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互联网怪盗团,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最近一个月发生的几件事情,连起来看,非常有意思:
从 8 月底开始,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正式升级,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三小时(而且是指定的时间段)。中秋节调休期间,网游厂商也非常负责地为未成年人调休了。
9 月 23 日,多家官方媒体批评 “变味的剧本杀”,认为其 “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关于剧本杀内容监管的媒体讨论,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同一天,抖音推出了 “14 岁以下每天只能登录 40 分钟” 的防沉迷系统。虽然短视频行业早已推出青少年保护模式,但进行定量的防沉迷,这还是第一次。
9 月 25 日,《迪迦奥特曼》等一批动画作品被指存在血腥、暴力、恐怖等 “不适合少儿观看” 的内容,被全网下架;尚不清楚是否会在修改之后重新上架。
看完上面的这一连串新闻之后,你应该跟我有相同的感触:做年轻人的生意,风险很大,而且商家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风险。
投资者总是乐观的,总希望从一切利空消息中找到利好因素。当游戏行业遭遇历史上最强监管时,他们乐观地认为,短视频等 “非游戏娱乐内容” 会迎来新的发展;当线上娱乐内容受到监管时,他们又乐观地认为,剧本杀等 “线下娱乐形式” 会迎来新的发展。可是他们错了。此时此刻,如果还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那是一定要失望的。
过去几年,“做年轻人的生意” 成为了资本市场最大的风口。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娱乐内容还是新消费,只要说自己 “能赢得年轻人”,就能捞到大笔投资和极高估值。投资人最害怕自己不懂年轻人,旧的互联网平台和消费品牌则最害怕自己被年轻人抛弃。
B 站是 “Z 世代的视频娱乐社区”;
泡泡玛特是 “年轻人的潮玩第一品牌”;
网易云音乐自称 “我的用户比 B 站还年轻”;
Soul 自称 “年轻人的元宇宙社区”;
海伦司是 “年轻人的小酒馆”;
还有直接下沉到小学生级别的小天才手表,毋庸赘述。
就连割韭菜的人也看上了年轻人这块新菜地。2019 年以来,在社交媒体平台面向年轻人卖基金、撮合券商开户、卖理财课(按最时髦的说法,是 “财商课”)、卖职业发展课、卖各种 VIP 会员群,成为了一门很流行的生意。就连某些券商首席都从割机构投资者的韭菜改成了割年轻人的韭菜,因为年轻人更好骗一点。
毫无疑问,相比中年人,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要弱一点,很多尚未实现经济独立。然而,大家看上的是他们的潜力 —— 就像十多年前,用着 QQ、玩着摩尔庄园的那代人,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栋梁。就算做年轻人的生意没那么赚钱,大家也愿意先把韭菜培养起来,或许多年以后就有巨大的变现机会。
现在,这场围绕着年轻人(或称 “Z 世代”“次世代”“后浪”,反正怎么时髦怎么来)的盛宴到达了尾声。我们可以严肃地指出,围绕着年轻一代消费者,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容忽视、难以管理的风险: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风险在于青少年保护,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保护,也包括防治近视眼、增强体质等身体方面的保护;
对于年轻的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风险在于促进生育率,因为很多消费和娱乐形式(不论线上还是线下)明显是不利于生育的;
对于一切年龄段的年轻人(上限至 25-30 岁)而言,价值观导向方面的风险都不可忽视,例如宣扬 “躺平”“丧文化”,以及过度血腥暴力等。
请注意,就算你不碰未成年群体,风险仍然是存在的。例如,在针对剧本杀的批评中,反复提到的是 “血腥、灵异内容对年轻人有害”,哪怕很多剧本杀门店拒绝未成年人参与消费(事实上去玩剧本杀的未成年人也不多),也并没有改变它们被点名批评的事实。大学生显然属于年轻人,刚踏上社会的职场新人也属于年轻人;与年轻人相对的概念是 “中年人”,也就是资本市场曾经看不上的人群。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动画番剧《Re: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也被下架了(希望是暂时的),因为其中存在 “恐怖及暴力场景”。事实上,这部番剧本来不是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只是在国内被打上了 “年轻人喜欢看” 的标签而已。有人指出,某些真人影视剧当中存在着明显尺度更大的场景,却还能正常放映 —— 这恰恰说明了,问题出在 “年轻人” 这个标签上。
有些嗅觉敏锐的厂商,已经抢先开始了 “去年轻人化”。例如,在 8 月下旬网络游戏防沉迷收紧之后,几家上市游戏公司纷纷宣称:“我们是以 80 后为研发骨干、以 70 后和 80 后为目标用户的公司。” 我相信很快就能看到视频平台、视频 MCN 乃至 KOL 本人宣称 “我们是面向中年用户的”。
当然,也有一些面向年轻人的赛道是无风险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户外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预防近视眼、提升阳刚之气,是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所以,运动装备、运动场馆、运动培训和赛事组织等行业,可能迎来一个春天。问题在于这样的行业太少、规模太小,稍微靠谱一点的商业模式早已非常拥挤了,例如运动装备公司的股票早就涨上了天。综合看来,还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比较省心、成功概率较大。
究竟什么样的用户算 “中年人”,可能还存在争议。我们不妨认为,过了生育年龄、世界观完全成熟稳定的人,就算中年人 —— 那可能会把年龄下限推得太高。因为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生二胎、三胎的主力是 75 后至 85 后人群;这样一来,可能只有超过 45 岁的人才能准确定义为 “中年人”,这也太苛刻了。我还是保守一点,觉得 85 前就可以算中年人了。
接下来一两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幕有趣的现象:以前争先恐后靠拢年轻人的厂商,会争先恐后地吸引中年人(至少对外宣称如此);以前按照 95 后和 00 后用户给估值的投资人,会改为按照 70 后和 80 后用户给估值;尤其是内容方和消费品牌方,会请求媒体不要把自己宣传为 “Z 世代的最爱”,宁可被称为中年人的最爱。
单纯从赚钱的角度看,这可能也不算太坏,因为中年人的消费能力很强,消费意愿也不一定低。凡是认为中年人没有消费潜力的,可以去看看白酒行业:众所周知,A 股最大的三个白酒公司的市值,超过了所有做 Z 世代生意的新消费、新文创公司之和。资本市场在本质上是一阵又一阵的大风,昨天能找到无数理由炒作 “年轻人概念”,今天就能找到同样多的理由炒作 “中年人概念”。
例如,我都能想到,马上会有投资人声称:“在大城市房价不再上涨、房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放缓,教育双减导致家长负担降低的情况下,中年人的消费热情将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现在的中年人就是二十年前的年轻人,他们其实也很潮、也很开放,能为新生事物狠狠花钱。因此,打造面向中年人的内容、品牌、平台、潮流,已经迫在眉睫!谁抓住了中年人,谁就抓住了未来二十年的财富密码。”
你信吗?其实我不太信。但是信不信也无所谓了。我相信这就是即将发生的事情,既然它一定会发生,那就没必要关心它是否在逻辑上成立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