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陈伊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同一个外卖越点越贵,最后再也不吃了;不同意APP获取数据就无法使用,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乱七八糟的推销电话总能精准地报出名字,拉黑了还有下一个。
这种糟糕的体验来自于信息的泄露,而这些个人信息总是轻易“裸奔”。明明只是简简单单冲个浪,却和5亿网友的用户数据一起,被微博送去暗网出售;或者兴高采烈地收个快递,转眼就和40万个倒霉蛋一起,被快递公司泄露个人信息;抑或是出门旅个游,淹没在1.3亿人里的开房数据,就被上市酒店拿到暗网抛售。
信息泄露无孔不入,它钻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惶惶终日却无可奈何。
好在这一切终于有了转机,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正式实施。
相比《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安法》”),《个保法》保护的个人信息更重要,惩罚的力度更大。针对情节严重的企业,《数安法》最高处二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罚款;而《个保法》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法律专家岳屾山分析,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
另外,《个保法》还将互联网平台的角色从泄露信息的“加害者”,转变为保护信息“守门人”。在实施前夕,各大平台纷纷修改APP隐私条款,不少APP上线青少年模式,以此迎接即将到来的《个保法》。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产业将被连根拔起,过度获取用户信息的APP将被整顿,杀熟的大数据、强盗般的APP条款、扰人的推销电话都将成为过去式。
对APP说“不”
此次生效的《个保法》聚焦于个人,是法律对近几年网络安全问题的最好回应。
该法律着重“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披露等环节。平时遇到的信息泄露、网络诈骗,都逃不开这些环节。
具体来看,《个保法》把信息处理的权力交到了个人手里,构建了以“告知-知情-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保法》明文规定:“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未来,开发商在使用数据时,必须告知用户将收集哪些数据,分别有什么用途。如果用户反悔,可以撤回这项权力,开发商也要及时终止数据收集。
针对“大数据杀熟”、“算法推荐”等涉及个人信息自动化决策的热点问题,《个保法》主要做了两项规定:一是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二是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一是规避了“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不会让人永远只看到一种声音,以后网上的偏激分子可能会大大减少。二是对“大数据杀熟”重拳出击,以后不会再出现“朋友花500块买的东西,自己要花700块”这种事情了。点爱吃的外卖,去想去的地方,花合理的钱做每一件事,是所有人的权利。
“保护”与“利用”并重
对于企业而言,《个保法》的推行未必是坏事。
《个保法》中的“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这是第一次有法律明确,“个人信息”经匿名化处理后不属于个人信息。
可以看出,《个保法》并非单纯的“保护”,而是“保护”与“利用”并重。它明确个人信息利用边界,让互联网平台有了一丝喘息的余地。
这对以广告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大有裨益。互联网公司追踪用户数据后,用匿名处理的信息构建大致的用户画像,随后发给广告公司进行精准投放。
广告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有多重要?据彭博社消息,字节跳动2020年广告收入1831亿元。占2020年实际收入的77%。今年4月份,苹果推出应用程序透明追踪的隐私政策,开发商只有经过用户同意,才能收集数据。仅7个月就给Facebook等四大社交媒体平台造成了近百亿美元的损失。
而赋予互联网平台“守门人”的身份,也是《个保法》对整个行业的方向引导。
越大的平台,拥有越大的责任。互联网平台被分为以下三级:超级平台、大型平台和中小平台。其中,超级平台需要不低于5亿在中国的年活跃用户、拥有至少两类平台核心业务、年底市值(估值)不低于10000亿人民币、具有超强的限制商户接触消费者(用户)的能力。
此外,《个保法》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设专门章节加以规定,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落脚到具体领域,各家企业要注意保护的内容不同。社交APP要注意姓名、地址、手机号等特定身份信息的保护;金融APP要注意银行卡等金融信息的保护;游戏APP则侧重未成年保护;网购、外卖、快递APP需要更多地保护行踪轨迹等位置信息。
《个保法》实施以后,互联网行业必将构建新秩序,一个不被隐私困扰的社会,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