,尤其是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方面的进展。”
DeepMotion究竟有何过人之处?3个月投资8家企业,据悉小米近期还会有新的投资动作,小米在造车领域开始了怎样的投资布局?
在独立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看来,小米现在急于造车,是因为智能汽车的窗口期不长了。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是到2022年,但到了2023年以后的补贴政策难料。小米需要加快造车进度,才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DeepMotion是谁?
微软被认为是中国自动驾驶的黄埔军校,曾有17位微软门徒在国内纷纷成立自动驾驶企业,将自动驾驶的火种播撒在各地,而其中的4位,则成为了深动科技的联合创始人。
微软的明星项目Hololens,让蔡锐和李志伟走到了一起,他们也是国内仅有的两名参加此项目的人员。
彼时,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蔡锐,加入微软亚研担任主管研究员。在Hololens项目中,他主要负责通过深度摄像头对显示物体进行3D重建。
同样在微软亚研担任主管研究员的李志伟,主要研究立体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多媒体信号处理等领域。在Hololens项目中,他主要负责视觉SLAM部分。
在微软亚研担任主管研究员期间,蔡锐和李志伟遇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博士杨奎元。
杨奎元于2012年毕业后加入微软亚研,曾担任微软亚研研究员,参与了必应搜索、微软小冰实现图片识别与搜索功能的研发。
此后,他们又结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张弛。张弛是三维重建及双目立体视觉专家,曾两次在Middlebury Stereo排名第一。
彼时,微软亚研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不多,而蔡锐等人认为,自动驾驶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7年,蔡锐等四人集体离职,联合创立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深动科技。李志伟担任CTO,蔡锐任CEO,杨奎元任首席科学家,张弛则担任研发总监。
深动科技主要研发下一代立体视觉ADAS设备,以及下一代服务于自动驾驶的视觉众包高精地图,以解决现有解决方案构建成本极高,无法及时更新等关键问题。
成立至今,深动科技共获得2轮融资,包括2018年1月源码资本领投的天使轮融资,以及2018年3月红点中国领投的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此后长达三年时间里,深动科技未获得任何融资。
目前,深动科技已开发了自主代客泊车、智能感知、高精定位、高精地图四大核心产品。
王翔期待,有了深动科技工程技术团队的加入,能够助力小米智能电动车的研发,以及整个智能电动车技术的发展。
小米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林斌在微博上表示,特别高兴又有几位微软老同事一起加入小米造车!
“小米收购深动科技后,就掌握了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因为现在造车新势力的车型必须要把自动驾驶功能作为产品的亮点,而且至少要L2级别以上。”独立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表示,如果自动驾驶功能不完备,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毕竟新能源等造车技术资源已经很多。
事实上,在自动驾驶团队组建方面,小米早已开始下手。
早在小米官宣造车前,其汽车类招聘岗位已增加至25个,均为自动驾驶领域。
7月28日,雷军更是在微博上晒出招聘海报,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诚邀500名技术精英。这500名技术人才将助力小米的造车事业,研发行业突出的L4级智能驾驶能力。
为了扩大招聘范围,小米还在海报上注明,该岗位支持全国多地办公,其意图快速组建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团队的想法不言自明。
王翔表示,目前已收到超过2万份简历,预计直到年底,都是招聘团队的阶段。其中,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超过500名专注在L4自动驾驶技术的人才。
小米造车的投资版图
自2021年3月20日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至今,已经过去5个月,小米实则已投资布局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上的多家公司,涉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动力电池等多个细分领域。
图源:小米官微
纵目科技
2021年6月3日,小米公司旗下湖北小米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领投汽车驾驶辅助技术(ADAS)软硬件方案初创公司纵目科技D轮融资的第三阶段,本轮融资合计1.9亿美元。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产品主要包括 ADS/ADAS(域)控制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等核心传感器。这家公司以环视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系统起家,先后击败博世、安波福等国际一级供应商,成为了国内首批获得整车厂L4级别量产项目定点合同的自动驾驶企业之一。在CB Insights收录的独角兽公司名单里,纵目科技以114亿美元的估值,排在估值榜的榜首。
纵目科技是小米宣布造车后的首批投资企业。对于小米来说,纵目科技的吸引力不只是核心传感器产品,还有其背后的庞大车企“朋友圈”。据悉,纵目科技的客户囊括了一汽、长安、北汽、吉利和理想等主流车企和新造车公司。
禾赛科技
仅仅5天过后,6月8日,禾赛科技宣布完成超过3亿美元的D轮融资,领投方包括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和中信产业基金。
禾赛科技是中国激光雷达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致力于开发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
作为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激光雷达是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最重要的、也是成本最高的传感器之一。而全球激光雷达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整个行业还处于初期,A股市场尚无此类纯正标的,这或许是小米积极投资禾赛科技的重要原因。
几何伙伴
除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另一条重要路线毫米波雷达,也是小米重点关注的领域。
2021年8月,4D毫米波成像雷达供应商上海几何伙伴智能驾驶有限公司已完成总额近4亿人民币的Pre-A系列轮融资。其中,Pre-A2轮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百度风投、经纬中国跟投。
几何伙伴基于机器感知和深度学习,采用“低成本、车规级、高可靠、易量产”的技术路线,可为 L2-L4 级自动驾驶提供“融合感知 + 智能决策”软硬件集成系统。
蜂巢能源、赣锋锂电
在完成搭建自动驾驶技术产业链的同时,小米在电动汽车核心三大件之一的动力电池领域也动作频频。
2021年7月30日,小米投资了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商蜂巢能源,两天后,又战略投资了动力电池上游材料商赣锋锂电,完成了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
海之博电子
2021年7月6日,智能出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海之博电子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独家投资。
海之博电子创始团队来自国际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拥有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布局颇有心得。
聚芯微电子
2021年8月4日,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聚芯微电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业天成(老股东增持)、恒信华业等联合领投。
聚芯微电子是一家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芯片设计公司,以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为核心,目前开创智能音频、3D视觉、光学传感和触觉感知为代表的多条产品线业务。聚芯微电子的ToF传感器,除了应用于智能手机外,还可以适用于汽车行业,比如汽车防撞探测、停车位智能检测、车流量监控等。
爱泊车
2021年8月23日,爱泊车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战略投资。
爱泊车是一家专注于“城市级智慧停车,静动态交通”领域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其高位视频泊车管理、VSA车态感知、AI Super Eye“超级视线”全息感知技术,为大规模城市级智慧停车提供解决方案。
再加上收购深动科技,短短三个月时间,小米快速开启其造车投资版图。
小米为何急了?
政策红利还能多久
近日,业内爆出小米有意收购恒大电动汽车部门的部分股权,尽管双方均已辟谣,但小米希望加快造车进度的意图不言自明。
在张翔看来,小米现在急于造车,是因为智能汽车的窗口期不长了。“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是到2022年,但到了2023年以后的补贴政策不好说了。所以小米要尽快把车造出来,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当前正值造车风口期,如果小米在这个时间节点进展迅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融资机会。一旦错过这个风口,以后融资将非常困难。待众多竞争对手做大做强后,小米的生存空间也将被进一步压缩。
“现在这些第二波的跨界造车企业,越到后面就越被动。”张翔告诉创业邦,等其他企业把这些智能电动车的新功能推出后,后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所以小米要加快造车进度,让新车尽快下线交付。
此外,小米急于造车的原因或许也来自于国内市场诸多竞争对手的压力。
由于供应链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特斯拉在2021年继续高举以价换量的大旗,Model 3自入华以来,经历十几轮降价,降幅超过10万元。未来,搭载刀片电池的特斯拉车型,价格甚至有望降至16万元。
造车新势力三强蔚来、理想、小鹏,交付量屡屡刷新纪录,营收持续走高,并收割了大批年轻消费者。
大众、宝马、奥迪等传统巨头则先后在中国市场发布重磅纯电动车型,业务重点全面投入电动汽车领域。
百度Apollo已经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到规模化商业运营阶段,自动驾驶专利数量超过2900件;苹果则通过高薪聘请等方式,不断充实汽车团队,还获得了涵盖3D物体检测、自动驾驶策略等至少25项汽车相关专利,造车已箭在弦上。
相比之下,小米在造车经验、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唯有通过投资和合作加速人才和技术储备,才能缩小与竞争对手们的差距。
张翔认为,小米目前的优势还是品牌知名度较高,软件生态系统和硬件生态系统打造得非常好,用户和粉丝数量很多,以后可以转化成买车的用户。
另外,小米在整个互联网及软件开发方面的经验丰富,目前的智能汽车领域已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这是小米最为核心的技术。
不过,小米并没有造车经验,需要找一个合作伙伴重新去研发造车技术,这个过程要花费很长时间,也需要不断试错。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雷军
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这一次愿意压上自己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但对于小米造车而言,所有这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