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消失超2000家公司,小贷牌照没用了?

关注
巨头增资主要拼硬实力,比如腾讯资金够大,美团、字节流量大等。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新言财经,作者南惜,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400家关门上万人离职,小贷行业是衰退还是洗牌?”“小贷行业做5年了,小贷、理财、线上P2P,隐隐有退意,可是除了这个圈子我还了解什么?还能做什么呢?”......

不少小贷行业从业者在脉脉上诉说小贷行业的生存现状,以及想要“换工作”的惆怅。

据统计来看,2010年至2015年这5年里,小贷行业公司数量、贷款余额分别从2614家、1975亿元迅速增加至2015年的8910家、9412亿元,而在2015年行业发展的“高光时刻”,小贷行业的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

不过,经历了5年的“事业上升期”后,小贷行业自此便开始走向下坡路,从8910家到6686家。2015年俨然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如今,小贷行业进入了一个极为分裂的局面:一面是公司数量、业务规模萎缩,从业者逃离;另一面是巨头公司频频申请或增资网络小贷。

行业萎缩,是否意味着小贷牌照“芳华已逝”?

行业持续萎缩,小贷牌照无用?

日前,央行发布2021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相较小贷公司数量峰值8910家,近几年已锐减了2224家。而就最近一年时间里,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便减少了600多家。

在头部金融科技公司高层李明看来,小贷行业公司数量锐减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小贷的牌照基本上由各个省审批,各个省的小贷牌照只能在本省进行展业,小贷公司在业务方面存在地域受限,而没有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反而可以做全国的业务。

“第二是杠杆率问题,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一般在2.5~3倍,可能稍微高一点的能达到5倍。但公司有资本金充足要求,杠杆率低就对公司的业务规模产生限制。但消金公司大概有十几倍的杠杆,金融科技公司更高。”

也就是说,没有小贷牌照的公司,既没有地域展业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杠杆上限,在做信贷业务时,反而更加能放开手脚。

“像乐信、360数科等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贷余额都是大几百亿的规模,甚至更高,而小贷公司盘子很小,几十个亿就已经到头了。”李明表示,“小贷公司业务范围受限,杠杆受限等,就出现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

从地域、规模等方面看,虽然小贷牌照的行业地位有些尴尬,但依旧有不少玩家想要打出一手“好牌”,这在“巨头圈”中尤为显著。

《新言财经》获悉,今年以来,美团、字节、腾讯陆续将旗下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提升至50亿元。美团旗下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已将注册资本增加至50亿元,且为实缴;字节跳动旗下的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30亿元增至50亿元;腾讯旗下的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也增资至50亿。

去年11月2日,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发《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对于跨省小贷公司数量、注册资本、联合贷款比例等维度提出了极高的限制,比如: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巨头们纷纷增资小贷,都剑指跨省放贷资质,以支撑生态内的消费金融业务。

一位接近互联网巨头的人士对《新言财经》表示:未来大厂的贷款业务,多半都会是跨省网络小贷、消费金融两个牌照并行。

与此同时,还有“零基础”的玩家将目光转向小贷业务,譬如进行网贷业务转型的小赢科技,其在今年5月份刚刚获得了小额贷款公司展业资格,成功实现业务转型。

“有了网络小贷牌照,我们更容易和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因为金融机构是看资质的,有牌照的企业肯定更有优势”,一位从事助贷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从业人员表示。

不过,小贷行业的发展,还面临着监管这一大难题。

除了《征求意见稿》等小贷行业的针对性政策对其发展影响巨大之外,整个信贷行业的监管政策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2015年是第一个分水岭,2021年会是第二个吗?

结合近十年数据来看,自2010年起,全国小贷公司数量逐年上升,但2015年成为一道分水岭,自此以来,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连续五个年度出现萎缩。

监管方面,2015年是小贷行业开始迎来了强监管的第一年。当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大会,成为小贷公司生存环境开始收紧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5年1月30日,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当时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的讲话内容来看,这应是小贷公司生存环境开始收紧的一个标志,其背景就在于小贷公司长时期内不仅没有贯彻‘小额、分散’的经营理念,还在行业中充当着‘过桥贷款’角色,导致不务正业的现象比较严重。自2015年开始资本金要求、对客利率要求、P2P的转型都在直接影响小贷的市场。”蚂蚁集团金融行业专家李鑫表示。

资深金融行业专家郑珊珊指出:一方面,2015年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崛起发展,以及国家对普惠金融的大力支持,导致包括银行等在内的一些专业的金融机构,都对普惠金融进行一个大力的支持,并以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应用,在贷款准则、贷款要求和贷款时间等有了很大优化。 而小贷原来的最大的特色是快、方便,其贷款要求会比银行低、简单。那么在银行的改革优化下,两者形成一个差异化就不明显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一些小额的(以及一部分大额、地方性的贷款),在流程、时间上都有了更灵活的调整。

“另一方面,以陆金所等为代表的P2P互金平台,也在2015年开始在国内火起来,当时的拍拍贷、点融等都已经做起来了,模式其实和小贷公司的业务方向一致,所以就没有那么多公司再去注册小贷公司,或者是结束小贷公司的营业转而去做P2P了。”郑珊珊补充道。

“小贷行业的发展存在着金融科技化平均水平低、风险管理和合规性较差、高对客利率、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等痛点。基于该行业痛点,头部有实力背景的小贷公司,开始做规模化,形成自己的科技金融能力,腰部小贷公司开始做资金方出现,和助贷方合作拿固收,尾部小贷公司做资金通道,其余已经被淘汰或者在被淘汰的路上。”李鑫说道。

2015年以来,小贷行业受多方因素影响,开始走下坡路,而2021年一个“24%利率上限”的王炸,或将带来行业新的“大地震”。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许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贷款年利率上限下调至24%(IRR),不久前也有消息传出,有地方监管部门对消金公司的窗口指导也是个人贷款利率最高不超24%。

李明指出,24%的利率上限对包括小贷、助贷、消金等整个消费金融市场冲击都很大,如果严格执行,基本不可能赚钱。

他分析道:“从成本层面看,公司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候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获客成本这3大主要成本,基本都要达到7%至8%,哪怕能在此基础上降低1%也是很厉害了。其中还不包括管理成本、研发成本等各类成本,此类成本根据公司情况有所不同,也可以控制,但意义不大。也就是说,企业开展业务的成本基本是超过24%的,该利率上限严格执行基本不可能赚到钱,除非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获客成本三大成本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成本可以降低,但是非常难。”

“巨头增资主要拼硬实力,比如腾讯资金够大,美团、字节流量大等。”李明补充说。

无论小贷牌照还是网络小贷牌照,或许只有在特定的企业手中,才能释放它应用的光。

(注:文中李明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