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华为,要哪种未来?

价值观才是永恒的驱动力?

图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陆玖财经(ID:liujiucaijing69),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联想和华为同期起步即分道扬镳,各自成就天地,所受毁誉却大相径庭,如今面对时代重压,能否如愿重生?

华为与联想,收获了近一月来的媒体关注热点,只是出镜理由各不相同,一个是“大公主回归”背后,折射出技术立企触动某联盟核心利益的诸多不易;一个是科创板IPO申请后一周即告闪退,显示的是数十年以“贸”为先的选择,与公众期许之间的巨大落差。

对于华为和联想来说,2018年似乎是个重要的节点。联想是从2018年开始业绩摆脱颓势出现持续增长,这是转型路上的曙光,还是未来红利的透支?华为则从2018年开始,被“围剿”的风声越来越紧,面对美国封锁,是选择战略撤退,还是在闪转腾挪中潜行?

同样是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科技变革浪潮,同样需要引领“大象之舞”,两个业务模式泾渭分明的巨无霸型企业身上,如何卸下历史包袱,找到自己的重生之路,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不管是靠销售变大,还是靠研发变强,终究还只是术的层面。所谓“道法术器”,业务层面的策略,背后深一层驱动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更深一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同生于80年代,却迥然不同

1984年生于北京的联想集团(00992.HK,以下简称“联想”),和1987年生于深圳的华为,本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然而,30多年后,一路“结硬寨打呆仗”的华为,和“贸字当头”的联想,却是不同体量、风格迥异的企业。

据联想官网数据,联想全球约有6.3万名员工,业务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名列《财富》世界500强;2019/2020财年的整体营业额达到507亿美元(人民币3531亿元),当得起世界巨头的名声。

尤其在个人电脑业务方面,联想在2021年9月30日发布的招股书(以下简称“招股书”)中提到:公司自 2019 年起个人电脑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排名第一,近十年以来均处于全球前三位置;2020年,联想在全球总共销售了超过7200万台传统PC。

虽比联想晚三年成立,华为当前的体量比联想大很多。据官网披露,华为约有19.7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华为的销售收入为8913.68亿元,华为承建的多个运营商5G网络体验排名第一,华为全球终端连接数超过10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全球集成HMS Core能力的应用已超过12万个,HMS生态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

除了公司体量上的明显差异,联想与华为在公众面前也显得待遇不一。

联想历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企业:联想到底还算不算一家中国企业?高管们的薪酬是不是太高?联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比过低,是不是注定要在长期的竞争中落伍?这些,都是联想屡屡被痛捏的“阿喀琉斯之踵”。

对于前两项争议,消息人士Linda(化名)认为:“联想是把总部设在美国,但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背景,是为了便于布局进军海外市场,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企业内核的角度,还是一家中国企业。虽然杨元庆多次强调联想是一家国际企业,但不少联想人还是更希望能避开这种争议。”

“至于联想的薪酬体系,虽然不像互联网大厂常做的那样会搭配期权,但是在业界也算中等偏上,而且跟个人绩效挂钩紧密,业绩好的新人也有可能获得高薪,激励性很强。为什么很多销售团队被虐千遍也不散伙,跟联想较为科学的薪酬体系还是很有关系的。”可见,联想是一家中规中矩的上市公司,管理水平也算不错。

与联想相比,华为的公众形象则显得明亮很多,常常被视为华企标杆,其管理模式也屡屡被学界所关注和剖析。

熟悉华为的金明(化名)回忆:“华为长期低调,一直到开始做P系列手机,才慢慢进入公众视野。至于赢得公众的好感,主要是几个重要事件的推动。”

“一是手机产品的质量有突破,以华为Mate7的成功为重要标志。二是2003年跟思科的世纪官司,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跟国际巨头掰手腕,最后官司得到和解,也让华为的技术实力得到关注和认可。三是在手机市场上华为一直是跟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一类的国际巨头正面竞争,从开始的追赶到4G时代的成功,5G时代的引领者,这也给华为树立了比较正面的形象。”

近些年来,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海思国产芯片、自主研发的汽车操作系统等等,由于颇具技术含量,又有平台性质,所以,受到的关注度更高,国人给予的期望值也更高。由于国际化和3G、4G、5G等战略需要,华为从1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IBM、美世、奥美等国际咨询公司的流程管理和人力资源体系等,使得华为的组织建设和业务流程管理,堪称国内一流。

研发或是最大的催化剂

到底发生了什么,造成了两家几乎同时起跑的企业,市场表现有如此重大分歧?或许财务数据可以一探端倪。

从联想财报来看,近10个财年收入还在波浪式上升,销售及分销费用也跟着逐年走高,行政费用增幅更为明显,而研发费用的增加相较起来则显得过于平缓(如下图)。其中,联想研发费用在营收当中所占的比例在15/16年达到十年高点后,从16/17财年开始甚至又缓慢下降。


(陆玖财经据联想历年财报整理)

行业观察人士冬天(化名)认为:“联想最核心的能力还是来自于销售,它一贯的销售管理是很强的,对应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很强,不然采购一多,供应不上也是白搭。配合国牌和决策链较短的综合优势,在国内市场上联想可以直接硬刚DELL、HP和IBM,包括对IBM的PC业务的整合其实也算是比较成功。”

销售和供应链很强,对应的是销售和分销费用居高不下,研发投入却太少,占比常年徘徊在2-3%之间,而联想的收入从2016年开始下滑。Linda透露:“产品缺乏突破,销售团队觉得越来越有点力不从心。”

即便近三年联想业绩持续攀升,冬天认为:“这也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带来PC需求的井喷,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市场红利,这种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还需要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里看。”

联想在试图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2016年底,联想提出了“三波战略”,加快转型的步伐,其中包括了参与智能物联网的角逐布局。2019年,联想进一步提出3S战略,即Smart IoT(智能物联网)、Smart Infrastructure(智能基础架构)、Smart Vertical(行业智能)。

9月8日,在2021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提出以“擎天”为内核,与业界伙伴携手构建“擎天联盟”。“擎天”包含了技术中台和通用业务中台的GPaaS层,以及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VPaaS层,并且具有云原生、中台化、AI智能三大技术特征。

承担研发重任的联想研究院,在沉寂多年后,也在网站上展示了自己2020年的研究成果,诸如推出联想首款自研工业机器人——联想晨星机器人;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突破1200件等。

然而,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联想还是沉浸在‘组装’的思维里,认为凭借自己在终端和制造上的优势,就可以通过把数据、计算力和算法结合起来,制造出新的技术生态。但目前更有想象力的终端是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而不是PC端。联想在这些方面都长期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势能,很可能不仅错过智能手机时代,或许还将错过AI和智能物联网的未来。”

而华为一贯有重视研发的传统。自本世纪初经历了思科之战后,更加坚定了走自主研发道路的决心。据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100,000+有效专利,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7,200亿元。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5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

华为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确实给自己带来了更强的市场话语权。以5G技术为例,无论是从标准、芯片、基站设备、网络部署到终端,华为被公认位于第一梯队行列,这也是其引起国际X联盟强烈反弹的重要原因。

(陆玖财经据华为历年财报整理.)

今年8月17日,华为《心声社区》官微发布了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与新员工座谈纪要,郭平认为:华为生存没有问题。美国对华为卡脖子涉及到的是成本问题、工艺问题和时间问题。这些问题,要靠有效的投入来解决。华为的决定是加强研发、加强投入。

看来,研发是华为人心中最靠谱的法宝。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被美国卡脖子后,正是在ICT行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华为可以继续生存下来,并且在电信业务、企业业务、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消费者业务等方面,能够继续多点开花,保持营收的稳定增长。

价值观才是永恒的驱动力?

不管是靠销售变大,还是靠研发变强,终究还只是术的层面。所谓“道法术器”,业务层面的策略,背后深一层驱动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更深一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些企业和团队内在的东西,才真正决定企业日常行为和重大选择。

在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的官网上,总结了联想的核心价值观,是“求实、进取、以人为本”。

具体到公司治理结构上,联想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联想的主要股东包括了联想控股(持股比例为23.81%)、南明有限(3.23%)、众杰有限(3.99%)、众杰有限通过 Union Star 持有的股份(2.41%)。

其中,控股股东联想控股5%以上股份的股东为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29.04%)、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20.37%)、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6.97%)。

在薪酬方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合计29人,在公司领取的税前薪酬2020/21财年为9.34亿元,人均逾3200万元;而根据期间费用当中“职工薪酬费用”项目部分相加,可估算出其职工薪酬费用总额为291.24亿元,对应6.3万名员工来说,人均薪酬为46万元。

企业文化层面,华为宣称“对外依靠客户与合作伙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创新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依靠努力奋斗的员工,以奋斗者为本,让有贡献者得到合理回报。”

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将自己设置成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逾12万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0%以上。

与持股计划对应的是华为每年的分红传统。据网络传言,华为2017年每股分红2.8元,2018年每股2.5元,2019年每股2.21元,2020年为每股1.86元。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未得到官方认可,但误差度应该不大。

在薪资方面,华为的待遇一贯在业界也相当有名。以2020年为例,2020年华为的“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一项支出额度为1390.95亿元,结合员工人数可估算出人均年收入逾70万元。

价值观并非文字游戏,而是要实打实地通过一系列运营机制予以体现。机制效应反映到市场竞争的结果上,就是一个企业团队和业务的定力、韧性和成长性。

以最典型的智能手机业务为例。联想很早就开始做手机,2012年国内市场上,联想手机一度击败苹果,“中华酷联”的格局由此形成。但是联想并未乘胜追击,在自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是选择了“并购”这条捷径。

2014年初,联想集团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试图弯道超车。随后的结果也为业界所熟知,当前的手机市场已经没有联想的位置。2020年,联想多年的手机业务负责人选择出走小米。联想过于“求实”的做法,在探寻手机这类新业务的时候,则显得有点缺乏长远战略耐性。

相反,华为采取的则是一以贯之的死磕战术。华为最早的高端系列手机为P系列和D系列,自2012年发布华为D1、2013年发布华为D2,仅仅迭代两款机型之后,就因设计不合预期而停止生产,转而死磕Mate系列。

Mate系列也并非一帆风顺,几经迭代,以至于2014年发布华为Mate7的时候,华为团队因为预期够低而备货不足,不料该款型号一炮打响意外走红,才开启了华为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凭借自研打造的产品力破局,其优势便在于捅破一张纸则势不可挡,华为自此一路打怪升级,当年的“中华酷联”格局,迅速变成了“华米OV”。

对于双方在市场上的表现,金明认为:联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更看重的是利润指标,在手机业务所需要的投入上一直摇摆,而华为就没有这个包袱,从设计到供应链搭建,一步步踏踏实实走,最后是企业和员工双双受益。用常用的那句老话来说:“当职业经理人为股东干活,和当股东为自己干活,能一样吗?”

联想和华为,从业务布局来看,貌似可以相遇在智能物联网时代,但越往内核推演,已经处于不同的维度。

华为的开放、妥协、灰度,已经助力其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尽管目前处于困难时期,但其后劲和长远布局使得其配得上“伟大”二字。华为的内部制度和流程已经非常科学,而且还在不断自我进化和优化,使得其往往可以做到后发先至。

但反观联想,尽管因为疫情等原因,近期的财报数字看起来还不错,但想发力研发的口号和当下的积累已经不再匹配,饱受争议的国内品牌好感度也因为IPO撤回显得更为敏感,未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扑朔迷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